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发展的新常态与新对策
2016-03-12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刘杰
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刘杰
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发展的新常态与新对策
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 刘杰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性质的,专门为丰富和完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而提供的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发展存在着发展新常态,因此要采取新对策,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所带来的“红利”。
公共文化服务 “可及性” 新常态 对策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两会”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要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让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改革所带来的“红利”。本文拟对公共文化服务内涵及其内容、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发展新常态等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发展公共文化“可及性”服务的十项对策。
1 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及其内容
我们知道,服务主要是为了他人获取物质或者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而付出的劳动或者劳务。如机器设备、信息资源、娱乐设施、融资服务等带来的公益性或者收益性的价值或使用价值。其特性表现为无形性、异质性、生产消费的同步性、易逝性。文化服务主要是政府的一种支撑行为,为大众或者个人提供的文化信息或者文化活动。是一种社会契约或者是经济契约的服务活动,可以是有偿的,也可以是无偿的。具有同一性、品牌性、不确定性和个性化的特征。而公共文化服务则是政府性质的,专门为丰富和完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而提供的服务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艺术馆等,政府提供的具有公共性的公共产品,这个产品属于国家,不属于个人,但可以为组织或者个人服务的设施,对于资金提供、技术保障、人员配置、物流配置、设施建设均有国家安排进行。为的是进一步提高或者提升群众的公共文化权利的公益行为、政府行为或者是政府保障行为。是进一步实现全国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步骤。
2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发展的新常态
所谓可及性,就是民众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间的“适合度”(the degree of fit)。此概念的提出源于美国的卫生专家卢安·阿德(Lu Ann Aday)、罗纳德·安德森(Ronald Andersen);洛伊·潘查斯基(Roy Penchansky)和威廉·托马斯(William Thomas),提出时间是1974年,概念先由前两位专家提出,后两位专家于1981年对之深化并推广。他们认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障碍最大的因素在于四个方面,分别为物理方面、经济方面、组织方面和社会方面,但笔者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应在于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不合理;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收入差距大;管理不到位,造成很多惠及大众的文化服务项目不能落地,如国家推广的数字化产业项目很少能惠及大众,特别是贫困地区和边缘地区;因为收入差距,致使很多人无法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
因此,要让更多的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所带来的“红利”,就应该将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成为政府服务大众文化的新形态,即是集政府、社会、公民为一体的发展模式。适应新常态不仅需要上下共识和自觉,而且需要强化辩证思维和法治思维,更需要科学务实的作风。
首先是速度,即从文化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要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就业保障、队伍建设、反腐败能力建设等结合起来,因此在新常态下,从文化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合适的,也是必要的。其次是结构,文化产业结构要与经济产业结构和发展动力、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结合起来,进一步要求经济发展的结构更优、发展效率更高,还要将技术自主创新,环境优化结合起来,为大众服务提供更为优质的文化服务。最后是动力结构,要从文化的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文化的创新驱动方向转变,进一步加强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3 发展公共文化“可及性”服务的对策
新常态往往也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实际上一些潜在风险正渐渐浮出水面。因此,需要我们在以下方面采取有效对策。
(1)实现标准化和个性化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培育和促进文化消费,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深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立体的文化需求,这就要求公共文化服务要走向优质化和多样化,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界定文化服务范围、推进服务标准化进程,提供服务文化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系列服务。更多的是围绕全民阅读推广、电影电视观看、文体演出观赏,形成共性个性突出、供给需求对接、上下衔接标准的指标体系的构建,做到标准化与个性化的有机统一。
(2)拉动文化产业链的有序发展。政府主导下的文化服务发展新常态,激发了各类社会主体的参与,生产出更多、更好、更优的多样化、品牌化的产品。促进产业资本、产业、智力和产权资源的有效转换和对接,进一步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实现了传统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融合发展,如培训产业、体育健身产业、演艺产业和旅游休闲产业等。
(3)社会力量参与路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一般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机制,把购买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第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促进文化服务主体和服务方式多元化,例如:投资建设公共文化设施、赞助项目和活动、兴办实体提供产品或服务;第三,对公共文化设施投入运营,通过招投标的方式进行试点运营。
(4)建服务型政府,引入向社会力量购买文化服务的竞争机制,有利于丰富产品品种,提升服务效能。由文化部牵头,财政部和国家广电总局共同参与制定《关于明确规定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已经正式上报中央人民政府。这是一个释放社会能力的利好消息,《意见》不仅明确了购买的主体、内容和程序,还明确了绩效评价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
