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怀安县水利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2016-03-11河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苏银增

河北水利 2016年11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节水全县

□河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 苏银增

推进怀安县水利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河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 苏银增

编者按按照省委、省政府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的统一部署,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苏银增今年5月下旬和8月下旬,先后两次深入省水利厅驻村帮扶的国家级贫困县怀安县进行调研,到翁家湾看望驻村工作组,了解扶贫工作情况,指导扶贫工作开展,并撰写调研报告,现将调研报告刊发如下。

补齐水利短板,支撑贫困地区打好脱贫攻坚战,是水利部门的重要政治任务。河北省62个贫困县主要分布在燕山—太行山、黑龙港流域和坝上地区,县情水情不同,因水受困、因水致贫问题突出。为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快推进贫困县水利建设,今年5月下旬和8月下旬,先后两次到厅驻村帮扶的国家级贫困县怀安县进行调研,重点了解群众对发展水利的意愿,实地查看水利建设现状,剖析因水致贫原因,与县、乡、村共同探讨治水兴水良策。

一、怀安县县情

1.基本县情

怀安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冀晋蒙3省区交界处,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面积1706km2,属浅山丘陵区,由中低山、丘陵、河谷相互交织构成,地势西高东低。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冬季严寒,温差较大。年均气温8℃,极端最高气温39.4℃,最低气温-26.1℃,平均无霜期150天。怀安县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辖4镇7乡、273个行政村,耕地60万亩。全县总人口24.6万,其中农业人口16.5万。全县有贫困户 21501户,贫困人口 33574,占全县总人口的12.7%。2015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63.11亿元,全部财政收入完成6.84亿元。全县农业总产值19.59亿元,粮食播种面积41.31万亩,产量120550t;油料种植面积3.33万亩,产量3798t;蔬菜种植面积7.14万亩,产量237559t。2016年上半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亿元,同比增长9.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0891元、5161元,同比分别增长9.7%、11.4%。1~6月,全部财政收入4.38亿元,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2亿元,同比增长16.3%。

2.基本水情

水资源情况:怀安多年平均径流量3.02亿m3,其中自产水量0.92亿m3。地下水资源总量1.08亿m3,其中可利用量0.85亿m3。2015年,全县总用水量8243万m3,其中,农业用水量7446万m3。降水情况:年降水量约286.2~433.1mm,多年平均降水量380.5mm,年内分配多集中在6~9月,占全年的78%。年际变化较大,本世纪近15年平均年降水量较上世纪后15年减少18mm。河流水系:县域地处海河流域永定河水系洋河上游,过境河道总长167km。县域内有洋河干流1条,属常年性较大河流。主支流4条,分别是东洋河、西洋河、南洋河、洪塘河。季节性河流1条,即十里沙河。东洋河、西洋河、南洋河在柴沟堡东汇入洋河,洪塘河由西南向东北贯穿县境在左卫镇刘家堡村东汇入洋河,十里沙河由南向北贯穿东部山区,在左卫镇东北流入洋河。水利设施现状:全县有水库9座,总库容3740万m3,其中中型水库1座,为西洋河水库;小(1)型水库3座,小(2)型水库5座,灌区7座,配套干渠35条278km,支渠404条589km,渠首48处,扬水站11处,截潜流95处,农灌机井1183眼。全县有效灌溉面积2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6%。

二、水利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及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间,怀安县立足本县实际,将水利建设与发展纳入全县总体扶贫工作规划之中,突出做好水文章,全面推进行业扶贫、定点扶贫、对口支援等水利扶贫工作,有效夯实了贫困地区水利设施基础,为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提供了较为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1.农村饮水安全得到基本保障

通过实施中央预算内项目、基层建设年活动帮扶饮水项目、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活动饮水项目、计划外饮水安全等项目,投资5312万元,解决了11.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贫困人口1.9万。贫困村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和水质达标率分别达到95%、96%、90%,提高了贫困村贫困群众饮水标准和生活质量。

2.防汛抗旱减灾能力明显提升

投资12076万元,对水沟口二库等6座水库实施了除险加固。治理西洋河河道12.7km,完成十里沙河山洪沟防洪治理4.9km,贫困区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显著增强,全县防洪保安程度大幅提升。新建应急抗旱工程72处,完成西洋河调水、引水和左卫镇、西沙城乡4个抗旱规划项目,增强了贫困区集中连片和应急供水保障能力,扩大了贫困地区旱涝保收基本农田面积。

3.水保生态建设步伐加快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投资5338万元,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国家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水保项目,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9km2,节水、水源工程66处。贫困区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0%~20%提高到50%~60%,拦沙率达到70%以上,贫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区域特色林下经济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在西湾堡乡北坡发展2000亩林药种植示范区基地、4000亩油用牡丹基地,在太平庄乡北夏家屯村新建2000亩药材种植基地,在头百户李家洼新建5000亩油用牡丹基地,在叶家辛窑、东沙洼等村庄新建40多个设施大棚发展林果业。目前,全县有3万多亩林果业进入挂果期,在生态建设与水利扶贫开发互促共赢上进行了有益探索。

