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民族教育科研的思考与建议

2016-03-11陈立鹏

关键词:民族研究教育

沈 沫, 陈立鹏

加强民族教育科研的思考与建议

沈沫, 陈立鹏

【摘要】近年来, 民族教育科研的范围稳步扩展, 研究主体日益多元化, 研究方法不断创新, 科研平台的建设起步稳健, 学术载体日益丰富, 取得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但是, 由于起步晚、底子薄, 民族教育科研的学术规范性和研究方法还有待改进, 科研力量还缺乏有效整合, 科研方向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充分关注, 争取的政府支持还较为有限, 制约了民族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加强民族教育科研, 应在充分把握民族教育科研特点的基础上, 凝练科研方向, 着力推动民族教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 切实加强民族教育重点研究基地、一级学科、创新团队等科研平台的建设, 分类推进民族教育科研的人事管理、薪酬激励、科研协作、考核评价等体制机制改革, 加大政府对民族教育科研工作的统筹协调, 进一步提高民族教育科研的水平。

【关键词】民族教育科学研究现状分析建议

加强民族教育, 既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基础性工作。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指出, 要切实加强民族教育科学研究, 组织开展民族教育的重大理论和政策研究, 全面提升民族教育科研服务民族教育发展的能力。要推动民族地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 迫切需要推动科研管理创新, 优化研究资源配置, 提升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 加快构建富有中国特色、与国际民族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民族教育科研创新体系,以基本建成与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长治久安相适应的民族教育科研服务体系, 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发展。

一、我国民族教育科研的现状

近年来,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民族教育科研在探索中前进, 在改革中发展, 研究范围稳步扩展, 研究主体日益多元化, 研究方法不断创新, 科研平台建设起步稳健, 取得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有力推动了民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一)研究范围稳步扩展

从研究主题看, 部分学者统计了在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分为一般性总论、民族教育理论、民族教育课程与学科建设、民族教育史与宗教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教育心理、民族教育师资、女童教育和外国民族教育等内容。从研究范型看, 已经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教育研究、多元文化主义教育研究、民族认同研究、民族地区教育不均衡发展研究、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质量研究等五种主要范型。[1]从研究针对的学段看, 已经从主要关注高等教育, 扩展到关注民族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等。从研究的关联领域看, 从关注民族教育内部问题如师资、教学、教材、教法、管理、政策等逐步扩展到关注民族教育与经济、社会、文化、改革、语言等的相互关系, 后者在最近十年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李玫珍关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发现了同样趋势, 从2001年到2010年, 双语研究的论文出现了迅猛增长, 从上世纪90年代的18篇增加到21世纪头10年的169篇。[2]从研究指向的民族看, 不仅关注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回族等人数较多的民族, 也涉及拉祜族、裕固族、达斡尔族等人口较少的民族。根据马丽娟和伍琼华对截至2010年的论文分析, 在55个少数民族中, 只有乌孜别克族没有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到相关的学术论文, 这说明有更多的少数民族教育问题开始进入学者们的视野。[3]

(二)研究主体日益多元化

从民族教育的研究机构来看, 由各民族院校、中央和地方的民族研究所、各自治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教育研究部门、教育学会等构成的研究力量, 为民族教育研究的深入和研究领域的拓展做了大量工作。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成立了民族教育研究会或学会, 部分省(市、区)还成立了针对民族教育特定问题的研究机构, 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了“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中心”,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了“广西民族教育发展中心”等。随着民族教育的深入, 部分外民族教育的专家学者也到中国来, 宣传和介绍中国民族研究的成果, 召开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从近年来申报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全国民族教育研究课题的主体看, 既有高等学校, 也有中小学、教育科研院所、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等机构。从研究中心看, 近5年来, 我国的民族教育研究初步形成了中央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研究中心。此外, 国内民族教育研究学者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如哈经雄与美国休斯敦大学世界少数民族语言中心合作承担了“世界少数民族教育比较研究亚洲高教部分”的课题, 滕星承担了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云南省澜沧县山区拉祜族女童失学、辍学问题研究”项目等。[4]

(三)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 民族教育研究的主体是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比例很小。定性研究主要是针对个别地区、民族或学段的描述研究, 其概括性、抽象性均较差。定量研究又主要采用描述统计方法加上少数案例分析, 没有深入解决所研究的问题。从研究内容看, 描述性研究占主体, 解释性、预测性研究的比例较小。随着民族教育研究开始广泛吸收和采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 民族教育本身的规范程度逐渐提高, 研究方法也更加多元化。例如, 在民族教育研究中, 实地调查(如田野作业等)、问卷调查、结构或半结构化访谈、统计分析等方法的使用逐渐增多。

