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医学三字经》的英译谈起

2016-03-11

环球中医药 2016年6期
关键词:歌诀归化英译

王 娜

从《医学三字经》的英译谈起

王娜

以《医学三字经》为代表的中医歌诀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医歌诀英译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应该引起中医译者的重视,本文以目的论为基础,通过对《医学三字经》中的一些英译例子分析,从《医学三字经》的可译性与翻译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说明了两个问题:一,在翻译标准多样性的前提下,《医学三字经》是完全可译的;二,《医学三字经》的翻译需要多种翻译策略的配合,这些策略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医学三字经》; 目的论; 可译性; 翻译策略

近日,拜读天津外国语大学赵彦春教授《三字经》英译版本,不禁想到自晚清Robert Morrison第一次英译《三字经》开始,《三字经》英译已有百年历史与数个版本,这为更好的传播中国国学文化奠定了基础。而《医学三字经》,作为中医启蒙四小经典,在中医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映了中国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却无一译本,习近平主席曾把中医药比喻为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而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教授也认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对于《医学三字经》这一中医经典歌诀英译的缺失,不能不说是中医文化对外交流过程中的一种遗憾。《医学三字经》形式简洁,却浓缩了大量的信息;其语言朗朗上口,充满韵律,利于背诵,是中医英译的好素材。

1 《医学三字经》的可译性探讨

《医学三字经》是否可译,以及应该采取何种翻译策略,笔者试从翻译《医学三字经》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目的论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1]。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

由目的论可看出,翻译目的的多样性决定了翻译标准的多样性,而翻译标准的多样性又扩大了各种作品可译性的范围。就《医学三字经》而言,原作的创作目的是通过简洁明快的文体帮助读者记忆中医知识。而翻译目的则可能有多种,首先,译者可能会追求原作的等效作用,试图在翻译中达到功能的对等,使国外留学生或是对中医怀有浓厚兴趣的西方读者也可以通过更有趣的方式对中医知识进行记忆背诵。另一方面,将《医学三字经》这种特有文体介绍给西方读者,使其了解中医知识传承的这一重要媒介也可能成为翻译目的。此外,译者翻译目的还有可能是为了单纯介绍《医学三字经》这一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中医文化知识。因此,不同的翻译目的为译者制定了不同的翻译标准,在不同的目的下,《医学三字经》英译都有或多或少的翻译局限性或者说是不可译性,然而,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医学三字经》的不可译性在不同翻译目的下被一一瓦解。如第二目的下的语言简洁性标准决定了《医学三字经》翻译在这一标准下的局限性,然而这一不可译性在第三种目的下是不存在的。而且这些不可译性也不是绝对的,它还与读者的审美趣味、译者与读者的多层次等多项因素有关。

2 《医学三字经》的翻译策略探讨

心理语言学研究表明:韵化的材料更易与人的记忆过程合拍,产生共振或共鸣,提高记忆力[2]。对于追求功能对等的译者而言,如何在《医学三字经》英译中保持能够帮助记忆的因素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因此,韵文形式的保持是《医学三字经》功能对等翻译的第一要求。而对于目的为将中医三字经这种特殊文体现象介绍给西方读者的译者们来说,除了韵律方面,他们还需要保持句式的简洁性和整齐,进行文体形式上的异化,使译文文体尽量做到与原文靠近。如在翻译古代启蒙读物《三字经》时,天津外国语大学赵彦春教授兼顾到了音、形、意三方面,采用了以三词译三字的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方法在《医学三字经》英译中也可以借用。为了达到不同的翻译目的,中医歌诀译者需将歌诀内容先消化,再以这些内容为基础,以押韵的原则,进行自己的再创造。而在这一过程中就会使用到不同的翻译方法,如“三化”法,以及归化和异化等。

2.1“三化”翻译策略

许渊冲先生在诗歌翻译中曾提出过“音美,形美,意美”的翻译三原则和“深化,浅化,等化”三种翻译技巧[3],这对于中医歌诀翻译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三化的翻译技巧可通过加词、换词、移词、减词等方法实现。例如许渊冲先生在翻译李商隐的“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时,为了译出原文中隐含的“思”(“丝”与“思”同音)的意思,对译文进行了深化,增加了“from love-sick heart”,将其译为“Spring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4]如此一来,西方读者也可以更加理解原作拿春蚕来比喻相思的意图。而在翻译中医歌诀时,“三化”法,特别是深化也是最为常用的方法。

如《医学三字经》的首篇《医学源流》中写道:“医之始,本歧黄,素问作,灵枢详。”这一内容,很好理解,意思是岐伯与黄帝在内经中的对话奠定了中医文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素问》被创作出来,而后是更为详细的《灵枢》。对这四句话笔者进行了简单的试译:

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medical culture,

Qibo and Yellow emperor's talk nurture,

then plain questions were completed,

with spiritual pivot more complicated.

Note:Qibo and Yellow emperor's talks refer to their conversation in the famous works“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whichiscommonlyregardedasthe cornersto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在这一例子中,笔者就使用了深化的翻译技巧。因为中医歌诀语言简洁凝练,浓缩了大量的信息,有些信息是表面的,有些信息则是隐形的,没有在原文中显现,如“医之始,本岐黄”一句中的“医”就不能单纯的翻译为“medicine”,因为它指的是起源于黄帝内经的中医文化,所以应将其深化为“Chinese medical culture”。而“本岐黄”的说法也相当模糊,实际上应该是岐伯与黄帝在内经中的交谈内容奠定了中医文化基础,因此将此句深化为Qibo and yellow emperor's talk nurture。

再如《医学三字经》的《中风》一章中有这样四句,“火气痰,三子备;不为中,名为类”。意思是金元时期的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分别认为火盛、气虚、痰多是引起中风的三大原因,而为了把这些与风邪引起的中风相区别,后人称之为类中风。笔者试译为:

Three experts declare,

Phlegm,Qi and fire,

whose disorder arouse,

Stroke-like disease.