4.农业节水取得显著成效

坚持种植技术节水与灌溉设施节水相结合,投资4915万元,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洋河西灌区改造与节水配套工程、小型农田水利、洋河西灌区节水灌溉等一大批节水农业项目。衬砌干支渠65.6km,铺设输水管道29km,全县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8.9万亩。大面积推广旱作农业和高效设施农业,在丘陵、山区旱地重点推广了以张杂谷(3号、5号、6号、10号)、马铃薯(一墩青、2191)、葵花(美葵、寸嗑),以及杂粮杂豆等耐旱作物品种,在灌区积极推广地膜玉米和设施蔬菜。全县种植张杂谷3.5万亩,马铃薯6.6万亩,地膜玉米14万亩,设施蔬菜2.2万亩。加大农业节水示范园区建设,打造出大众村设施蔬菜农业示范园、东房子村草莓种植采摘园等一批节水示范样板工程,贫困区种植结构得到优化,用水效益有了较大提高。

三、怀安县因水致贫现状及原因分析

“十二五”期间,怀安县水利在促进贫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取得了显著效益,但与新时期水利精准扶贫的工作要求相比,水利扶贫开发工作仍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因水致贫、返贫仍是制约贫困村生产生活的主要“瓶颈”。

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工程调配能力不足

怀安县贫困地区分布与水资源禀赋条件密切相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边远山区“无水可蓄”是贫困村致贫的主要根源之一。全县属浅山丘陵区,由中低山、黄土丘陵、河谷盆地相互交织而成。从空间上看,河川地区水源比较充裕,山区水源则相对匮乏。全县70%的河川径流量和40%的地下水资源多集中在县内46%的河谷平原,像廉家寨、桦皮岭、石坡底、郑王庄、小要子水等山区“先天缺水”,水源仅能维持群众基本生活用水,缠道村至今打井200m仍无出水迹象。从时间上看,春秋季节降水较少,夏季降水较多,水资源调配能力不足。从布局上看,一方面是水资源浪费,如今年5月水沟口水库因蓄水超汛限水位,向下游泄水200万m3,另一方面是全县贫困区约30多万亩耕地缺乏灌溉用水,随着年降水量逐年减少,制约了高效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2.节水灌溉设施不完善,影响设施农业发展

节水灌溉面积仅占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的31%,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5个百分点,其中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微灌面积1.5万亩,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4%,用水节水现状不容乐观。同时,农业结构调整不尽完善,农业经济整体效益不高。由于农民科技知识缺乏,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够,相当一部分节水农业工程覆盖区,仍以效益较低、耗水较大的玉米种植为主,全县玉米种植面积29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0%,且多为大水漫灌,浪费了水资源,增加了灌溉成本。加之先进节水技术与传统土地经营方式不适应,现行的土地政策以家庭联产承包管理为主,耕地条块分割严重,规模化经营程度低,种植作物品种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微灌、滴灌等先进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一些设施蔬菜等优势主导产业没有全面铺开推广。2015年全县设施蔬菜种植面积仅为2.2万亩,仅占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的31.9%,同比下降13.9%。集中化农业高效节水产业园区未得到有效发展,增收渠道单一。

3.部分地区水源不足,人饮安全有待巩固提升

饮水安全是群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十二五”期间,怀安的饮水安全工程虽得到有效解决,但由于长期干旱少雨,水源补给不足,时常断流。靠潜流维系基本生活用水的李家庄、流水沟等24个村庄供水得不到有效保障。大南沟、柳南窑等村庄已建人饮工程水源面临枯竭,出现了人饮返困新增现象。一些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标准偏低,供水保障能力不强,运行机制不完善,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群众饮水安全保障不稳固,因水受困致贫现象较为突出。

4.防洪工程设施薄弱,防灾减灾能力较低

纵观全县水利防洪工程现状,约70%的村庄没有护村护地坝。河道堤防大规模整治改造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受当时物力财力所限,河道治理标准低,而且一直处于“吃老本”带病运行状态。目前,全县中小河流总长度167km,流域面积50km2以上的山洪沟有11条,河道治理不足10%。南洋河、洪塘河、东洋河主要河流两岸基本无防护工程,防洪标准不足10年一遇,抵御水旱灾害的标准还比较低。

5.水土生态环境仍较脆弱,林下产业发展缓慢

“十二五”期间,怀安县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较好成绩,2014年成功创建为省级园林县城。但由于受地理环境及干旱因素影响,水土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目前,全县仍有697km2水土流失面积尚未治理,且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植被稀少,水土流失治理成本高、难度大。同时,依托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林下产业经济后劲不足,林果专业合作的示范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林下产业土地流转没有形成集中连片,林下产业没有大的“龙头”企业作为支撑,全县林下产业还没有培育成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6.管理工作不够到位,工程得不到有效维护

