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田野:落脚乡村规划改革
2016-03-11策划编辑
策划/编辑 刘 哲 刘 珺
希望的田野:落脚乡村规划改革
策划/编辑 刘 哲 刘 珺
中国的乡村,曾是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老百姓眼里的“七月流火送爽风,稻花香里说丰年”,也是20世纪80年代彭丽媛所歌唱的“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老子云:不知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乡村,是传承数千年中国传统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国的文化之根系,国人的精神之皈依。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浪潮的冲击以及农村经济条件的大幅改善,农村建房数量剧增,仅广西近年农村年均建房面积就超过3000万平方米,而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重城轻乡”现实背景,导致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缺乏技术指导、人才支撑、有效机制和管理力量,从而致使乡村无规划、乡村建设无序以及乡村规划照搬城市规划理念和方法、脱离农村实际、实用性差的问题日益突出。据2013年的统计数据,我国58万个行政村中约有52%做过村庄规划,但是专家估计只有不到10%的村庄规划可能有指导效力,剩余的村庄规划是没有指导效力的。
为扭转这一局面,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满足新农村建设需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中对于“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期印发《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这个意见针对当前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决策先行、转变理念、完善机制等具体举措,通篇以改革创新为主导,对推进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规划建设好广大农村,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既是“十三五”时期的迫切任务,也是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改革三十多年来,我国乡村建设规划从“农居建设”到“城市模式”再到今天的“适应乡村”,经过了三个阶段,基本上引领了乡村规划体系建设的雏形期、成长期和完善期。未来,我国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改革创新的思路何在,到底应如何更好地深耕乡村这片希望的田野?本专题特约请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撰文,论道探讨,以期对广西乃至其他各地区,在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之际,探索乡村规划改革的新路子,能有所启发与触动。(刘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