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环状管理模式的探讨
2016-03-12刘晓苑申海燕
刘晓苑 申海燕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环状管理模式对COPD患者的影响。 方法 收集佛山市南海区六联社区卫生服务站辖区内的COPD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医院管理,观察组(30例)给予环状管理,对两组的急性发作次数、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对照组1年内急性发作共(35.0±5.3)次,观察组患者1年内共发作(6.0±1.5)次,较对照组发作次数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对照组患者治疗满意度为50.00%,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观察组QOL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21.5±5.9)VS(104.3±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OPD环状管理能明显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满意度。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环状管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6)01-103-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yclic management mode 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COPD, who were in 6-join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station of Foshan Nanhai District, were selected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control group (30 cases) treated with hospital management and observation group (30 cases) treated with cyclic management. To comparative analyze the times of acute attack,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imes of acute attack in 1 year of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6.0±1.5) times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which in control group(35.0±5.3) times, the differences was statically significant(P=0.025).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93.33%)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which in control group(50.00%), the differences was statically significant(P=0.025). The total score of QOL of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121.5±5.9) was higher than which in control group(104.3±4.2), the differences was sta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Cyclic management on COPD could obviously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satisfaction in patients with COPD.
[Key words]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Cyclic management; Satisfaction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发病具有不可逆性,死亡率高[1]。该病属于呼吸科常见病、多发病。由于本病发病呈现出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的患者的生活治疗,因此,如何在疾病早期预防该病的发生、早期得到合理的诊断,并在早期进行干预显得尤为重要[2]。环状管理模式是由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健康管理彼此形成的环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全方位、综合、协调、无缝隙、连续并合理分配医疗资源的医疗服务模式,该模式有利于医疗成本的控制,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医疗的
服务质量[3]。目前国内外已有多项研究表明,环状管理模式对慢性病的预防及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根据我国2011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多数(76%)的社区医师不清楚COPD的治疗方案,56%的社区医师没有参与过COPD专业知识培训[4];另外由于患者的依存性不高,对该疾病严重性认识不足,使得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差,以上这些因素最终导致我国对COPD管理的收效甚微。我院呼吸科近年来通过对慢阻肺患者给予环状管理模式后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5月~2013年8月佛山市南海区六联社区卫生服务站辖区内的COPD患者60例,COPD诊断参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5]。将入选病例按照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在47~75岁,平均(61.6±2.1)岁,病程2.4~14.6年,平均(7.5±2.1)年,给予医院管理;观察组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46~75岁,平均(61.6±2.1)岁,病程2.4~14.6年,平均(7.5±2.1)年,给予环状管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入组前都需要签署知情同意书,该项目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医院管理 患者在COPD急性发作期送往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入院后对住院注意事项及健康知识进行宣教,在治疗期间做好护理工作,与患者及家属做好有关COPD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详细沟通,急性期度过后出院,在患者出院时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当患者COPD急性期再次发作时再次送入医院治疗,平均住院天数为(6.5±2.5)d。
1.2.2 观察组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环状管理 是由医院-社区-患者共同构建的管理模式,在缓解期患者可以进行自我管理,社区卫生站进行定期随访,在急性期入院进行治疗,是一套完整的管理模式,具体如下:普及COPD宣传知识,早诊断早治疗,这需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该社区的居民进行定期随访宣传,或者借助媒体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该疾病的认识,同时在缓解期需要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包括在春秋季节要预防感冒,在夏季要根据个体差异避免或减少使用风扇或空调吹冷风;对于吸烟者要劝其戒烟,同时避免吸入二手烟,避免去粉尘多的地方,可以随身携带口罩。如果出现咳嗽加重,咳痰等加重症状立即前往医院就诊以取得及时就诊,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加强社区管理,预防为主,防治并重,这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站提高诊疗水平,具体方法是通过正规培训。引导患者资助参与康复训练[6]。随访1年后统计患者记录并统计患者急性发作次数及满意度。
1.3 观察指标
随访1年后统计两组患者在这1年内急性发作的次数及对治疗满意度。急性发作次数的诊断根据患者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协助,由主治以上的医师进行诊断,症状包括咳嗽咳痰突发加重,伴有气促,严重者呼吸困难,实验室检查方面观察白细胞有无升高,CPR有无明显升高,血气分析有无呼吸性酸中毒等。
