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洞内坍塌及地表凹陷的成因分析及处理方案
2016-03-11付重君
付重君
(江西赣粤高速公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江西 南昌 330000)
隧道洞内坍塌及地表凹陷的成因分析及处理方案
付重君
(江西赣粤高速公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江西 南昌 330000)
以国内某隧道为背景,详细介绍了隧道洞内坍塌险情的发展过程。通过资料收集及现场实地调研,深入探讨了地表凹陷与洞内坍塌的成因。针对洞内坍塌情况,分段采取注浆加固、超前管棚、弧形预留核心土分榀开挖等措施进行处理;在地表凹陷处浇筑3 m混凝土护拱,并用片石回填,粘土封顶。实践表明,处理效果良好,为其他类似情况提供了参考。
隧道;坍塌;地表凹陷;方案
1 引 言
山岭隧道翻山越岭,工程水文地质复杂,施工时坍塌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当洞内坍塌与地表凹陷同时出现时,往往后果严重,稍有处理不当就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对洞内坍塌与地表凹陷采用恰当方案进行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正是从此处入手,在洞内坍塌及地表凹陷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对山岭隧道坍塌及地表凹陷处理进行研究,提出了通用性较强的处理方案。
2 工程概况
某隧道起讫里程为DK146+98~DK148+198,长度2 090 m,隧道最大埋深约151 m,纵坡为-5.4‰、-4.0‰的下坡。隧道位于丘陵区,地势北高南低,地形起伏较大,高程为100~260 m,相对高差20~160 m。地表植被茂密,多为灌木、草丛。
2.1 工程地质
隧道穿越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粉质粘土、细角砾土、粗角砾土、白垩系上统泥岩,泥盆系上统砂岩、石灰岩,泥盆系中统砂岩、石灰岩。隧道位于丹霞山盆地边缘丘陵地带,经历了从加里东期到喜马拉雅期的多次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以强烈的新华夏断皱为主,形成规模各异的断陷盆地。隧道洞身段发育有一条断层F10,断层破碎带与隧道洞身相交于DK146+980,断层性质不明,破碎带及其影响带宽度30~40 m。
2.2 水文地质
隧道出口段粗角砾土层内储存有地下水,且为承压水,水量较大,对隧道施工有一定影响;其他地段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水量一般较小,隧道正常单位涌水量q=1 766.82/2.095=843.35 m3/d.km。隧道出口段泥盆系上统石灰岩内发育有岩溶,施工时可能有较大岩溶水。雨季降水量较大时,在山间冲沟洼地地下水富集,可能在隧道内形成突水、突泥现象。
3 现场施工动态
2014年1月22日隧道拱部掌子面掘进至DK146+325,下导支护至DK146+298,仰拱施工至DK146+260。1月22日约6∶00,拱部开挖面钻眼工人交接班时发现DK146+298~DK146+302段已完成初期支护的拱部左侧发生喷射混凝土掉块现象,现场领工员立即组织掌子面施工人员迅速撤离至安全区域,约6∶10分此段拱部左侧格栅及支护脱落造成拱部左侧的岩体滑入洞内,约7∶30半围岩坍塌基本稳定,滑塌量约80 m3。洞内无人员伤亡,掌子面1台喷射混凝土运输车、4台喷锚机、2台电焊机、1台钻爆台车、50 m的电缆线及风水管等因撤离不及被埋,挖机在撤离过程中挡风玻璃被砸碎。1月 23日DK146+294~DK146+298段初期支护左侧格栅于5∶00再次因围岩压力过大出现失稳损坏,洞内滑塌量增加约400 m3。通过变形观测,DK146+284~DK146+294段初期左侧拱部支护因变形过大造成侵入二衬,最大侵入厚度10 cm。1月23日~24日洞内支护变形已基本稳定,未再次出现脱落现象。
随后施工单位进行对隧道地表进行调查,发现DK146+300里程线路左侧有一处地表凹陷,陷坑面积约442 m2,深度约9 m,且地表原有一条冲沟被截断,冲沟内水体流入凹陷坑后部分经其它渗水通道流走,未全部流入隧道洞内。塌陷坑四周坑壁陡立,边坡土层逐渐滑落,坑底多为浮土。
4 应急处理措施
该隧道出现洞内坍塌后,对整个隧道工期及施工安全产生较大影响,引起了参建单位高度重视,初步采取如下应急处理措施:
(1)将地表水沟通过埋管的方式绕过凹陷区域沿地表进行引排。
(2)加强洞内排水,确保未坍塌段的稳定。
(3)将DK146+260~DK146+298未坍塌段下导进行回填,完成后在回填面设横向支撑,横向支撑采用I18的工字钢,并采用C25的喷射混凝土,厚度20 cm。
