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新型城镇化,我们在讨论什么?

2016-03-11

广西城镇建设 2016年7期
关键词:村镇小城镇管廊

视点

关于新型城镇化,我们在讨论什么?

张云路:村镇绿地规划应贯穿每个村镇规划阶段

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博士张云路认为,村镇绿地系统规划应该贯穿到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每个村镇规划阶段,逐步建立与村镇规划体系相呼应的村镇绿地系统规划体系。结合村镇体系的两级空间层级,可以看到村镇体系绿地系统规划主要针对镇(乡)域,从村镇体系整体角度出发,基于整体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涵盖体系内各居民点的村镇体系绿地系统发展目标以及整体的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各类绿地性质和内容,对下一层级绿地系统规划具有宏观的指导作用。

栾大鹏:真正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人为核心

人民论坛记者栾大鹏表示,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城乡协调一体化、包容性发展、共享发展;在土地利用上更加强调集约;在生态环境上更加注重绿色环保;在区域关系上更加注重与其他城市的协调错位。正因新型城镇化包含了更为多元的人本理念,因此真正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其内在的根本动力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因地制宜,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发展道路;第二,统筹城乡,打破双元的人口聚落分类体系;第三,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使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均衡发展;第四,走产城融合之路,以产兴业、以业兴城。

鲁元珍:新型城镇化除了“造城”,还要避免形成“空城”

《光明日报》记者鲁元珍指出,新型城镇化中特大城市需要改变过去“摊大饼”式的发展路径,走出一条内涵式发展道路,破解日益凸显的“城市病”;对于二、三线城市,则需要“产城融合”地加快发展,要用科学的用人机制吸引人、留住人。新型城镇化不能只是“造城”,还要避免形成没有产业支撑的“空城”“睡城”,这就必须用“产城融合”的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从体制机制着力,加快改革步伐,只有产业先行,通过集聚产业来集聚人口,推动城市综合功能提升,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才能让更多人收获实惠。

赵晖:产业是新型城镇化最根本的发展动力

住房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赵晖表示,产业是最根本的发展动力。各地示范镇、中心镇建设的实践表明,凡是有产业支撑的都发展得较好,没有产业支撑的最终成了“空心镇”。产业发展不起来,就业机会不多,再怎么做工作有些人也不愿意来。一些中小城市缺乏像样的产业,辐射和带动能力不足,服务业不发达,能够为进城人员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产业经济发展乏力,就业机会不多,还会导致原有人口的外流加剧。人才类型的单一与高比例的人口外流,又反过来会给本地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社会结构造成影响。

童中贤:小城市的产业发展关键要有特色

湖南省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童中贤认为,小城市的产业发展不能大而全,关键要有特色,但不少小城市产业发展缺乏特色,有的高度依赖自然资源,一旦资源枯竭,就会出现经济活力不足的情况。而且不少小城市公共设施配套仍然相对滞后。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能力建设相对不足,出现“软硬不均衡”的问题。发展小城镇,如果抱着“缺什么补什么”的观念,一味贪大求全,将有限的资源“撒胡椒面”,这就不符合城市发展规律。必须研究要素流动规律、把握城市发展趋势,将宝贵的资源向有潜力的地方倾斜,优先发展这些地方,避免政绩冲动。

胡小武:小城镇发展必须改变和规范“强关系化”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说,小城镇的问题体现为一种“庸堕化”现象,即文化生活庸俗化、社会交往“强关系化”、经济增长模式僵化。其中“强关系化”的重要原因就是资源稀缺。如果不能很好地改变和规范这种“强关系化”,就会让一些无关系、无门路的人无法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创新创业就很难开展,进而导致人才外流,形成恶性循环。要留得住人才就必须想办法把小城镇的机会“蛋糕”做大,把规则意识强化,让更多人可以自由、公平地在小城镇站稳脚跟、生活下去。这不单要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解决好小城镇的产业发展问题,系统地引入与当地产业发展相关的高等级教育机构,同时还要解决公共治理的公平问题。

DI XIA GUAN LANG

策划/编辑 刘 珺

在地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街市繁华,人群熙攘……这是城市的一张面孔,看得见的,光鲜亮丽。

在城市的地下,看不见的背后,又是一张什么样的面孔?

它会是这样一张层次分明的面孔:从地面到地下9米,是电力电缆、水管、燃气管、信号电缆等与居民城市生活息息相关的管线;地下9米到地下60米,是我们所熟悉的地下商城和地铁,还有排污管道;地下60米及更深,则是深层水管道……

从这张面孔,我们解读出“地下管廊”将越来越多地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它是100多年前巴黎人发明的“共同沟”,如今在中国,它有了一个更现代的名称:地下综合管廊。

生活在城市里,几乎每个市民都遇到过同样的烦恼:道路隔三岔五就要“开膛破肚”,今天修管道,明天铺线缆……天上的线缆也越来越多,横七竖八的电线像蜘蛛网般架设于有限的电线杆上,既不美观又不安全。

地下综合管廊可以解决所有这些问题,且远不止于此,其与信息管理的结合,更是大大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它是21世纪新型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李克强总理视其为“城市品质提升重要举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013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部署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工作。在试点的基础上,2015年8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广西的地下综合管廊工作虽起步较晚却后劲十足。2015年、2016年财政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先后推进了两批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南宁市继2015年获得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之后,2016年又获得了国家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南宁市是广西最早开始探索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城市,其首条地下综合管廊——佛子岭路综合管廊的开工建设,标志着广西城镇建设开始走向“地下空间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未来,看不见的地下,看不见的管廊,赋予城市另一张面孔,由内而外,气血通畅,容光焕发……(刘珺/文)

猜你喜欢

村镇小城镇管廊
竹缠绕复合材料技术在市政管廊中的应用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团队介绍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综合管廊排水系统设计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小议综合管廊的建设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创建文明村镇 打造幸福家园
村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