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家庭幼儿规则教育的互动模式
2016-03-11刘为影李永霞张焕荣
刘为影 李永霞 张焕荣
摘 要: 幼儿良好规则意识的形成对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日常生活中的亲子互动是幼儿规则教育养成的一种主要方式,调查发现,农村家庭幼儿规则教育的互动模式主要包括由幼儿“违规行为”引发的互动和父母主动发起的互动。
关键词: 农村幼儿家庭 幼儿规则教育 互动模式
规则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期是幼儿规则意识萌发和规则行为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形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能力,对幼儿的健康发展及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家庭中的幼儿规则教育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的亲子互动完成的,通过调查发现,其互动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由幼儿“违规行为”引发的互动
模式一:(孩子)出现“违规行为”—(父母)进行禁止、教育—(孩子)接受、服从(主动接受、被动接受)—结束
当涵涵出现如“穿着鞋子上床”、“拿着笔在床单上画”这些违规行为时,妈妈首先对其行为进行制止,制止的方式既包括简单的语言说教、命令,更包括强制性的动作,而涵涵此时的反馈通常是接受和服从,按照妈妈的要求和命令执行,呈现出一种接受状态。
模式二:(孩子)出现“违规行为”—(父母)进行禁止、教育—(孩子)忽视、拒绝、反抗—(父母)放弃
当妈妈发现涵涵坐地上时,担心坐地上会导致拉肚子,于是妈妈便叫涵涵起来,纠正涵涵当前的行为,并通过告知其行为后果吓唬涵涵,但此时涵涵的反应是“好像没听到似的,继续坐在地上玩儿”,表现出一种忽视的态度,拒绝妈妈提出的要求和规则。此时妈妈的反应是放弃,放任涵涵当前的行为,如“此时妈妈也不再说了,继续躺着聊着天”。
模式三:(孩子)出现“违规行为”—(父母)进行禁止、教育—(孩子)忽视、拒绝、反抗—(父母)再教育(加强教育强度)—(孩子)接受、服从(被迫)
妈妈看到涵涵“拿着鞋子在桌子上蹭着玩”时,便命令涵涵拿下去,而此时涵涵瞅瞅妈妈,拒绝了妈妈的要求,表现出对妈妈规则的一种挑战——“继续蹭来蹭去”。这时妈妈看到涵涵不听话,便增强教育强度,采取强制性动作强制执行,如“一把夺过涵涵手中的鞋子,‘咣的扔到地上”,这时,涵涵看到妈妈生气了,开始哄妈妈开心,表现出对妈妈规则的最终接受和服从。
模式四:(孩子)出现“违规行为”—(父母)进行禁止、教育—(孩子)忽视、拒绝、反抗—(父母)再教育(加强教育强度)—(孩子)继续拒绝、反抗—(父母)妥协、退让(放任)
妈妈让涵涵洗澡,涵涵哭闹着不洗,这时妈妈便强制执行,涵涵使劲哭闹,妈妈对其进行训斥、吓唬,涵涵不听,继续哭闹,此时妈妈加强教育强度,拎着涵涵往外走,涵涵继续哭闹,姥姥这时出来安慰涵涵,妈妈瞪了涵涵一眼便走开了,最终放弃对涵涵的教育。以上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少见。
模式五:(孩子)出现“违规行为”—(父母)进行训斥、教育—(孩子)反馈(无法确定)
这种模式当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通常是行为后教育,即孩子的“违规行为”已经终止,这时妈妈对其之前的行为进行训斥、教育,是对幼儿以后行为的一种指导。而此时孩子的反应通常是“抬头瞅瞅妈妈,开始继续玩”,从孩子的外部表现中研究者并不能看出孩子的反馈具体是怎样的,所以将此定义为反馈无法确定。
二、父母主动发起的互动
在“父母主动发起的互动”这一类中,出现最多的结构互动模式是:“(父母)主动教育—(孩子)接受、服从”,表明每当父母根据一定的情境对孩子提出一些正面要求时,孩子往往表现为接受和服从,而且很乐意按照父母的要求执行,可见,孩子往往更喜欢父母采取一种正面引导的教育方式。
在农村家庭的日常生活中,父母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更多采用的是一种简单的教育互动模式,即当孩子出现某种违规行为时,父母对其进行一次性的简单教育或行为制止,孩子便可以接受、服从。其中,父母的教育既有语言的说教,又包括行为的强行制止,在此教育情境中,孩子更多做出的是接受、服从的反馈。其中,此处的“接受、服从”包含两种,一种是主动接受和服从,另一种是被迫接受和服从,但无论是哪种形式,孩子最后的反馈均是以接受、服从规则为主。再有一显著特点就是当孩子出现某种违规行为时,父母对其进行教育和制止,孩子通常是忽视、拒绝或反抗,即拒绝规则。而每当这个时候,父母则会加强教育强度,如“变得更加严厉,或采取强制性的动作或是体罚性动作”,每当这时,孩子往往更多地接受和服从。根据互动理论可以做出这样的解释,父母和孩子彼此的行为反应都会受到对方反馈的影响,父母之所以习惯于运用简单粗暴、严厉强制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是由孩子的反馈造成的。因为每次父母和孩子好好说的时候,孩子往往采取忽视、拒绝或反抗的方式,而一旦父母严厉起来,孩子便会乖乖地服从,父母掌握了孩子行为的规律,于是便经常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还有一种属行为后教育,即孩子的“违规行为”已经发生,然后父母对其进行教育和训斥,可以看做是对孩子以后行为的一种警告和指导。
参考文献:
[1]莫秀锋.试论规则的类型与儿童的规则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7(1).
[2]郑三元.规则的意义与儿童规则教育新思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9(5).
[3]侯静,陈会昌,王争艳,李苗.亲子互动的研究及其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