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教学焕发体验的魅力
2016-03-12吴云新
吴云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这些都表明作文是以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为题材的,是写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作文是生活的反映,要开启学生的作文思路,就必须让作文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指导学生写出有独特体验的文章。所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尝试着进行了体验式作文教学,致力于创造现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片段,写出趣味横生、独具慧眼、童雅共赏的作文。这里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走出作文教学误区,开发学生习作潜能
促使我认真反思多年的作文教学,源自一次学生的作文训练,作文题目为“难忘那一幕”。我在进行训练后的反馈分析中发现,在这次的作文训练中,学生所写的内容惊人地相似,76%的学生不约而同地将事件的发生地设在公共汽车上,写自己让座,或写看到小弟弟小妹妹让座,或是看到残疾的军人让座,更有甚者,写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了小偷偷了农民的钱,被农民发现后,农民不抓住小偷,反而哀求小偷还他的救命钱……为何学生对公共汽车上发生的事情有独钟,他们在生活中确曾经历过此类事情吗?调查结果无不令人瞠目结舌,班上的学生无人举手反映所写的事情是真实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没乘过公共汽车,当追问缘何编撰此类事例,答案无一例外为在作文书上见过类似的文章。
掩卷沉思,久久不能寐。生活中的学生写作文却如此地远离自己的生活,究其原因很多,如学生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头脑空空的,“无米下锅”;又如命题作文的种种束缚,使得学生无法施展手脚,不能写自己想写的东西,结果自然是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个性的张扬;还如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够优化使得学生文章写不具体写不生动,等等。学生对丰富多彩的生活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是当今作文的一个致命的伤。而许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常存在这样的一个误区,盲目服从于教材,视教材为“圣经”,一上作文指导课就读范文,这固然也是一种作文教学的方式,但这种教学方式是对孩子灵性的扼杀。孩子所拥有的体察生活的潜能是巨大的、无可估量的,更比现今范文式的作文教学所能给他们的启发多得多。小学教育是既可以促成,也可以扼杀孩子潜力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必须走出误区,转变传统的作文教学观念,用体验式的作文教学方式,开发孩子习作的潜能。
二、创设多种情境活动,促进学生体验生活
体验的产生,首先源于体验者对体验对象有了切身的感受,因此,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对于体验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曾经有几次发现学生上课总是偷偷地在玩什么,我以为是带玩具,后来我才知道是几个孩子在偷偷养蚕宝宝。看到他们很有兴趣,于是我就找了养蚕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看,课堂上弥漫着孩子们浓厚的兴趣。他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中,此时,我与孩子们以放松的状态互相观赏蚕宝宝。有的孩子说:“蚕宝宝的胸部和尾部各有两个小点,可以辨别是雌的还是雄的。”还有的说:“蚕宝宝尾部长着尖尖的刺,摸上去软软的,如果把这根刺拔了,蚕宝宝必死无疑。”……我微笑地听着,内心却是不平静的。想不到孩子们的感受是那么真切,我也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孩子们,比如:蚕宝宝怎么吃,怎么爬,怎么变化的?由于孩子们亲自参加了活动,感受是真实的,感情是真挚的。 我把孩子们的作文收上一看,一句句色彩斑斓的句子跃然纸上,写出的话生动形象,富有想象力。比如,“蚕宝宝像一列白色的小火车爬呀爬。”“我抓起蚕宝宝,发现蚕宝宝的脚像涂了一层胶水,把桑叶粘住了。”
三、开展社会调查实践,营造体验习作氛围
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和感悟,容易激发学生们的写作热情,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如我指导学生习作《走近家乡,走进荔城》,在习作前,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了精彩纷呈的乡土教育活动,活动中,有的学生走访了莆田的许多名胜古迹,如木兰陂、三清殿、石室岩等;有的学生走进鞋厂、鞋材加工企业,了解莆田的制鞋业从传统手工作坊生产走向先进的现代化生产的过程;有的学生调查了兴化米粉的独特制作工艺,有的了解了桂圆干的焙制方法……
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学生们提笔行文时,才思如泉涌,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在小作者的笔下无不具有灵性,都承载着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如有的学生在文中写道:“我爱家乡,我爱家乡的方言。家乡的方言是一根无形的绳,它牵引着离乡人那思念的心肠。”有的学生写道:“我爱家乡美如画,人杰地灵源远流长。我爱家乡美如画,山清水秀文化之邦。勤劳智慧的莆田人,正把家乡建成梦想中的人间天堂。” 还有的学生在文中深情地写着:“小时候,我常听奶奶说,他们小时候的生活可苦了,不像在大城市,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住的是高级居民楼,行走时打的坐车……生活得真是舒服呀!所以呀,我们这些孩子一定要走出这里,到大城市去,在那里的生活才是美好的。我是在爷爷奶奶的这种言语的‘熏陶下长大的,所以,对莆田,我总认为它是个小地方,根本比不上那些大城市,做人要出人头地就要走出这里。可是,通过这次走进家乡的调查活动,我亲眼目睹了莆田这些年来惊人的变化,莆田再也不是他们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地方了,它可是人们居住的理想之地呀!我为我是一个莆田人,生在莆田,长在莆田,以后还要为建设莆田出一份力而骄傲。”
真没想到孩子们的思维如此丰富,真没想到孩子们如此热爱家乡,真没想到体验教学能结出如此香甜的果实。当学生经历体验式的作文过程,全身心地投入体验,真诚流露的文字是最打动人心的。我想,我已经达到了预期的对学生进行体验教学的目标,学生在活动中收获了求知的乐趣,汲取了乡土文化的素养,在实践中感受到了写作的乐趣。
四、展示作文教学情境, 在联想中诱发体验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让孩子到大自然或现实生活中去观察寻找美的东西并不难,但是,这毕竟是比较费时间的事,并不是所有的作文教学都鼓励孩子们去参加社会实践。所以,有时候我们可以利用集音、像、文字于一身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向学生展示作文教学情境。让这些景象将学生带到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之中,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如,指导学生习作《走进秋天》,我事先围绕作文内容,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动态的录像录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创设情境之后,引导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演示秋天的景物,让学生在观察中描述所看到的情景,学生写起作文来自然就有内容。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体验的能力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体验能力的获得不是通过传授的途径完成的,而是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或创造一个体验的环境和氛围,让他们自觉地进入这种体验的环境和氛围,用自己的心灵去感觉和体悟对象,把自己和体验对象融合在一起,这样,体验的能力才能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形成。
当然,体验式作文教学我也是刚刚尝试,谈不上经验丰富,但我明显感到有了体验,学生写作兴趣有了提高。我想,只要我们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断体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待学生有所认识、有所感悟,“情动而辞发”,自然就有真情可抒,有实感可发,写作就成为生活实践的延续和深化,而不至于成为一种负担。
参考文献:
[1] 刘 雨,张艳梅.小学生作文心理与教育策略[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宋谊琴.让作文教学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EB/OL].http://www.ajedu.com/Article show.asp?ArticleID=1121,2004-12-06.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第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