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爱上你的课堂
2016-03-11周蓉
周蓉
摘 要: 为让学生专心听课,小学数学教师要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把枯燥的教学内容形象化;欲擒故纵,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想法 教学做法
小学生天生好动、贪玩,即便是窗外飞过一只小鸟,也可能把他们的视线引向遥远的天空,再加上有些知识是枯燥乏味的,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更使得他们对课堂提不起精神,有些基础差的学生甚至产生厌学心理,教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那么,怎么让学生爱上课堂,专心听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下面我谈谈想法和做法。
一、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学生如果喜欢某个老师,就会对他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就能提高这门学科的学习成绩。作为教师,要想被学生喜爱,我们不仅要注重外在的仪表形象,更要具备美好的内在素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违纪学生没有批评,没有斥责,反其道而行,找出其闪光点,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达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由此可见,尊重可以使人理智,更易使人悔过。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个体的差异。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以“宽容”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错误的学生。实践证明,要想让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课堂,必须首先做有美好人格魅力的教师。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课堂是老师的,更是学生的。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提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的教育思想。老师的作用就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空间,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引导学生真正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成为追求知识的主人。
例如,我在教学《2和5的倍数特征》时,先让学生分小组自己探究2和5的倍数特征,然后各小组推选代表到讲台前讲一讲是怎样研究出2和5的倍数特征的,特征是什么?又是怎样验证的?其他同学可以向他提出质疑。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每个人都是课堂的主角。在这里,他们有老师的指导,有同学的合作与帮助,可以张扬个性,展现风采。
当然,老师在课堂上既不能随意开放,让学生任意发挥,又不能管得太死,剥夺了学生发挥的权利。只有正确、合理地引导,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上的参与者,把精力投入到课堂中,全神贯注地听课。
三、把枯燥的教学内容形象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将运用到生活中去。生活是形象化的,数学课堂也应该是形象化的。例如这样一道题:x、y成正比例,y、z成反比例,x和z成什么比例?我在讲解时,形象地打了个比方,x、y成正比例,二者之间好比朋友关系,y、z成反比例,二者之间好比敌对关系,x、y为友,y、z为敌,那x与z不就是敌对关系,也就是反比例关系吗?如此形象地讲解,学生听了顿时豁然开朗。
只要老师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融于有趣的形象化的情境中,就能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数学,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趣味。学生被这种形象化的数学吸引之后,自然而然地会爱上数学,爱上老师的课。
四、欲擒故纵,开发学生的潜能
在美国一家动物园,有个饲养员喂猴子时,不是把食物好好地摆在猴子面前,让猴子轻易地就能吃到食物,而是费尽心思地故意为难猴子,把食物放在树洞里,这样猴子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吃到。在得到食物的过程中,越是让猴子够不着,猴子就会越努力地够,这些食物是它花费了很多心思才得到的,而且很难得到,所以得到了以后,猴子才会珍惜。
任何事物都有共通之处,如果把上面的理论放到课堂教学中,也是行得通的。我们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设置一点“障碍”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3的倍数特征》时,给学生设置了一个“障碍”——“我认为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根据前面学的2和5的倍数特征,大多数学生没有异议,这时我就引导他们从反面证明自己观点的谬误性。“请大家能否举几个例子验证验证一下?”这时终于有学生表示反对了,“13、26、49个位上是3、6、9,但不是3的倍数。”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样给学生设置“障碍”,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探究3的倍数特征上,养成了积极思考的习惯。
有“障碍”,就有挑战;有挑战,就有胜负,就会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解决“障碍”中,并且在解决“障碍”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的乐趣。
五、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有些老师认为“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的课堂,才算是成功的课堂”,这种想法是不太科学的。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只有让学生有“问题”,甚至在课堂上解答完旧问题的同时,还有新问题涌现,以至于不得不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激励学生不断从一个问题走向另一个未知的问题。
只有所有老师不断提高文化道德修养及课堂教学艺术,让学生喜欢你,对这门学科感兴趣,像磁石一样牢牢地抓住他们,使他们聚精会神地听讲,才能强化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