一是重点水利工程“无钱”管。近年国家、省在怀安县实施了一大批水利水保工程项目,这些项目都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好评。但工程建成后,因后续管护资金落实不到位,造成了有钱建工程、无钱管项目,致使许多工程得不到有效及时维护。二是农村小型工程无人修。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两工”的取消,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大批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村集体经济薄弱,多年来形成的政府发动、群众参与的农田水利建设模式逐渐弱化,农村集体管理的支斗毛渠有人使用,无人管护,损坏严重,个别灌区输水不能到田间地头,灌区效益难以发挥。

四、推进怀安县水利精准扶贫工作建议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针对贫困地区水利发展现状,着眼满足脱贫攻坚对水利的需求,充分发挥水利扶贫规划的引领作用,结合水利“十三五”发展规划,精准解决好贫困地区的水利“瓶颈”制约问题,突出加强贫困地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重点是要做好以下“六大体系”建设任务。

1.水资源调配体系建设

针对全县“十年九旱”、水资源分布不均现况,科学开发利用地表水资源,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尽快建设一批骨干输水工程,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保障能力。加快推进中型水库南洋河水库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十三五”立项。充分挖掘南山潜流等自然资源,在寿桃山、马家辛窑等村建设塘坝工程,实施水沟口二库向西沙城乡调水工程、西洋河水库向渡口堡乡调水工程、大南沟(瓦沟台水库)向西洋河灌区调水工程,为西沙城乡、渡口堡乡、西洋河灌区耕地提供抗旱应急水源,实现流域水系连通互济。加快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建设小型抗旱应急水源工程,铺设输水管道,维修改造渠系建筑物,基本解决贫困干旱区农业应急灌溉问题。

2.农田水利保障体系建设

根据贫困地区水利发展程度和贫困群众水利需求,结合农业现代化,加强农田水利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要继续深入推行多元化的节水工程建设模式,加大灌区节水改造力度,到2020年,完成小洋河灌区、洪塘河灌区、大洋河灌区干支渠防渗衬砌,维修改造渠系建筑物。实施地下水高效节水工程,“十三五”期间为全县井灌区配套节水管道,新增和改善节水灌溉面积。同时,根据怀安县的气候特征、水资源分布特点,坚持“以水定种植结构、以水定发展规模、以水定经济布局”,科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大土地流转力度,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流转,发展规模经营,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为建设高效节水设施、发展设施蔬菜等高效农业创造条件。积极稳步推进以春秋棚、日光温室为主的高效设施农业,推行农艺节水和生物节水,加大高效节水设施蔬菜园区建设,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逐步形成规模效应。以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为切入点,推进怀安县高效节水农业快发展大发展,带动贫困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增加群众收入。

3.城乡供水保障体系建设

改善贫困地区农村生活饮水条件,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基本要求。要突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加快以水源地保障工程、城乡饮水安全为重点的民生水利建设。根据怀安县城乡供水实际特点、水源条件和地形条件等,结合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分类规划,积极推进规模化、城乡一体化供水。到2020年,全面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问题,其中2016年重点解决部分贫困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问题。加快推进县城供水新水源地的选址和保护划定工作,提高县城城区供水保障能力。完善提高县水质检测中心功能,建立饮用水安全监测和动态管理制度,从水量、水质、输水管网管理和水源地保护上切实保障贫困群众饮水安全。

4.综合防洪减灾体系建设

解决好贫困村贫困群众洪涝灾害防治问题,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保障。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以堤防加固、河道整治、山洪沟治理为主要内容的河沟治理工程。“十三五”期间,重点抓好南洋河、洪塘河、西洋河治理工程,加固河沟堤防,疏浚河道。实施寺沟沙河、龙王塘沙河山洪沟治理工程,使重点防洪河段防洪标准达标。到2020年,新建北庄堡沙河、崛仑屯沙河、南头百户、太平庄等应急度汛工程,改造加固堤防,疏浚河道,不断提高贫困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应急保障能力。

5.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切实抓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工程,着力改善贫困地区水生态环境。到2020年,通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利工程、国家重点水土保持治理工程等一批重点水保工程,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实施水源涵养等工程建设,恢复区域性地下水水位。“十三五”期间,利用洋河干支流沿岸优良的湿地条件,做好南洋河南岸县城段、左卫镇天鹅湖周边、东沙洼村北及周边的湿地建设。在贫困地区打造一批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乡村。同时,要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讲求实效”的原则,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林下产业化经营模式,多角度、深层次开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大力发展林果产业,不断扩大林下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打造林业产业科技示范区和基地,形成特色突出、遍地开花的林下产业发展新局面,走出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赢”的兴林富民之路,有效增加贫困村群众收入。

6.现代水利管理体系建设

切实推进水利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解决好贫困地区水利改革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深化水利改革,加强水利行业能力建设。建立职能清晰、权责分明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工程后期维修养护经费,着力解决水管单位存在的人员不足、经费缺乏、管理缺位问题,切实维护好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成果。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重点以拍卖、租赁、承包等形式,明确产权主体,落实管护主体。积极推行组建农民用水者协会,调动农民参与管水、护水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民营水利,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走民建、民有、民营之路,改善“两工”取消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的状况,实现农村水利工程管理责、权、利有机统一,激发贫困地区水利发展生机活力。□

2016-11-10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节水全县
坚持节水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