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南运河水利文化遗产开发管理

2016-03-11袁晓琳李文清

河北水利 2016年11期
关键词:沧州大运河运河

□ 袁晓琳 李文清

浅议南运河水利文化遗产开发管理

□ 袁晓琳 李文清

自2014年6月22日,京杭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运河沿岸地市进入了遗产开发管理的高峰期,多地段在运河沿线相关省、市、县的努力下,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运河景观长廊。但在开发管理过程中,对大运河沿线水利工程价值日趋弱化,过分注重商业化的现象较为普遍,开发管理的出发点大多面向外来游客,忽略了运河沿线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降低了大运河服务当地社区发展空间。

1.南运河沧州段社区辐射范围

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下端,起自山东省德州市、途径河北省故城、景县、吴桥、泊头、青县诸县(市)、止于天津市静海十一堡。南运河沧州段北起青县李又屯村,南至吴桥第六屯,全长253km,沧州是京杭大运河流经的20个城市中里程最长的城市。

南运河沧州段覆盖面积 5844.89km2,覆盖范围内土地资源丰富,沿线的化工、机械、建材、化工等工业十分发达。目前,沧州境内运河已全面断航,现存运河河道的主要功能为泄洪和输水,局部地区取水灌溉和排污。沧州段运河沿线有较多水利工程遗存,沿线众多旅游景点多数是以水利工程遗存为核心打造的。

2.捷地御碑苑景区水利文化遗产开发现状

沧州捷地御碑苑景区位于南运河上,是依托南运河段捷地水利枢纽和乾隆碑为核心打造的水工程与水文化相融合的水利人文景点。景区位于沧州市捷地镇西南,距沧州市区10km,占地面积66000m2。景区于2007年开始规划建设,2009年基本建成完工。捷地水利枢纽系南运河向捷地减河分洪的控制性工程,与北陈屯枢纽联合运用,由捷地闸和分洪闸组成,具有防洪、供水等综合效益。捷地减河起自沧州捷地,流经沧县、黄骅,止于黄骅市高尘头,全长85km,为明弘治三年(1490年)开挖,至今526年。

御碑苑景区的水利文化遗产资源主要包括捷地分洪闸、乾隆碑、宪示碑。捷地分洪闸始建于明弘治三年,先后经历了6次大的改建,1933年华北水利委员会将溢流堰改为八孔分洪闸,采用1933年出产于德国的西门子的齿条电动两用启闭机,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2005年5月,经河北省水利厅批准,在分洪闸上游引洪道上填筑挡水堤,分洪闸不再行洪,作为历史文物保护起来。捷地分洪闸是运河沿线现存为数不多的水利工程遗产,是京杭大运河第一批提出的132项申遗的遗产点中唯一一个水利工程历史文物。乾隆碑的碑阴和碑阳为乾隆题诗,诗词均是关于捷地减河水利枢纽兴修原因、过程、意义等方面的相关内容;宪示碑上碑刻内容是关于捷地减河水利工程施工的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古代的《水法》。总体来看,捷地御碑苑景区内的遗产资源是成体系的水利文化遗产,开发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价值。

秉承“水工程+水文化”的开发管理理念,经先后两次规划设计,景区现已初具规模。为丰富景区人文内涵,分别建设了文化廊、历史长廊、书法廊等3个碑刻长廊,景区共收录碑刻近300幅。其中著名作家廊收录碑帖14幅,作品均由沧州籍文人所写;沧州作家墙是申志辉先生书写的《运河赋》全文碑刻;沧州文人墙收录的38块碑帖作品均是由沧州当地文化名人书写;闸廊共收录碑帖28块,多是由沧州青年书法家抄写的历史上文人墨客对大运河吟咏的佳作;历史长廊共有碑帖16块,主要反映了大运河沧州段和捷地减河的历史概况,人文典故;书法长廊收纳碑帖200余幅,以乾隆碑为核心,整体设计呈现“船”的造型,暗喻了乾隆下江南的历史典故。2013~2014年打造了大运河申遗廊道,共收录碑刻作品55块。

御碑苑景区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景区游客多为沧州辖区居民和高校学生,游览时间多集中于春、秋时节,其余来访者多为水利系统管理部门考察者。景区服务所在地社区能力弱,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低,规划设计中几乎没有考虑到所在社区的居民利益和精神文化诉求,由此造成社区居民抵触情绪的产生,严重阻碍了景区的进一步发展。