1.4 评分标准
对治疗满意度的评价通过自制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满分100分,≥60分表示满意,<60分表示不满意。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QOL)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统计,该量表共38题,按照符合程度每项指标计1~5分,其中包括社会活动情况、日常生活情况、总的QOL评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高;抑郁心理和焦虑心理的评分越低说明抑郁和焦虑心理越轻。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使用()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急性发作次数及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1年内急性发作共(35.0±5.3)次,观察组患者1年内共发作(6.0±1.5)次,较对照组发作次数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对照组患者治疗满意度为50.00%,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采用生活质量测评量表(QOL)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两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各项生活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QOL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21.5±5.9)VS(104.3±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COPD是一种慢性疾病,呈进行性发展,疾病晚期常常并发肺心病,病死率高,无特效治疗方法,目前治疗的目标是预防感染,防止急性加重,延长缓解期,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7]。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空气污染、呼吸道感染、吸烟、粉尘或化学物质吸入、遗传等因素有关[8]。
COPD的治疗包括急性发作期治疗与缓解期治疗。急性发作期治疗包括吸氧、抗感染、扩张支气管及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缓解期的治疗包括戒烟、肺康复训练、心理调适、饮食调节、吸入糖皮质激素等[9]。在COPD急性发作期,由于患者病情重,患者及家属会引起重视至医院就诊,但是在缓解期,由于患者能够耐受症状,往往不易引起重视,从而导致肺部不可逆损害加快进展,这与我国目前对COPD缓解期的预防及治疗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有一定关系[10]。
COPD环状管理模式[11]是指由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及患者(或家属)共同参与,共同指定的个体化的针对COPD患者的管理模式,环状管理模式在疾病方面涵盖了COPD的急性发作期及缓解期,在医疗服务方面涵盖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及医院,同时将患者作为管理环节中的一部分,让患者参与其中[12]。
对于慢性病综合的防治的前提是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以便进行系统化管理[13]。因此我们在实施阶段需要每年对社区居民进行一次筛查,建立高危人群和慢阻肺患者管理档案[14]。另外需要加大有关慢阻肺知识宣传,包括慢阻肺的高危因素(长期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呼吸道感染),让患者对这些高危因素有充分的了解[15]。为了完成这项工作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该研究的医师进过了专业的培训,这为我们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本研究收集佛山市南海区六联社区卫生服务站辖区内的COPD患者60例,分为两组,分别给予不同的管理模式,经过1年的随访调查我们发现,环状管理模式在降低急性发作次数方面明显低于医院管理组,这是因为环状管理建立起了从患者-社区卫生服务站-医院再回到患者的通畅的回路,使得患者的疾病阶段得到准确的判断,并进行有效治疗,同时加强了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对满意度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环状管理组满意度较医院管理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我们通过生活质量测评量表(QOL)评价后发现,环状管理模式QOL总分明显高于医院管理模式(P<0.05),这说明环状管理模式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综上所述,COPD环状管理模式有助于COPD患者的管理,能够明显降低患者急性发作次数,提高患者满意度,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有关COPD环状管理模式对COPD长期预后及寿命的影响有待我们继续随访研究。
[参考文献]
[1] 何权瀛.社区医疗应当成为防治慢性呼吸疾病的主战场[J].中国社区医师,2006,22(17):7-8.
[2] 王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社区规范化防治[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11):412-413.
[3] 董丽荣,胡昌明.医院与社区联合诊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8):117-120.
[4] 冯玉麟,王岚.中国 COPD防治的难题[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2,11(4):313-316.
[5]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07,6(2):67-80.
[6] 何权瀛,张荣葆,谭星宇.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合防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8,7(8):553-555.
[7] 武晓兰,胡晓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健康教育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9):149-151.
[8] 白春学.应用物联网医学推动肺功能的普及和提高[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33(1):19.
[9] 谢馨予.社区管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08,14(10):1696-1697.
[10] 冯淬灵,徐丽英,侯雅静,等.北京市城区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对社区管理慢阻肺需求的调查[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19(3):305-306.
[11] 冯淬灵,徐丽英,于会勇,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筛查问卷评价[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0(6):4-6.
[12] 胡世鸣.社区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益处[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1):23-24.
[13] 王俊英,张亚军.健康档案在高血压社区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06,9(11):957-958.
[14] 王继民,张志辉,杨永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社区规范化管理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3,10:356.
[15] 李凡,蔡映云,徐迅,等.社区全科团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基本知识调查[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9,8(2):104-107.
(收稿日期:201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