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尝试
2016-03-11郑向华
郑向华
阅读教学是以文章为中心组织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教学活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必须有较强的阅读能力,才能获得较丰富的新信息,跟上时代的新步伐。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所占课时比例最大。所以,对于语文这门学科来说,其阅读能力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习能力,但是培养初中语文阅读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学法上下工夫。学生“课堂记笔记、课后背笔记、考完全忘记”是教学的误区,朱熹的“授之以学之法”是告诉我们教师教学生应“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探讨语文阅读方面的文章比比皆是。在此我不揣浅陋谈谈见解及做法。
一、语段教学,以点带面、窥一斑而见全豹
每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完整的脉络体系,每一段文字,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能表达作者的观点见解、思想感情。语段,作为文章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尤其是精彩的语段,无不体现阅读能力的各项要求。因此,选取文质兼美的语段进行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以点带面,理解全文,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
何谓文质兼美的精彩段落?我想应该具备如下四个标准:(1)语段的结构必须完整;(2)语段的层次必须清晰;(3)语段的语言必须精美;(4)语段的文体特征必须充分。例如我在分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根据这篇文章故事情节层次清晰的特征,引导学生找出本文的精彩语段,即故事情节的高潮部分——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这个语段对鲁提辖的三拳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使用了三个精妙的比喻描写这正义的三拳。这三拳打出了鲁提辖疾恶如仇的性格,这三拳代表了被压迫人民伸张正义的愿望。教师可引导学生研讨本段,赏析“三拳”,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鲁提辖这个英雄形象,而且把握了本文的要领,学到了一些描写的技巧。
语段阅读是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一项综合训练,学生只要掌握语段阅读的分析思路,自然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比较阅读,由表及里,比比而悟其妙
比较阅读法是达到阅读训练目的的一种直接有效的办法。用这种方法进行语文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而且有助于学生整理知识,建立语文知识结构,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比较阅读法可以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
比较阅读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是就单篇课文中的内容进行比较,从而明确其主题。本文不再展开分析,这里着重讲讲几种横向比较的阅读法。
1.同主题不同题材的作品比较阅读。例如《孔乙己》与《范进中举》这两篇文章作者都是通过塑造被封建科举制度所迫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社会,但两文所描写的内容却不同。前者的主人公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可笑,一生热衷功名却连半个秀才都没捞到,最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拖着一条断腿走向坟墓。后者的主人公范进前半生穷困潦倒,但后来中了举人,因中举而喜极发疯,最终是进入了权贵阶层。我在教学这两篇文章时,将孔乙己与范进的形象进行比较,围绕两文的各自特点设计一些思考题,师生共同比较鉴赏这两篇不朽之作,领略它们的异曲同工之妙。
2.同题材不同主题的作品比较阅读。例如我教学《沁园春·雪》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两首诗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因时代不同、阶级不同,写出来的作品意境不同、感情也不同。《沁园春·雪》抒发了毛泽东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革命领袖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因此,诗中所描写的雪景纵横千里、气势磅礴,而后者却抒发了边塞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雪奇寒、愁云惨淡、令人怨怅。通过比较,学生可以领略其各有千秋的艺术美。
3.同内容不同风格的作品比较阅读。由于作家的气质不同、感受不同,可以写出风格迥异的作品。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是送别诗,但是前者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写尽了离人们千回百转的哀怨之情;后者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因其超凡脱俗而流放千古。可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比较阅读可以由表及里、深入浅出,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三、分类集中,由此及彼,温故而又知新
所谓分类集中,就是从某一点生发开去。连类而及,将具有相关性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加深知识和提炼规律。这样由此及彼,可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鲁迅的文章在初中各册都有。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我就引导学生回顾初一、初二学过的所有鲁迅先生的文章,进行全面辐射。从体裁、内容、主题、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列表归纳。这样学生不仅复习了旧的课程,而且深深体会到了鲁迅先生反封建的爱国思想和执著的战斗精神。
分类集中法较适用于文言文阅读复习。它可以从文言字、词、句的表达规律方面进行归纳集中。比如文言中常用虚词“之”、“其”等通过分类集中的教学可使学生终身受益。不仅如此,这种方法还可用于对文言课文中的所有语言现象的理解。例如,我们现在使用的某些成语都是出自初中文言文,像“一鼓作气”、“扑朔迷离”、“无人问津”、“鸡犬不宁”、“三顾茅庐”等。我们不妨让学生从“出处”、“作者”、“原句”等方面把它们整理出来,这样学生就从宏观上把握了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加深了对语文的理解。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就会从无到有,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历练。”因此,我们教学生时不能拿所点的金给他,而要给他那只点石成金的手指头。
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我愿为之探索、再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