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生态环境建设与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甘肃草原生态建设与畜牧业发展调查的分类研究
2016-03-11张平军
张平军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 兰州 730070)
甘肃天水生态环境建设与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甘肃草原生态建设与畜牧业发展调查的分类研究
张平军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 兰州 730070)
经过多年努力,天水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自然的植被饲料资源,保障生态与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天水畜牧业已成为天水农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天水市发展畜牧业潜力巨大,能给农民增收带来美好的前景,但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要加快建立好标准化规模养殖,大力扶持新规模养殖户和(扩)建龙头企业的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要坚持“扶优、扶强、扶大、带小”的原则,充分发挥区级龙头企业协会的作用,重点培育养牛、养羊大户等一批有竞争优势和示范带动效应的养殖型和加工型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
天水;生态建设;畜牧业经济;发展
天水是甘肃省第二大城市,位于甘肃东南部,自古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新欧亚大陆桥横贯全境。现辖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和秦州、麦积两区。2012年经国家批准成立了关中——天水经济区,该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宝鸡、铜川、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 842万余人,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加快经济区建设与发展,有利于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有利于构建开放合作的新格局,推动西北地区经济振兴,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有利于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 天水市地域气候、土地、水等生态资源状况
天水市属温带季风气候区,附近属温带半湿润气候,苏城—立远一线以南属于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为11℃。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2.8℃;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2.0℃。每年9月至11月,天水市全年平均降水量491.7 mm,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南部亚热带林区年降水量为800~900 mm,中东部山区雨量在600 mm以上,渭河北部不及500 mm。年均日照2 100 h,渭北略高于关山山区和渭河谷地,日照百分率在46%~50%,春、夏两季分别占全年日照的26.6%和30.6%,冬季占22.6%。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季升温快,秋多连阴雨。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适中。地表水资源境内渭河流长约280 km,沿河接纳流域面积1 000 km2的支流有榜沙河、散渡河、葫芦河、耤(藉)河、颖川河、东柯河、牛头河。嘉陵江的主要支流有白家河、花庙河、红崖河等,流程较短,水量较丰沛。土地资源为天水境内山脉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1 000~2 100 m之间。最高峰天爷梁,高达3 120 m;最低点牛背村,海拔760 m。天水地貌区域分异明显。东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层褶皱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质沉陷和红、黄土层沉积,形成黄土层沉积,形成黄土丘陵地貌。中部小部分地区因受纬向构造带的断裂,形成渭河地堑,经第四纪河流分育和侵蚀堆积,形成渭河河谷地貌。北部为黄土梁峁沟壑区。渭河及其支流横贯其中,形成宽谷与峡谷相间的盆地与河谷阶地。土壤在河流和沟谷区为冲击、洪积物形成的淤淀土、草甸土,经过开垦耕种熟化而形成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的耕作土壤。土层深厚,山塬开阔,是粮、油、菜、果主要生产区。中东部为秦岭、关山山区。以西部尽皇山、云雾山、景东梁为主体的西秦岭山地和东部八卦山、火焰山、秦岭大堡、关山为主体的小陇山、陇山山地,重峦叠嶂,山险谷深。天水地跨长江、黄河两流域,以西秦岭为分水岭,北部地区为黄河水分的渭河流域,面积11 673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81.49%;南部地区为长江水分的嘉陵江流域,面积2 652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8.51%。本区植物资源为天水属华北、华中、蒙新和喜马拉雅植物交汇处,树种成分复杂,森林资源较丰富。天水市森林总面积589.9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5.5%。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东南部的小陇山、西秦岭和关山林区,有木本植物87科224属804种,其中乔木312种,灌木437种,藤本55种,常绿植物122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水杉;二级保护的有连香树、星叶草、杜仲、银杏、大白红杉、大果青秆、金钱松、小白树、水青树;三级保护的有秦岭冷杉、庙台槭、穗花杉、华榛、领椿木、胡桃楸、獐子松、青檀等。近年来在国家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有了很大发展,改善了本区域气候,使森林植被覆盖率大大提高。
2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
甘肃省天水市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体,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资源保护为基础,以项目求发展,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防护林、外援项目四大工程,全面推进了本市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从以前统计数来看天水市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成效,并适时调整工程建设思路,加大了荒山造林力度,并对历年工程进行回头看,查漏补缺,努力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提前开展并完成了任务。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森林面积得到有效管护,天然林得到休养生息,林分质量有了显著提高,森林面积、林木蓄积实现了双增长。该市突出重点治理区域,以小流域为单元,积极开展村屯绿化、四旁植树、地边地埂造林。经过多年努力,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水土流失面貌。