Note:Three medical experts refer to Liu He-jian,Li Donghuan,Zhu Dan-xi in Jin and Yuan dynasty who respectively regarded excessive fire,deficient Qi and too much Phlegm as the reason to result in Strokes.In order to differentiate with those strokes caused by wind evil,the later generation called them stroke-like disease.

在这一例子中,笔者也对原文进行了“深化”和“浅化”的处理。如“不为中,名为类”两句意思相近,于是笔者将其浅化,省略了“这种病不是中风”的内容,只是指出“这种病名是类中风”:即“stroke-like disease”,而另一方面,原文中的火、气、痰指的是火盛、气虚、痰多这三种导致类中风的病因,如果只是将其译成phlegm,Qi and fire,就会引起读者的不解,因此,笔者对其进行了深化,在下一句加上了 whose disorder arouse来说明是这三方面的异常导致了疾病。这样的解释比原文更容易为西方读者所接受。

2.2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

除了三化翻译技巧,归化与异化的翻译方法也经常在中医翻译中被使用。归化与异化是译者常用的两种翻译策略。归化是指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异化是让译者尽可能不打搅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迁就源语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源语表达方式。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绝对的归化与异化都是不存在的,如在第二个例子中,笔者对文体的翻译采用了异化的策略,以三词译三字,在“形”上试图保持中医歌诀原貌,而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兼顾到译文的可读性。目的论三原则中的连贯性原则指出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接受性[5],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因此,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笔者又对原文的“火,气,痰”进行了深化,使内容更加完整,这也是对原文的一种归化。

2.3注释

在上面两例中,笔者都进行了注释,因为《医学三字经》语言简洁,内涵丰富,即使对中国人来说,要想看懂,也必须要借助于白话文注解。因此,要想让译入语读者真正的接受《医学三字经》,读懂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西方读者才有可能对其诵读和赏析。注释可以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对原文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说明,这一点与白话文注解效果一致,另一方面则可以对英译过程中产生的文化缺失进行补偿,阐释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受到文化、时代、语言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原文与译文遭受某种缺失,为了弥补这种缺失,就要进行“补偿”。例如在翻译“岐黄”时,如果笔者为了保持简洁的需要,选择了音译,就会打破了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意义平衡,因为“岐黄”二字对于中国人来说是耳熟能详的,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它指的是岐伯和黄帝,但大体上都能明白这个词与中医有关,所以常常会用到“岐黄之术”这样的词,然而当把它音译以后,这个词就失去了它在源语文化中的含义,成为了一个单纯的符号。斯坦纳认为“恢复原文与译文之间在形式和意义等方面的平衡是译者的道德”[6],因此注释就成为了一种补偿手段,来达到这种平衡。

3 总结

以上对于《医学三字经》的英译讨论只是笔者笨拙的尝试,一方面是为了说明《医学三字经》这类中医歌谣的可译性。辜正坤在《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中写到:“翻译的多功能性导致了翻译具体标准的多元化。”[7]而翻译标准的多样化使可译性问题变得更加简单。绝对意义上不可译的作品已经不存在了。所谓的“不可译”都是指在某种翻译标准下的翻译局限性。例如在诗歌翻译上,许多中外翻译家都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然而庞德、许渊冲等伟大的翻译家都在诗歌翻译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实际上诗歌的“不可译”指的是功能完全对等标准下的诗歌翻译的局限性,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如果尝试使音、形、意在译文中达到完美的对等,无疑是水中捞月,天上摘星。诗歌英译是个再创作的过程,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歌诀也是一样。另一方面,笔者认为对于中医歌诀英译的问题,绝不是通过简单的讨论—应该深化还是浅化,归化还是异化可以解决的,它需要各种策略的配合来完成翻译中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目的。目的论指出,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各种能力,采用不同策略来解决翻译中的各种困难,以便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因此对于翻译中的具体问题,译者应该具体分析,而解决问题的准绳就取决于译者的翻译目的以及译文的可读性。中医歌诀英译是一块新的领域,既充满机遇,又充满挑战,而笔者旨在抛砖引玉,唤起中医译者对中医文化瑰宝的信心和重视,开启对中医歌诀英译探险的奇妙之旅。

[1] Vemeer Hans.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74.

[2] 孙云峰.刍议歌诀对记忆的正效应[J].解剖学杂志,1997,20(2):203-204.

[3]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70-80.

[4] 许渊冲.唐诗三百首(中英文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347.

[5] Nord C.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29.

[6] Steiner G.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312-319.

[7] 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95-401.

(本文编辑:董历华)

H315.9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6.06.034

2015年度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2015k028);陕西中医药大学资助项目(14XJRW-03)

712046 咸阳,陕西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

王娜(1981-),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医翻译。E-mail:woshinishang2008@sina.com

2015-10-16)

猜你喜欢

歌诀归化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少林拳法二十讲
小九九的由来
歌诀作伴助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