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部分学生抵触数学心理分析及对策
2016-03-12郑霞钱贝妮赵冉
郑霞+钱贝妮+赵冉
摘 要: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结构的古老而抽象的学科,它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代部分学生开始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本文从这一现象出发,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关策略,以供同行参考商榷。
关键词:数学学习;抵触;心理分析;策略
一、调查背景
世界各国教育都把数学放在核心地位,在中国,数学一直是小学到高中的主要科目,分数比重大、题目难度大,以至于有了“筛选”这一功能,使原本有趣、充满奥妙的数学,成为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学习的科目。我们采访了宿迁学院数学专业的顾教授,他指出: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数学老师抱怨由于厌学而后进的学生多,以致拖了班级的后腿。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优秀人才,防止学生厌学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现实而又艰巨的任务。有效控制学生的厌学,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数学老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全面审视和反思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明确努力方向,有计划地提高自己。
二、调查数据分析
我们到江苏省宿迁市部分学校分发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获取了一些有用的信息。
以江苏省宿迁市南蔡实验学校为小学、初中的代表。从小学调查结果看,50%的小学生对学习数学有非常高的热情;6%的小学生已经害怕数学并感到有压力;一半以上的小学生开始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原因是数学知识越来越难,让自己很吃力,小部分是因为整天做数学题,无休止;88%的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数学成绩非常重视。从初中部调查结果看,仅20%的初中生有很高的热情;44.4%的学生对数学抵触的原因为数学知识越来越难,让自己很吃力;28.89%的学生则是因不擅长数学,无论怎么努力,考试成绩总是平平或拖后腿;71.1%的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数学成绩非常重视。
江苏省宿迁市一所高中调查结果显示,50%的高中生对于学习数学的态度一般,仅18%的学生有极高的兴趣;38%的学生抵触数学的原因是整天做数学题,无休止;34%的学生是因数学知识越来越难,让自己很吃力;20%的学生因不擅长数学,无论怎么努力,考试成绩总是平平或拖后腿;84%的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数学成绩十分重视。
以宿迁学院为大学代表,随机分发调查问卷,回收率92%。调查结果显示,有47.83%的大学生对于数学的态度一般,15.22%的学生害怕数学,仅28.26%的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有兴趣。
综上,无论哪个阶段,都有或多或少地对学习数学有抵触心理。若对各个阶段数据用折线图来表示,学习兴趣曲线的走势是小学到初中有所下降,初中到高中急剧下降,高中到大学略有回升;对数学态度一般的学生始终占一半左右;当触及“厌恶” 一词时,比例从小学的6%骤升至初中的44.4%,巨大的落差让人不寒而栗。所以,防止学生对数学产生厌恶心理,最重要的是抓住小学到初中这个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黄金时期。从数据上看,对数学产生抵触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整天做数学题,无休止;二是学习的数学知识越来越难,学起来很吃力。
三、解决策略
刻板的应试教育掩盖了数学本身的魅力,渐渐的,成绩成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教师顶着压力,一切教学以考试为准,生搬硬套,对学生实行“题海战术”,导致学生找不到学习的乐趣与意义。的确,数学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结合。数学就是要去思考、去研究,久而久之,在大脑中形成思维能力,一旦形成,数学就不再是难题。
从心理角度,永无休止的做题,总也提不高的成绩,对学生是一种折磨,若还得不到理解,面对指责,学生脆弱的神经就会被压垮,面对数学大脑空白,原本会做的题也不会了,新知识学不进,旧知识又掌握不了,学习进度跟不上,内心的恐惧不断积累。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深入了解每位学生,而当学生成绩出现问题时,教师很有可能从自己的理解出发,从而扭曲事实,当把自己的想法与家长交流时,把家长也引入误区,明明很努力的孩子,就被贴上了标签。学生自然产生委屈,然后演变成厌学。
每个学生都具有可塑性,他们需要学习的动力,而动力的源泉便是成功的体验。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改变多快好省的“填鸭式”教学;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改善教学评价,激励学生发展自我,建立自信心;正确使用现代教学信息技术,使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等。家长也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