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电影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风险问题浅析

2016-03-1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胡静

中国商论 2016年22期
关键词:证券化众筹资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胡静

中国电影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风险问题浅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胡静

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高举,电影行业发展迅猛。本文论述了在电影产业高速增长的经济现状下,资本积极涌入电影行业的情况,并引出中国电影资产证券化的概念。通过《叶问3》票房造假等保底发行的实际案例解读当下资本与电影结合的具体形式,列举实际案例中的运作方式,简要剖析了中国电影资产证券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从投资的成本回收、法律监管、信用评估、盈利模式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通过法律监管、科学预测、理智投资等做法推动中国电影资产证券化走上正轨。

资产证券化 电影 票房证券化 众筹

近几年来中国娱乐产业蓬勃发展,随着电影市场的不断壮大,中国几大商业巨头开始涉足与其主营业务不相关的电影投资业务,开启跨界投资之路,进而其他圈外资本也纷纷聚焦这块奶酪,最终使电影市场成为各路资本的角逐之地。

1 中国电影资产证券化的必然性

(1)高速增长的行业一定会引起资本的追逐。2002年中国电影全年票房9.2亿元人民币,2010年101.2亿元,2014年296.39亿元,到了2015年已经440.69亿元。这种高速的几何式增长使得资本必然进入电影行业。(2)电影投资易于汇集资本。电影市场有非常好的透明性。目前有十分便利的实时查看票房成绩的渠道,使得资产定价成为一个可能的事情。(3)电影具有很多的未来不确定性。加大了投资电影的博弈色彩和赌博空间。在不断的金融创新中,中国电影正一步步走向资产证券化的道路。

2 中国电影资产证券化的具体形式

2.1 电影众筹

电影的资产证券化最初的表现形式是电影众筹。例如最早阿里的娱乐宝,出资100元就可以成为《小时代》、《狼图腾》等大片的投资人,这对喜爱电影的普通散户来讲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使电影众筹迅速开拓出市场。

还有一种投资标的是门槛低、空间大的网络大电影。但网络大电影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参与感,同样的管理流程和资金链条,网络大电影本身单笔投资额小,导致管理成本高。另外,很多网络大电影制作水准不高,品味低俗,很多投资者也会觉得投资这样的电影丢脸。

很多不缺钱的片子为了赚吆喝也要到娱乐宝上众筹。苏宁众筹4000万元给《叶问3》(但很多人怀疑只有几百万元)这对苏宁和《叶问3》都是很好的宣传。但新的电影金融创新出现后,电影众筹似乎已经逐渐被人们淡忘了。

2.2 票房证券化

能够寻找到好的项目进行合作自然能够分享收益,但影视这个行业是有圈子的,电影市场的资本主体分圈内与圈外两种。圈内是主流影视公司自有资金,以及发起的影视投资基金,也有跟名导演、名演员认识的私募基金进入;圈外则是各类金融公司。目前,仍是圈内资本为主,但外部金融公司在行业内的投资比例增长很快。但如果没有资源人脉,就很难抢到好项目。

如果没有途径投资进去,很多企业便开始了基于电影行业的金融创新,“票房证券化”这一新名词应运而生。在这种情况下,投资电影已经不再是从电影票房中获取收益这么单纯的目的了。对电影的投资已经上升为一些公司战略层面的需求。很多企业投资热门电影为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力,有些为了丰富自己的产业链,取得公众对企业规模的认可,有些上市公司通过投资电影来抬升股价,甚至有一些在冲击新三板,需要提升业绩,进而完成上市。

以未来的票房收益为担保,将电影从前期准备,到拍摄和宣发全过程所需要的资金,做成标准化的理财或信托产品,进行融资,这样的操作被业内总结为“票房证券化”。

1997年,Bear, Stearn &Inc公司曾以梦工厂未来10年电影作品的收入为基础资产发行了资产证券,1998年,新干线影院(New Line Cinema)也发行了3.5亿美元的资产证券。这些基金通过信托渠道,而非P2P渠道。但在中国要激进很多,单部影片在多个完全没有监管P2P行业平台上进行融资。2016年初爆发《叶问3》虚假票房事件,电影投资方快鹿集团通过自买自卖或与关联商进行交易制造虚假票房,推高电影票房预期,意图通过虚假票房与股票二级市场联动推高关联公司股价,然后从二级进行减持获取利益。最终被举报处罚,如意算盘落空,泡沫破灭。