经初步处理后,地表冲沟已被改移顺接,仰拱至钢架脱落段下导已进行了回填反压,地表水已通过截流改道的方式绕过凹陷坑排除,洞内积水情况得到明显改善,排水顺畅。
5 地表凹陷成因分析
地勘资料表明,隧道DK146+280~DK146+320段地表为一山间冲沟,沟心宽2~4 m,深1~2 m常年有水,雨季时水量较大,陷坑DK146+294~DK146+302段所处的地质情况如下:地表为2~4 m厚的细角砾土及坡、洪积的土夹碎石,下为约19 m厚的全~强风化砂岩、灰岩,底部为弱风化砂岩灰岩,隧道洞身位于全~强风化砂岩、灰岩层内。施工时左侧围岩为强风化泥盆系砂岩夹灰岩,右侧为弱风化砂岩夹灰岩。
现场调查后确定隧道DK146+298~DK146+302段隧道左侧有一竖直向发育的空洞(落水洞),洞口高程110 m,距地表约9 m,初期塌陷时可见2×2 m见方的洞口,洞口常年被土夹碎石封住,处于稳定状态。因当地岩溶侵蚀基准面和隧道路肩顶部高差约20 m,推测落水洞垂直深度小于30 m。近日连续降雨加之隧道施工影响,造成落水洞洞口堵塞物松动,大量土夹碎石、地表水落入落水洞,对DK146+298~DK146+302段隧道左侧形成压力,并造成隧道左侧拱肩部分变形坍塌,约480 m3土夹碎石涌入隧道,3 000 m3土夹碎石落入落水洞,造成地面砂土流失,形成长约28 m宽15 m深9 m的塌陷坑。
6 洞内坍塌及地表凹陷处理方案
设计院会同业主、施工、监理等单位对洞内钢架脱落及地表凹陷经过详细调查,根据地质情况采取以下方案对洞内坍塌段及地表凹陷区进行处理。
(1)DK146+260~DK146+294段(已完成仰拱至钢架脱落段)先填筑反压平台至拱脚,待稳定后对DK146+260~DK146+280段采用拱墙径向注浆进行加固处理,DK146+280~DK146+294段采用全断面径向注浆进行加固处理以确保支护的稳定,注浆加固圈固结范围为开挖轮廓线外3 m进行施工。其中DK146+284~DK146+294段因左侧拱脚部位变形量过大造成支护侵入二衬,最大侵入厚度10 cm,在拱墙稳定的条件下,根据施工单位实测本段隧道内净空图确定加固及初期支护拆换范围,对横断面侵限地段,在完成径向注浆后分榀分台阶拆除支护格栅,加强支护完成后分段挖除反压平台。
(2)DK146+294~DK146+302段采用8~10 m超前管棚注浆进行加固,完成后按弧形预留核心土法分榀开挖支护,支护的同时挖除滑塌土石方。
(3)DK146+302~DK146+325段上台阶钢架侵限,进行注浆加固施工后拆除上台阶支护格栅,此段格栅拆除前必须完成地表处理,以确保洞内稳定。
(4)DK146+260~DK146+325全段全断面均采用I18工字钢,间距50 cm加强支护,锚杆、钢筋网及喷射混凝土按Vb级围岩支护及衬砌进行施工。
(5)地表排水措施:将地表原有水沟绕过凹陷处,设临时排水沟引排至下游水沟,引排长度约150 m。在确保塌陷坑周围作业安全的情况下,坍坑面采用彩条布覆盖,防止雨水下渗进入隧道。在完成地表凹坑回填后对原有水沟进行铺砌,铺砌采用M10浆砌片石梯形排水沟,顶宽2 m,底宽1 m,高度1 m,片石厚度50 cm。铺砌长度为上游20 m,下游30 m。
(6)地表凹陷坑处理:在凹陷处隧道拱顶位置浇筑3 m厚的混凝土护拱,避免地表土石再次坍塌对洞内的影响。为保证山体稳定,确保运营安全,待洞内处理完善并将坍塌处二衬浇筑后进行地表陷坑回填,底部采用3 m厚片石填筑,回填片石采用注水泥浆的形式进行固结,顶部采用粘土回填作为封闭层。
7 结束语
山岭隧道施工时坍塌偶有发生,对道施工安全构成重大威胁,隧道发生坍塌前一般有所预兆,当已施作初支混凝土表面开裂、剥落、掉块时则需引起重视,特别是在浅埋段或山间冲沟段出现上述现象时就更加危险,松散岩土体极有可能贯通至地表,引起大范围坍塌及地表凹陷,后果严重。因此,需广大施工技术人员提高认识,出现险情时,及时撤出施工人员、设备,减少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
总之,隧道开挖施工前应对隧址区地形地貌有充分的了解,对掌子面地质有足够的认识;一旦发生坍塌及地表凹陷状况,应立即停工,待查明地质、查清原由后再采取合理的处理方案,绝不能冒险蛮干。
[1]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S].
[2]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S].
[3] 胡娟.通省隧道初期支护坍塌及变形处理措施[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6,(4) :171-172.
2016-07-22
付重君(1978-),男,江西南昌人,工程师,主要从事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U456.3
C
1008-3383(2016)11-01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