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堂洋溢“数学的味道”

2016-03-11顾颖菊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思维模式视角内涵

顾颖菊

[摘 要]为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经历对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而后获得知识,数学课堂应该强调数学本位。只有洋溢着“数学的味道”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数学探究活动,并在活动中提升数学学习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本位 视角 内涵 思维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5-086

数学课堂本应充满生活气息,但是很多课堂夹杂着一些与数学完全无关的活动,究其原因,就是为了“生活”而生活,为了“活动”而活动,这显然是有违课程标准要求的。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应当以数学为中心,让课堂上洋溢着真实的“数学的味道”。

一、匠心营造,养成数学的观察角度

数学学习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承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养成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在头脑中将问题整理出来,形成初步的设想。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是主动和有意义的。

例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我创设了情境:“大头儿子的叔叔从上海打来电话,告诉大头儿子他要来南京,已经买了明天下午四点的火车票,预计三小时到达,要小头爸爸去车站接他。结果大头儿子告诉小头爸爸‘叔叔明天七点到达火车站’,第二天一早小头爸爸就开车出发了……”学生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大头儿子真马虎,叔叔说了是下午七点左右到达,结果他告诉爸爸是七点,让小头爸爸误以为是早上七点;有的说小头爸爸要等上十二个小时才能接到叔叔;还有的说一天有两个七点,可能大头儿子并不知道,所以叔叔在打电话的时候如果说19时到达就不会出现这样的误会了。故事勾起了学生对生活中两种计时法的记忆,让学生能够循着故事的思路去推测,去调动已有知识经验来试图解决问题。

其实数学知识都有其相应的生活基础,我们只要给学生搭建一个合适的平台,让他们能够迅速发现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并调动起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思考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从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这样的教学就是成功的。

二、直达主题,切入数学的思维模式

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巧妙的障碍,引导他们用数学的思维去尝试解决,通过排除障碍,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例如,张齐华老师在“认识负数”的教学中给学生带来了生活中的五个不同的负数,要学生想办法将这个负数画出来或者表达出来,其中最能吊起学生胃口的是“儿子的身高‘-2厘米’”。“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是有身高的,并且这个身高都是正数,为什么体检时张老师儿子的身高记录为-2厘米呢?”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猜想这个“-2厘米”一定是相对于“0”而言的,只不过这个“0”不是绝对意义上的“0”,而应当是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与前面的“海平面”和“0摄氏度”等不同,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人为规定的。于是,学生大胆地猜测这个“-2厘米”是相对于全班男生的平均身高而言的,这样的猜想就达到了认识负数的更高层次,推动学生掌握了负数的内涵。

三、寻根溯源,挖掘数学的核心内涵

当学生习惯于从数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去追求表象背后的数学本质时,他们的数学学习无疑是有效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不满足于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根溯源,挖掘数学的核心。

例如在“认识公顷”的教学中,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个面积单位的定义,并能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之后,我引导学生反思“公顷”的概念。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公顷和平方米的进率是10000,而其他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就此,我引导学生观察已学过的几个面积单位的边长。学生发现“面积为1公顷的正方形边长是100米,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的边长的100倍,而其他的相邻面积单位边长都是相差10倍的”。紧接着又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没有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大小的面积单位?”于是我又给学生介绍了“公亩”,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没有这样的面积单位,只是不常用而已。课堂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疑问中延续,学生对于相关数学知识的认知也是越来越深入,逐渐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只要坚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让学生弄清楚数学的“底细”,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

总之,“数学味”是课堂教学的中流砥柱,只有把握这个中心,数学教学才是自然的、真实的、高效的,只有把握这个中心,学生才能有数学的眼、数学的脑、数学的心。

(责编 童 夏)

猜你喜欢

思维模式视角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分析
逻辑创新的思维模式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语境与英语写作研究
真实世界的寓言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