(四)学术载体日益丰富化

从《中国民族教育》和《民族教育研究》等两本研究期刊的开办起步, 民族地区和民族院校涌现出了大量新学术期刊, 为交流民族教育的科研成果、共享研究经验、提供决策咨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中国知网的统计, 除了民族地区高校和民族院校的学报、相关期刊(如《民族高等教育研究》《双语教育研究》等)外, 还有相关省份、自治州的研究期刊, 如《中国朝鲜族教育》《西藏教育》等。

(五)研究专项经费的支持较为稳定

从国家“七五”计划开始, 民族教育研究被纳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重点科研项目, 吸引了大批研究人员参加。在国家经费的支持下, 一大批学术著作得以面世, 如《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民族教育学通论》等重要著作相继出版, 推动着民族教育研究领域的日益成熟和独立。这些著作的发表, 标志着民族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5]1996年,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把民族教育作为独立学科, 实行独立申报、独立评审, 客观上推动了民族教育研究队伍的壮大。[6]2012年, 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成立, 作为国家级民族教育的研究机构, 设置了专门的全国民族教育研究课题, 进一步推进了民族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发展。

可以说, 民族教育研究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 民族教育研究理论水平不断提高, 研究队伍相对稳定, 在国内外受重视的程度有了相当大的提升, 为下一步的发展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民族教育科研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民族教育科研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 但是, 与时代变迁以及民族教育事业的需要相比, 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民族教育科研工作起步晚、底子薄

民族教育最初是一个交叉的、模糊的研究领域, 经过一些学者的不断努力, 才逐渐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 但其基础并不牢固。学者们对民族教育科研的特点还缺乏深刻认识, 大量研究高度集中在民族教育的基本理论、推动民族教育的学科建设等方面, 其他主题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即便是关于民族教育课程与学科建设的研究, 研究内容仍然倾向于政策、策略、经验总结和现状调查, 侧重于对民族教育表面现象的解释。总的来看, 民族教育理论方面的文章数量不少, 但有突破性和有建树性的论文并不多。民族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水平还难以满足民族教育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需要。

(二)民族教育科研争取的政府支持还相当有限

首先, 对民族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各地的认识水平不同, 重视程度亦不一。其次, 民族教育科研要实现更快的发展, 经费投入是必不可缺的保障。从当前情况看, 财政项目对民族教育研究的支持相对而言仍比较薄弱, 而且各地也不均衡, 因此迫切需要在保证依法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区的各项经费政策的基础上,着重抓好民族教育科研专项经费的落实。

(三)民族教育科研的学术规范性和研究方法有待改进

从研究方法看, 虽然已经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但民族教育科研还缺乏明确的方法论指导,研究方法仍然以思辨法为主, 采用实证方法的研究较少, 研究结果也缺乏说服力, 因而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花大力气来解决。[2]例如, 在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中, 从事理论研究与分析、实证研究的研究者还不多, 加上受语言文字政策、教育政策、经费等制约, 使得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受到了一定限制, 与之相联系的双语教育也相对滞后[2]。

(四)民族教育科研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充分关注

目前, 我国的民族教育科研多偏向理论研究, 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相对不足。有学者统计, 从地域划分看, 实证研究文献仅占研究文献总数的25.11%;从民族划分看, 实证研究只占20.71%, 取较大的数字为准, 也只占到研究文献总量的四分之一。可见, 在目前的民族教育研究中, 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都相对薄弱。加强民族教育的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是发展民族教育科学研究的根本, 需要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重视。[3]

(五)民族教育的科研力量缺乏有效的整合, 亟需高水平的科研协作

民族教育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少数有较高水平的研究中心, 但从总体上看, 民族教育的科研力量还较为分散, 缺少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的民族教育科研力量的整合, 缺少由广大一线中小学教师参与的实验研究和行动研究。

三、加强民族教育科研的思考与建议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 民族教育科研必须以全面提升民族教育质量和大力培养优秀人才为着眼点, 以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政策和实践问题为着力点, 坚持引领方向、突出重点, 坚持完善机制、创新体系, 拓展以创新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加强基于实证的政策研究, 强化以标准和模式为主导的实践研究, 着力增强科学研究为民族教育改革发展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切实提高民族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水平, 为加快民族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智力支撑。具体而言, 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综合把握民族教育科研的基本特点

推进民族教育研究, 要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 把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和首要问题, 充分发挥民族教育科研的理论指导、推动实际工作的作用, 以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来支撑和推动民族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要把握民族教育科研工作中理论导向与应用导向的关系, 更多地从实践中寻找研究课题, 注重实地调查, 注重实践检验, 以实践的成果来充实和完善有关理论。应当立足于民族教育跨民族、跨文化的特性, 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 注重研究各民族特有的文化背景, 研究民族文化传统对民族教育的影响和制约。要更多地推动民族教育的跨学科研究, 积极地借鉴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 综合运用统计、田野调查、问卷、实验等研究方法, 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研究, 推动民族教育学科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着力推动民族教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

