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红石滩”
2016-03-11张文敬
当我们在一些高海拔地区旅游时,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红色的石头,远远望去,红红的一片,非常耀眼,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美丽。那么,这些石头为什么是红色的?是铁矿石吗?它们源于何处?下面,让我们请著名冰川学家张文敬教授来解密——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张文敬教授系著名冰川学家,科普作家,长期从事冰川与生态地貌和环境研究,曾先后多次赴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进行科学考察。现为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理事,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如果你来到四川著名的海螺沟风景区,海螺沟的丽色美景就像一座蕴藏着无尽真金白银和玉璧翡翠的宝库,定会令你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海螺沟的红石景观,就是这丽色美景中绽放得异常灿烂的奇葩。
红石,顾名思义,就是红色的石头?
其实非也!这里所说的红石,是指生长在石头表面上的一种生物,这些生物中有苔藓、有地衣、更多的却是一种特殊的藻类植物。这种藻类本来属于橘色藻,它们在一定的温度、湿度和气压条件下,能够产生大量的类胡萝卜素,正是这些类胡萝卜素使得橘色藻的颜色呈现出大红大紫一片火红……远远望去,那些石头也就失却了自己本来的模样,变成了“秀色可餐”的红石世界了。这些红色的石头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着,往往是一片一片地分布在海螺沟景区几乎所有的山谷之中,因此,按照中国人的叫法,这一片一片的红石头就是海螺沟无处不在的“红石滩”。
如果将海螺沟和其他地区的红石景观相比较的话,那么其他地区的红石可以说是一棵棵“树木”,而海螺沟地区的红石滩分明就是一片片浩瀚无垠的“海洋”了!
海螺沟的红石景观
红石滩,在世界上不少的冰川区都可以见到。在中国西藏东南部和横断山区有冰川分布的谷地里都可以看见这种红石景观。可是,在四川的海螺沟风景名胜区,包括整个贡嘎山东坡和东北坡的海螺沟、磨子沟、燕子沟、南门关沟和情人海,以及磨西台地到雅家梗之间的河滩中,这种红石景观不仅随处可见,而且滩连着滩,景连着景,让来到这里观景的朋友不停地驻足观看,流连忘返。
在贡嘎山四周的现代冰川区附近,包括海螺沟冰川前端和两侧的冰碛石块上,你会发现密密匝匝地覆盖着一层红红的东西。红得光鲜,红得亮丽,红得惹人怜爱,生怕用手触摸一下,它们就会从视野中消失。
如果将海螺沟和其他地区的红石滩景观相比较,那么可以说,在其他的地区见到的红石只是一棵棵“树木”,而海螺沟地区红石滩的规模那简直就是一片片浩瀚无垠的“森林”了!
“红石”的来历
在现代冰川区,由于冰川的减薄、退缩,就会有一道道堆积的石碛显现出来,冰川学家称之为“冰碛”。这些石碛从冰天雪地中“重见天日”后便与空气、水分和阳光发生各种化学的、物理的还有生物的相互作用。其中不少含铁冰碛砾石表层和空气中的氧分子发生氧化作用,于是便形成一层褐红的氧化铁壳层。远远望去,这些褐红色的冰碛石块让人眼睛一亮,以为发现了满山遍野的奇石宝贝。内行的科学家略加鉴别就可以知道,这种冰碛砾石表层被氧化后形成了氧化铁的膜皮,被称为“漆皮化”现象。漆皮化之后的冰碛砾石十分坚硬,很难风化。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将它们用作筑路建房的天然石材,既经济又耐用。随着高原旅游业的方兴未艾,这些褐红砾石的原始堆积自然也是科考、探险、观光和旅游的好去处、好景点。
贡嘎山冰川区也有这样的“漆皮化”的冰碛砾石堆积景观。
然而,贡嘎山冰川区还广泛地分布着另外一种并非“漆皮化”的红色石砾堆积,它们便是更为耀眼、更加美丽的红石景观。在磨西面台地的上游去雅家埂的河滩中,在去情人海的途中,在燕子沟、南门关沟、贡嘎山东坡和北坡的几乎每一条支沟内,在磨子沟谷地、海螺沟冰川前端和两侧的冰碛垅上,都可以发现连着片的这种水嫩水嫩的红色砾石堆积!
那么这种“红石头”的水嫩红是如何形成的?形成这种美丽的艳红色彩的又是一种什么物质呢?
之前,有专家考证说,贡嘎山冰川区附近的红石头表面上那红色的物质是一种叫“地衣”的植物。
其实,“地衣”是一种与苔藓藻类共生的菌类生物,它们不具备光合作用的“本事”,因此不能够产生叶绿素。准确地讲,地衣并非植物,而是属于一种菌类生物。
在海螺沟这样的冰川地区,的确有几种红色或红黄色甚或黄绿的地衣广泛分布着,红黄色的地衣又叫“黄石红地图衣”,黄绿色的又叫“黄绿地图衣”。它们的存在不仅表明这些冰川退缩后形成的迹地区域环境不曾受污染,也末受到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干扰,而且还可以通过它们的直径和面积的大小变化确定此处冰川后退的年龄(科学家称其为“年轮”)。因此,在一些冰川与环境研究论著中,总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有关黄石红地图衣、黄绿地图衣具有可以测定年轮的神奇功能的科学论述!