3.捷地御碑苑水利文化遗产开发管理策略分析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运河沿线水利工程价值从根本上说是对运河沿线社区居民的价值。《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规定:“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主管大运河遗产的整体保护工作,并与国务院国土、环保、交通、水利等主管部门合作,依法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开展相关工作。大运河沿线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依法与其他相关主管部门合作开展工作,并将大运河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捷地御碑苑景区归捷地闸所具体管理,捷地闸所成立于1963年,隶属于河北省南运河河务管理处,为省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从管理单位属性分析,景区管理不存在职能交叉问题,管理范围明确、职责清晰,但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相对较少。随着大运河后申遗时代的到来,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开展,现有的管理模式必须要进一步丰富和延伸,将水利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纳入水利事业范畴,推行“水利管理单位+社区化服务”的管理模式。

3.1 坚持延续水利功能与保护文化遗产并重,推进制度建设

大运河水利文化遗产不同于一般的文物,也不同于一般的水利工程,它兼具水利功能和文化遗产的双重特点,大运河水利工程遗产的文化性和在用功能是其不可变更的基本属性,它具有水利功能和发展需求,同时承载了厚重的人文历史和水利科技文化。为更好的开发管理水利文化遗产,首先要充分认识其本质特性。大运河自兴修以来,随着历史发展、自然环境变化、人文需求强化,运河的各项功能侧重均在发生变化,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对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与此同时,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沿线社会经济对大运河水系、水利工程功能的发挥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为保障大运河水利文化遗产的活态利用和生命释放,应始终坚持延续水利功能与保护文化遗产并重的原则,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加强不同地区、部门间的交流合作,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立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力争构建大运河水利文化遗产开发保护原则一致、职责明确、界限清晰和协调统一的法律法规体系。

3.2 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公众共鸣

深入挖掘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拓展运河水利工程遗产的文化功能,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为进一步开发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水利管理相关单位要充分调动各方科研力量,针对当前开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加强采取多元化手段让运河沿线水利工程成为水利与文化、水利与社会经济相结合的最好载体,加强景区宣传,设置遗产标识牌,遗产解读牌,介绍水利工程遗产知识,详细阐释遗产价值,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展示遗产的历史演变过程,同时采用通过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水利工程文化遗产的电子平台推广,使更多的沧州本地居民和景区所在社区居民了解水利工程遗产的历史、人文价值,增进公众对水利工程文化遗产内涵的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引导公众认识运河、回望历史、强化共鸣。

3.3 加大社区参与,保障社区居民多重利益

景区前期规划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景区建设施工过程中,社区居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排斥和抵制情绪,重要文物遗产乾隆碑真迹仍未纳入园中,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景区的发展提升。在景区的进一步规划设计中,要根据历史遗存的特点与当地资源景观特色进行统筹规划。成立景区所在社区服务组织,展开多种形式调查研究,认真听取景区所在社区居民意见建议,使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景区规划建设中来。水利工程文化遗产的开发管理成果只有惠及大众,与民众尤其是所在社区居民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才会得到大家的真心保护。

景区内景点的开发设计要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实现最大可能的遗产资源向公众开放、展示,传递历史文化知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要合理提供就业机会,通过开展教育活动、完善配套设施、改善自然景观环境等方式满足当地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使当地居民受益。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要有据可寻,不能脱离当地社区原有的历史文化积淀,不断丰富景观内容,增加游客参与性、体验性活动。以开发管理反哺遗产保护,充分发挥传承文明、促进发展的积极作用。

3.4 进一步加强景区服务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维护

现阶段,景区内未规划建设停车场,各类指引标识牌不完善,安全消防设施,游客休息设施均有待提高。为促进景区的进一步发展,更好的满足游客需求,补充完善景区服务设施迫在眉睫,例如配置游客休息座椅,健身器材等休闲设施,设立饮水处、游客服务中心。在保障使用便利性与舒适性的基础上,规划设计生态洗手间、生态停车场、步行道等。与此同时,御碑苑景区作为运河沿线水利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管理过程中应将生态环境建设摆到突出位置,景区的规划应与运河沿线生态环境相融合,合理规划种植花草树木,涵养水源、美化环境,景区内配套设施的设计施工应与整体自然环境相融合。在生态、景观、游憩等多方面不断提升景区品质和承载力。

大运河作为线性文化遗产有其开发管理的特殊性,沿线水利文化遗产的开发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实现大运河水利工程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完成历史服务我们这一代水利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2016-11-12

袁晓琳,女,汉族,河北省南运河河务管理处,助理经济师。

李文清,女,汉族,河北省南运河河务管理处,助理工程师。

猜你喜欢

沧州大运河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沧州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沧州分行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沧州分行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