要面向全国的总体需求和民族地区的特殊需要, 把握研究的优先次序。从研究选题看, 宜重点推进对以下问题的研究:(1)各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培养;(2)如何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社会环境和宗教对民族教育的影响;(4)双语教育的衔接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5)民族地区中小学理科教学质量的提升;(6)内地民族班的教育改革、发展与创新;(7)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8)民族地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改革;(9)民族院校的办学特色与发展定位;(10)民族地区学校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11)“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12)民族地区与内地省市的教育交流与合作;(13)民族教育立法与民族教育重大政策制定及实施效果等。

(三)切实加强民族教育科研平台建设

在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 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特别是民族高校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 凝练学科发展方向, 突出学科建设重点, 增强民族教育研究的实力和影响力, 培养出一流人才, 产生出一流成果。应当进一步发挥高等学校的多学科优势, 围绕着解决民族教育领域的关键问题, 增强民族教育学科的集聚能力, 形成优势学科集群。应当围绕探索学术前沿,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着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民族教育研究基地, 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 鼓励各基地在明确自身发展定位的基础上, 办出特色, 办出水平。各基地分工协作, 拧成一股绳, 为国家民族教育政策决策服务。鼓励各地积极地创造条件, 构建重点服务本区域的民族教育科研机构, 着力打造一批主攻民族教育问题的创新团队。

(四)进一步强化民族教育科研工作体制机制建设

分类推进民族教育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以民族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为重点, 大力推进基础教育研究的改革, 探索更加适应于基础研究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 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人员聘用和薪酬机制, 突破制约原始创新的机制体制障碍, 激发创新活力和动力。以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和实践为着力点, 加强基于实证的政策研究和以标准与模式为主导的实践研究, 着力推动支持高校研究机构与实际工作部门联合组建研究团队, 主动加强与政府研究机构、社科院以及民间智库等的合作, 强化高校之间及高校内部的合作, 着力构建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多学科交叉的协作机制。密切关注、全程跟踪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 及时提供动态监测、效果评估和信息反馈。以解决民族教育领域的重大、突出问题作为核心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考核评价机制, 完善以贡献和质量为导向的绩效评估办法, 建立以政府、社会等用户为主的评价机制, 加强政策研究和实践研究的考核评价。

(五)大力加强政府对民族教育科研工作的统筹和协调

各地教育部门应会同相关部门, 将民族教育科研工作作为推进民族教育跨越发展的重要任务, 定期研究工作进展, 决定重大方针政策和实施方案, 协调解决重大问题, 指导组织实施工作。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和《全国民族教育科研规划(2014—2020年)》的有关精神和要求, 做好本地区民族教育科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 积极地创造条件, 完善支持所属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民族教育科研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要发挥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对民族教育科研和教研工作的统筹指导和协调服务职能, 建立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专项资金和少数民族教育数据库, 提高科研资源的整合能力, 提高科研生产和成果转化的能力, 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应该加强民族教育研究方面的信息交流、学术研讨和国际合作。充分发挥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的学术引领和智库作用, 提高民族教育科学决策水平。应切实加大政府投入,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多措并举筹集民族教育研究经费, 为民族教育科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陆春萍. 1980—2010年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研究范式综述. 西北民族研究, 2013(2).

[2]李玫珍. 30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发展与现状.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1).

[3]马丽娟, 伍琼华.1949—2010:中国民族教育六十余年文献综述与研究. 西北民族研究, 2011(4).

[4]许亚锋, 李波. 从《民族教育研究》载文透视我国民族教育的研究现状. 民族教育研究, 2011(1).

[5]腾星. 民族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体系. 民族教育研究, 1997(4).

[6]王国超, 孟立军. 回顾与展望:我国民族教育研究述评. 学术论坛, 2013(9).

【责任编辑:王建平;实习编辑:童想文】

【编者按】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创新成为这两年最热门的话题。经济发展方式由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将成为未来的主要趋势。企业的创新归根到底还是依靠各个群体的主动积极行为。因此,如何才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行为,是企业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看,激发员工的主动、创新行为需要从两个主要方面出发:从选材上要考虑什么样特质的员工更愿意主动创新;从制度或组织环境上要考虑什么样的制度或环境更有助于员工创新。本专题的三篇论文均是围绕这一话题展开研究的。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我国民族特困地区县域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内蒙、宁夏、广西为个案”(BMA130113)

【收稿日期】2015-12-20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16)01-0119-04

(作者简介:沈沫,辽宁锦州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科研人员;陈立鹏,湖南邵阳人,法学博士,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成员、综合研究室主任、教授,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

猜你喜欢

民族研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我们的民族
题解教育『三问』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