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研究
2016-03-11杨梦晨
杨梦晨
哈尔滨师范大学 , 黑龙江哈尔滨 , 150500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研究
杨梦晨
哈尔滨师范大学 , 黑龙江哈尔滨 , 150500
对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长足发展来说,构建出特色课程体系,不仅有利于提升高校的专项人才培养效率,还有利于提升人才输出质量,提升就业率以及考研率。本文提出了该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构建的一系列思路。
电子信息科学;专业;目标;课程;系统;特色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现代社会对复合型学习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知识经济时代,在市场经济的导向下,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十分巨大,同一专业的竞争十分激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教育部 1998年颁布的新设本科专业,学科系统性的发展至今尚不足20年。但我国的教育环境、经济市场环境却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各高校都在进行各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或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对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长足发展来说,构建出特色课程体系,不仅有利于提升高校的专项人才培养效率,还有利于提升人才输出质量,提升就业率以及考研率。本文在深入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基础下,提出了该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构建的一系列思路,以供参考。
1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高等学院作为教育的上层结构,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是巨大的。高等学院的教育培养目的在于为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批与时俱进、掌握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适应市场经济市场的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教育的本质是知识的传递 ,高等教育不仅要体现文化功能,还要在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 在培养选择与创造的基础上,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展个性。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设置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需要达成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并重;既要体现知识面的广度,保证学生通过专业学习能够夯实理论知识基础,又要体现学科技术的专一性和特异性,要保证本专业的拓展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无疑是社会领域中最具发展前景的学科之一,该学科的本质是对电子技术、计算机上以及通信技术的有机融合,根据学科基础要求和学校的定位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 、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 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1 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需要首先考虑到高校的实际师资情况以及教学实验条件。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课程的教学涉及到计算机教室以及相关的实验室,不同的专业方向对于实验室的等级要求有所不同。
目前状况下,许多高校对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把控分为两个部分:自动控制方向和通讯技术方向。其核心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有电力电子、微波技术、移动通信、PLC等课程。除了核心课程,专业往往还设置有多重专业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进行跨方向的选修,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培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全面型知识人才,以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步形成可与国内外研究型高校教学体系接轨的较为完整的电子信息与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并按照学分制度来对课程的重要程度进行了排序,依次为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预处理、电磁波与电磁场——自动控制原理。
2.2 课程体系构成指导原则
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不单单是这5门课程的建设,而是为了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满足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的需要。这5门核心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把学生引导到电子技术、 信号处理、 通信及自动控制等领域需要具备的主要专业知识及方法论上面来。针对以往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课程结构横向协同性与纵向衔接性结合不紧密、综合性和创新性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等问题,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出发,以电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主线,考虑核心课程的内在联系和协同共建关系,构建电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框架,并通过课程教学内容、 实践环节、 教材建设、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考试方法改革等进行研究和实践,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3 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标准
2.3.1 修订教学大纲,选用规划教材
对教材的规划以及教学大纲的修订是每一个学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核心与重点。对于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专业来说,其教材的规划与教学大纲的修订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其一,要保证学科知识的前瞻性,所选择的教材应该多从国家级教材中进行选择,并注重教材内容的新颖性、前瞻性,同时还要注重核心课程与相关课程的配套,体现出相互促进发展的课程特点。
其二,要确保规划教材内容的独立性,无论是核心课程,还是相关课程,应该注意专业知识点的有序衔接,避免内容重复。
其三,对于教学大纲的修订,应该尽量化简去繁,删除掉冗余、与学生发展情况不符的知识点,并增设重点知识点的应用学习的课时数,并按照教学大纲合理的对电子教案进行及时的修改。
2.3.2 形成讲座、 教学、 实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会直接决定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一般来说,高等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大致分为课堂教学、实验探究、讲座等三种形式。教学模式的选取通常需要考虑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是市场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实际要求,这也是高校在制定教学模式中必须要深入调研的课题之一,一般来说,高等院校需要对本地大型、中型、小型企业分别进行企业调研,要了解到该领域内核心技术是什么,也要了解到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一般性要求是什么。既要把握领域内精尖人才的输送,也要保证实用型人才的广泛培养。
另一方面则是要考虑到教育改革背景下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的,结合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定位进行课程综合化及教学模式改革,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验教学采用任务书式实验模式,并按照任务驱动、 项目导向等方式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形成了讲座、 教学、实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并且每门核心课程有充分的实验课程支撑。
2.4 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
电子信息与科学技术的特色课程体系必须要体现以下特征:
第一,体现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做到公共基础教育有实效,专业基础教育扎实,专业方向可持续发展。
第二,必须要包含丰富的基础知识,在海量数据的教学环境下,专业知识应该充分的保证基础知识的相互连接,尤其应该强化计算机技术知识、高等数学理论、物理应用与设计知识,进一步的强化学生的物理思维、数学思维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
第三,必须要突出专业的特异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这就造成了该学科具有较强的学科交叉性,其专业的融合力和包容力十分显著。因此,在课时时间足够的前提下,应该保证学科基础知识的广度,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课时分配上 ,保证实践环节课时,强化实验训练 ,培养学生较强的实验能力。
3 结语
学科的系统发展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它需要高校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通过对市场的需求和学院的培养能力进行综合的考量,逐步的合理和优化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课程体系,从而实现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电信专业人才。
[1]刘东,卢进军,卢超.新形势下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探索[J].科技信息.2010(08):406.
[2]赵华君,廖长荣,邓于,等.新时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7(02):92-94.
杨梦晨/1994年生/男/河南灵宝人/本科/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