(5)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机制。对有条件的地区,透过招投标的方式引入社会化运营机制,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进而减轻政府压力,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整体效率,利于建立稳定的长效机制和社会准入机制和考核体系。
(6)发挥文化类社会组织的作用。不仅有利于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品和品种,还有利于提高服务水平。文化类社会组织包括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行业协会等,通过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管理和交流,提升服务内涵。同时,要不断加强运行管理和制度构建及其绩效评估和信用评估,确保社会化文化服务机构的规范运行和发展。
(7)建立健全文化志愿者服务制度构建,保障文化服务的有效开展。加强文化志愿者服务的制度化、长效化、常态化的功能,要在招募注册、培训管理、记录制度、激励机制、政策完善和法律保障等方面取得效果,志愿者服务首先以自愿、无偿和利他为基础,坚持与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相衔接。对志愿者要进行技术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服务的水平、能力和意识,通过集中辅导、座谈交流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建立“结对子”和“种文化”的工作机制,推动专业艺术团队和院团、体育运动队机器艺术体育院校通过教、学、带、帮的工作机制志愿服务基层,扩大影响面和社会影响力,并积极融入基层社区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8)加速公共文化基础设计向大众免费开放。继续推动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的免费开放工作,逐步把行业博物馆和民族博物馆纳入开放范畴,要在开放主体、开放范围和保障机制上下功夫,保障文化产品的服务供给,促进文化消费,继续推广全民阅读,提升服务效率和效能,在人才和资金方面给予保障,适当增加人员和机构的编制,是满足群众文化方面的需要;另外,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社会捐助等活动增加文化服务的信心。
(9)建立优秀传统文化和群众文化西区的反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不同场合讲话过程中都有充分的表述。要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给养。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强调了党中央对优秀文化的高度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借助现代传播的力量、多元主体参与把接地气、近乡土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个性服务”和“菜单服务”的方式与群众对接,完善考核链条,对前期规划、中期执行和后期考核都要融入群众意愿,把惠民项目和惠民工程等要与群众对接,提升方便、惠民、透明、高效的服水平,重视文物保护,提升其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要在以文育人、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下功夫,实现社会传统、文化风俗、价值、信仰等方面的进一步融合,保障“新市民”的文化权益,让百姓“工作有节奏”、“生活有文化”,“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还忘不了父母养育恩,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弘扬,促进社会和谐,促进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10)通过建立机制,调动群众参与文化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全民参与”、“特色引领”、“多元带动”、“互通有无”的新格局。把多元的特色文化和产品,按照“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从顶层设计入手,形成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多角度、全覆盖的交流活动深入群众之中,把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放在第一位要素,进一步将全民阅读、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全民艺术普及、群众性法治活动结合起来,找准特色,勇于创新,形成丰富的立体文化,以进一步满足群众文化的需求。
(11)运用现代化手段、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数字化服务,建设“宽带中国”“智慧中国”和“健康中国”,从关键技术、基地建设和示范工程等方面推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与发展,通过国家信息化战略转化,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公共数字文化网络化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及服务产品数字化,构建和打造全域化、互联互通而又标准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促进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农家书屋,要在基层进一步实现共建共享。进一步解决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公共文化的大数据采集、文化产品的数字内容可获取性和保存期限,实现在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对公共文化的海量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进行交换、采集、存储和整合,有利于公共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有利于提供个性化、特色的文化服务,如卫星直播、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及其城乡电子阅报屏等特色项目的提供。进一步实现传统的平面媒体、传统电视和互联网媒体的融合,把握新经济、新思维、新媒介带来的传播新常态,建设现代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空间地理信息导航技术的新型传播体系。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传播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实现传播内容和功能的集约化和现代化,实现传播内容业态创新,确保文化权益和服务标准的规范、健康有序的发展。进一步构建多元化传播主体、增加注重传播效能和服务供需的反馈机制和考评机制,实现政府、社会、市场与个人的良性互动机制和平衡机制,注重传播内容的集约化、数字化、地域化和多样的数字推送服务,快速并真实的反映中国文化需要、中国文化表达和中国文化传播,实现主流渠道的多屏传播和多终端接收的效果。
[1] 郑晓幸.找准“新常态”下文化改革发展新定位[N].中国文化报,2015-02-13.
[2] 祁述裕,张祎娜.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N].中国文化报,2015-02-26.
[3] 王离湘.文化新常态得有平常心[N].人民日报,2015-02-27.
[4] 吴理财.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延伸到村社[N].光明日报,2015-11-5.
F719
A
2096-0298(2016)08(a)-149-02
刘杰(1977-),女,馆员,河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网络技术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