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2016-03-11
视点
城市规划如何更接地气?
李铁:城市规划应考虑低收入人口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表示,目前大量的城市规划都把城市理解为“按照精英的标准来规划我们的城市”。但实际上,城市的新增人口中有很多外来人口,未来大量农民还要进城。所以在规划新区面积和城市发展时,应当充分考虑城市实际所能吸纳的人口和因此产生的人口结构的改变,考虑就业空间、居住空间以及基础设施的分配。但现在很多新区规划中的产业依托与人口政策,实际上是自相矛盾的:新区一方面想招商引资,引入大量的工业产业,但另一方面又排斥外来人口尤其是低收入人口。
孙安军:接地气的城市规划需要考虑公众意图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司长孙安军指出,想让城市规划接地气,就要考虑公众的意图,需要建立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互动机制,让“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变“精英规划”为“社会参与式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对“人”的忽略,不仅体现在对外来就业人口的生活空间、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的考虑不足,还体现在城市居民在城市规划制定的过程中,没有充分的话语权,规划编制的全过程并没有公众参与,尤其是在规划前期没有参与。
吴必虎:对居民利益的忽视是自下而上的规划无法开展的原因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吴必虎认为,城市发展依托土地,而城市土地都归由国家控制的集体所有。政府在制定规划时并没有考虑到规划用地上的居民的利益,当决定征地时,往往会说是为了公共利益,但居民没有获得相应的土地权利,而且他们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利益也得不到保护,这是自下而上的规划无法开展的原因。
袁昕:让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编制,需要建立联接“上”和“下”的沟通途径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说,让公众、企业自下而上地参与城市规划的编制,影响城市规划的决策,需要建立联接“上”和“下”的沟通途径,多方共同对城市的发展负责。特别是当城市外缘扩张、将过往的工业用生产用地块纳为新的居住区、商务区和生活区时,对于一个地块的环境影响因子、污染数据,规划团队也只能依赖当地政府所告知的数据。此时,如果周边居民能更多地参与对土地用途、建设项目的规划,就更有机会防止规划使用不恰当的情况发生。
丁奇:新城新区建设必须切合城市发展水平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丁奇指出,新城新区建设必须立足本地实际,切合城市发展水平。城市新区本应主要为市民和常住人口提供生产生活场所,但有的新城新区规划更多的是为了满足高收入人群的奢华享受需要,贪大求洋,热衷于建设宽马路、大广场、高档小区,沦为高档房地产开发项目,这种不良倾向值得反思。城市不仅是富裕阶层、“金领”和“白领”的工作生活场所,同时也是“蓝领”、普通市民及其他常住人口的工作生活场所。因此,新城新区规划建设要避免过度追求豪华奢侈,应着眼于人性化、方便实用、宜业宜居,切实提高市民生活水平、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杨琦:规划应保留地域文化、凸显地方特色
中国地质大学硕士生导师杨琦认为,新城新区本应保留地域文化、凸显地方特色,但目前一些新城新区缺乏文化内涵和品位,“一张图纸”克隆全城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作为一种景观、一种空间,文化是它的核心与灵魂。一个城市的文化积淀是否深厚、文化氛围是否浓郁、文化凝聚力和辐射力是否强劲,是衡量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新城新区是一个城市面向未来的重要基础,政府在制定规划时要把握好城市与文化的关系,在规划中深入挖掘民族和地方文化精髓,并把这些精髓融入新城新区建设中,使文化和城市同步发展、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