2.3 保底发行

随着资本方增多,对电影项目投资成了项目保底,即保底发行。即发行方以一个固定价格向制片方购入电影票房的收益权。按照行业惯例,电影投资的回报需扣除3.3%的特别营业税和5%的电影事业专项资金后,剩余收益的57%归属院线,43%归属制片方。这43%中,中影数字提留1%~3%的发行代理费用,票房中3%~7%归属发行方,电影制作阶段的投资方票房净收入实际上只有总票房的35%左右。在这样的分账体系下,为了获取更多票房利益,发行方和制片方的保底发行方式诞生了。通过票房保底,制片方转移风险的同时也将票房分账利益向发行方倾斜。意味着前期的片方投资基本已经安全退出,接力棒交到了发行方的手中。这就相当于电视剧行业中的制播分离。

《叶问3》、《美人鱼》、《西游降魔》、《后会无期》、《心花路放》、《太平轮》、《栀子花开》、《恋爱中的城市》、《师傅》、《火锅英雄》、《我不是潘金莲》都采用了保底发行的方式。随着相关金融产品的不断出现,一部票房预期10亿元的电影,可能会撬动数十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资金。但若达不到票房预期,因资金问题出现违约,那么整条资金链上的各个环节都会出现问题。

3 中国电影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问题

金融资本介入电影行业是好事,是金融市场对电影利润的肯定。资本的注入使得电影制作人们有更多的本金去追求艺术的提升,用最好的演员阵容、最好的制作班底来完成高品质作品,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人类文化进步的。同时,一部精良的电影有可能会带来出色的票房成绩,为投资者带来丰厚利润。这无疑是一种完美的结局。

但是也并非每一次电影投资都是成功的。《我就是我》电影众筹500万,最终因为排片比率过低,只实现570万票房;乐视2015年8亿元投资《太平轮(下)——彼岸》,最终以5100万的票房成绩沉船。有很多的巨额电影投资由于票房惨淡,导致最终血本无归。

(1)利益回收风险。票房只是收入,不是利润,尽管最终可以结算出利润,但也不能成为现金流。从片子上线,4个月才能看到财务报表,再三四个月之后才能收到第一笔钱。有些几年才能收到收益。(2)法律风险。如果在电影上映前大量购入其股票,上映后制作或通过手段包装出虚假票房,最终通过出售该股票获利就构成市场操作,将面临相关法律处罚。资本本身是有规矩的,进入电影市场不仅要遵守电影市场规矩,还要遵循资本市场规矩。(3)信用风险。电影投资和其他证券投资一样,是要以信用为基础的。信用的评价需要有直观的数据支撑,所以要能够提供足够的数据才能完成信用评定。北美电影产业有120年的历史,整个电影工业有比较完整的流程,他们对整个电影的风险控制有较强的预测和掌控能力,这就可以提供信用评定所需的相应数据。但中国过去几年在票房高举的情况下,各种各样的资本,信托、基金、理财产品,甚至P2P平台来自于散户的钱都进入了电影行业,整个行业处于高度爆发和无序的状态。对于中国几十年的电影历史而言,早早的玩起来“票房证券化”很可能会导致信用风险转嫁给各类风险承受度最低的散户。(4)盈利模式单一风险。北美电影的收益只有50%~60%的收益是来自票房,剩下的收益来自周边衍生品,中国电影90%收益是来自电影票房,这更加推高了在中国实行票房证券化的风险。

4 中国电影资产证券化的未来

目前中国电影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资金杠杆,而且这个资金杠杆有可能越来越大。接下来的一年中国将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整顿,同时也将加大对电影投资的监管力度,要使电影投资不光是钻空子炒概念,要做到真正的科学计算,取得实际收益。目前已经出现Google运用自有数据,通过数学运算推测最终票房的方法,并取得高达94%的准确率。在中国也有用电影预告片的网络搜索量经过数学运算推测票房的算法,准确率也可以达到90%以上。希望通过科学的手段,使中国电影资产证券化最终走向规范化、理智化的双赢未来。

[1] 张家林,钟一安.电影投资分析即风险管理手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2] 陈少峰,徐文明,王建平.中国电影产业报告2015[M].北京:华文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2015.

[3] 杨帆.中国电影产业境外资本准入问题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01).

F203

A

2096-0298(2016)08(a)-139-02

胡静(1982-),女,汉族,辽宁省抚顺市人,硕士在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主要从事金融管理与投资实务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证券化众筹资产
众筹
对不良资产证券化实务的思考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实践 挑战 建议——交通运输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的探索与思考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交通运输行业的证券化融资之道
新闻众筹初探
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一年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
定增相当于股权众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