不过,无论是黄石红地图衣还是黄绿地图衣,它们的形状大致呈圆环状,虽也有许多个体彼此相连的,但总可以区别出彼此独立生存的界线。可是在海螺沟、燕子沟和磨西台地的上游所见红石滩中的那些红色物体,在砾石外露的一面几乎全部覆盖着那娇艳诱人的红色,尤其在向阳的一面,那色泽的娇嫩犹如少女的脸庞,好比盛开的花蕊,仿佛用手一戳就能流出美艳的膏脂。
红石解密
受到之前一些专家的影响,一开始我也以为这些红色的物体大概也是类似黄石红地图衣一样的地衣吧。
直到2009年5月,著名藻类专家——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的刘建国研究员给我的一则“长信息”才让我搞清了个中奥秘。话还得从头说起——
2002年,我赴北极科学考察时曾在北极北纬78°13′的朗伊尔滨1号冰川上观察到成片的红色雪藻。这一消息首先由原《人民日报》副总编李仁臣教授撰文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同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记者现场采访后也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晚间新闻等新闻节目中滚动播出。这一新闻引起了专注藻类研究的刘建国研究员的极大兴趣,他便通过自己在成都学外语的在读研究生与我取得联系,从此我们便成了未见面的“石趣相投”的朋友。
2009年4月份,刘教授来到四川,在考察了海螺沟、燕子沟的冰川区“红石头”后,来到成都,这也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我建议他再去我的家乡川北米仓山一游,并告诉他那里也有使他迷恋的“红石”。
他在贡嘎山和米仓山考察时,采集了大量的“红石头”等标本,并带回实验室进行了鉴定。这一条来自黄海之滨青岛的“五·一”长信息便是鉴定结果:
“造成贡嘎山海螺沟、燕子沟一带红石滩呈红色景观的是一种叫作‘橘色藻的植物,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它们可以积淀大量的类胡萝卜素,而类胡萝卜素则正是让石头变成美丽红颜色的基础元素!”
刘教授还告诉我,他们在旺苍米仓山龙潭子风景区发现,在潭边溪旁生长着另外一种单细胞的绿藻,也就是“红球藻”。而“红球藻”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它们可以积累“虾青素”,并使自己的颜色同样变成美丽的红色。而“虾青素”则是可以让人类长寿的一种贵重药物,俗称“长生不老素”。
贡嘎山纬度(北纬29°30′)要比米仓山(北纬32°30′左右)偏南3度,也就是说,在海螺沟一带不仅有大量可以产类胡萝卜素的橘色藻,还有可能分布着可生成虾青素的红球藻。这个发现令我非常高兴!但愿我的朋友刘教授和其他研究藻类的专家、学者有机会再到贡嘎山、米仓山以及我国西部的名川大山中去发现更多更有价值的生物资源!
中国第一个“红石公园”
海螺沟的红石橘色藻越来越红,海螺沟的红石景观越来越美,海螺沟“红石滩”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以前,但凡来海螺沟的人们主要是来看冰川、看冰川上的大冰瀑布、看金山银山、看原始森林,并体验在原始森林和冰雪树挂环抱中的优质温泉的沐浴。而现在,来海螺沟的客人除了上面提到的项目之外,还一定要去观赏海螺沟景区的红石美景。
为了更好地满足客人的红石体验之旅,也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研究这些灵动的大自然精灵,景区管理局已经在海螺沟风景名胜区内就红石主题建立起了一个被称为“园中园”的“红石公园”。
美国有一个黄石公园,那是因为公园内有著名的温泉和温泉形成的黄色凝华喀斯特地貌有关。中国即将有一个红石公园,如果说美国“黄石公园”的黄石仅仅是无机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的话,那么,中国“红石公园”的红石景观更多地则是红石身上那一层层鲜活而灿烂的生命现象!
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天晴下雨,海螺沟红石都会以它们那美丽无痕的斑斓色彩欢迎您。即使是冬季,漫天的飞雪也掩盖不住红石滩那火红的身段,只会衬托出红石身影的更加婀娜多姿;要是春末夏初,在此起彼伏的康定木兰和各色各样杜鹃花的掩映下,朋友们一定会目不暇接,眼前的木兰花美丽,杜鹃花美丽,红石滩美丽,就连朋友们自己也在这美丽的画卷里变得美不自禁了;如果是盛夏,阳光的恩赐,雨水的滋润,红石滩的色彩变幻得让人分不清究竟是嫣红紫红粉红还是别的什么红了,于是我就给了它们一个“水嫩红”的“爱称”!
愿海螺沟景区的“园中园”——中国第一个“红石公园”的名声走出海螺沟,走出四川,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