由于天水境内山脉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1 000~2 100 m之间。中东部为秦岭、关山山区,这里有高山草甸、灌、乔及丰富的野生饲草和优良的农作物秸秆,是饲养牛羊的丰富资源。而以西部尽皇山、云雾山、景东梁为主体的西秦岭山地和东部八卦山、火焰山、秦岭大堡为主体的小陇山、陇山山地,重峦叠嶂,有天然的植被资源和山区丰富的农作物秸秆,是自然和家养草食动物的资源。不同的海拔和气候中存在的各种植物种类资源为天水这个地跨长江、黄河两流域,以西秦岭为分水岭,北部地区为黄河水分的渭河流域面积11 673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81.49%;这里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为家养牛羊提供了充足的饲料。南部地区为长江水分的嘉陵江流域,面积2 652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18.51%。为天水市草食畜牧业养殖发展提供了自然的植被饲料资源,保障生态与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3 养殖业发展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天水市区近年来也有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如天水嘉信畜牧有限公司、天水君太华远养殖有限公司、天水九龙山禽业养殖有限公司等。天水市把推进畜牧业发展作为现代农业重头戏来抓,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落实,把养殖安全和畜产品安全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来强化监管,畜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新农村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畜牧业,在延伸产业链条上及加强动物产品安全体系建设,和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立足实施品牌战略,把品牌经营理念融入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以品牌保质量,实现畜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经过多年的发展,畜牧业虽已成为天水农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但仍是一条“短腿”,农民人均牧业收入和牧业产值分别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业总产值的32%和22%。这也意味着,天水市发展畜牧业潜力巨大,能给农民增收带来美好的前景但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3.1 发展资金不足
从调查情况来看,草食畜牧业发展贷款(甘农牧发〔2013〕176号)和猪禽规模养殖场金融扶持贷款(甘农牧发〔2013〕187号),由于是甘肃省几个部门联合下发的文件,多数县区还未专门研究和组织实施,加之各县区财政普遍比较困难,地方贴息补贴较难。各种惠农贴息贷款政策实施以来,在贷款执行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贷款担保资金和贴息比例尚未完全落实,程序繁杂,担保困难,审批程序较为繁琐。“双联”惠农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最短需一个月以上钱才能到农户。贷款程序规定必须有抵押,农民的住房和土地不能作为抵押去申请贷款。加之有的贷款担保资金不足,致使部分畜牧养殖贷款农户金融部门不予贷款;贷款担保门槛较高,除县信用担保公司担保外,金融部门需贷款户提供全额财政供养工作人员单位证明及工资折等作抵押担保。养殖户扩大生产需要大额资金时,大多数没有有效的担保抵押物,很难按要求找到符合条件的担保人,从而无法获得贷款。当前,抵押物不足成为制约畜牧业信贷支持的瓶颈。从畜牧业的特点看,养殖户的主要资产难以作为抵押物出现,这些因素使得养殖户难以提供符合贷款需求的抵押物,制约了畜牧业贷款满足率的提升。另外,贷款额度较小,支农信贷资金数量不足;贷款期限较短,供求矛盾突出;金融机构有“慎贷”心理,部分农户诚信意识差,缺乏多元化的融资手段和渠道。
3.2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还未完成
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和检测监督机构不健全,管理、服务和执法力量比较薄弱,加之分散养殖比例高,饲养环境差异大,养殖户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畜禽防疫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形势严峻。乡镇兽医站现有人员结构不合理,青黄不接,且工资待遇低,对村级防疫员工资补助不能落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畜禽防疫和养殖新技术的推广。
3.3 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畜产品质量还不够高
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发展速度还不快,也使得农产供销一体化尚未形成。一方面养殖户由于市场开拓能力弱,产品销路不畅;另一方面,一些加工企业原料不足,长期“吃不饱”,产业链条严重脱节,供需矛盾凸显。从天水市康晟食品有限公司龙头企业看,年屠宰能力在60万头以上,但现代化的屠宰、分割肉生产线每日仅能开工运行一个多小时,远远不能满足其设计生产能力。受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部分农户养殖效益下降,而畜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
4 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畜牧业养殖的投资支持力度
因农户发展畜牧业的愿望迫切,农户发展畜牧业的贷款数额较大,县区财政相对困难,贴息资金缺口较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级政府应积极协调解决贴息资金,专用于畜牧业发展贷款贴息。为加大对畜牧业贷款的支持,政府应增加股本金。充分利用担保贷款、惠农卡小额贷款、养殖户贷款、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公司类贷款等融资模式,不断创新信贷支持畜牧业手段。金融机构也应制度创新可推出“农行+担保公司+养殖户”、“农行+合作社+养殖户”等贷款方式。为提高信贷服务质量和效率,防范信贷风险,有的选择有代表性的规模养殖户、养殖小区、专业合作区,为畜牧业贷款业务稳健发展奠定基础。也可结合实际情况,借鉴发达沿海地区经验做法,探索农业机械、林权、住房、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支持畜牧业健康发展。
4.2 加快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步伐
建立健全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和检测监督机构和培训基层乡镇兽医站人员业务素质水平,不断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为畜牧业安全发展提供保障。使全年动物防疫工作围绕实现“两个努力确保”的目标任务,狠抓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做到防疫经费,人员落实到位,使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密度均达99%以上。要全面完成对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抗体监测合格率达94.14%,使全年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在做好动物防疫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加大养殖投入品及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
4.3 加快建立好标准化规模养殖快速发展
畜牧产业科学发展要新创建标准化养殖场,大力扶持新规模养殖户和(扩)建龙头企业的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首先通过发展人工种草和推广“三贮一化”(青贮、黄贮、微贮、氨化)秸秆养畜综合配套技术,解决养殖业饲料供给矛盾。应进一步扩大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加大对天然草场的培育和保护力度,积极推进禁牧休牧轮牧,发展舍饲圈养,促进草原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在玉米主产区积极推行订单生产,推广种植专用青贮玉米,鼓励农业协会牵头组建青贮服务队和秸秆加工企业。其次要因地制宜,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产业群和示范基地,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畜牧业生产网络。对畜禽养殖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的养殖专业乡村正确引导,优先发展。要把规模养殖小区和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首要任务,鼓励并扶持一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企业通过机制创新、建立基地、树立品牌,向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再次要坚持“扶优、扶强、扶大、带小”的原则,充分发挥区级龙头企业协会的作用,重点培育养牛、养羊大户等一批有竞争优势和示范带动效应的养殖型和加工型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以重点龙头的现代畜牧养殖科技为支撑,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养殖设备,积极引领现代畜牧产业畜产品质量高、市场好的名优品牌的畜产品,推动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和“无公害产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畜产品。
(编辑:高真贞)
F626
A
1006-799X(2016)21-0033-03
张平军(1954-),男,甘肃陇南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问题,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