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医院急诊科护士职业压力与应对的研究进展

2016-03-11陈天喜崔秋霞吉云兰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急诊科量表护士

陈天喜 孙 宏 崔秋霞 吉云兰

226001 南通市 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



综合医院急诊科护士职业压力与应对的研究进展

陈天喜孙宏崔秋霞吉云兰

226001南通市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压力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1994年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就已经指出“世界已变成压力的世界”。护理行业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其职业压力也高于一般普通职业。有研究表明,高水平的职业压力和冠心病、抑郁症、高血压等存在相关性,医院急诊科所涉及的病人病情紧急危重,近年来急诊拥挤现象尤为普遍[1],但由于人力资源和医疗资源的短缺,急诊不可预测的突发情况如成批伤、暴力侵犯事件等,导致急诊科护士压力进一步增加,而护士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离职意愿呈正相关[2-5],高水平的职业压力势必影响急诊科护士身心健康和护理队伍的稳定。Wu H[6]等通过对辽宁省16家医院655名女性急诊护士的横断面调查,结果发现其职业压力水处于高危水平,因此急诊科护士这一特殊群体职业压力不容忽视,有效的评估和降低急诊科护士职业压力对急诊护士群体的身心健康和团队稳定有积极的影响。本文现就对国内外护士压力评估量表、急诊科护士压力源和社会支持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职业压力的相关定义

护理行业是最易产生职业压力的职业之一[7]。早在1936年加拿大的生理学家Selye就提出了压力学说,以后又有学者提出,压力-反应学说,他们认为压力是个体和环境的一种相互关系,当个体的感知和需求失衡时所引起的应激反应。职业压力是压力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的定义:个体与工作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其职业要求与个体的感知失衡时所引起的从业人员的心身压力状态,或指当工作条件未能与人的工作能力、人力资源相匹配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的动态适应过程。

2综合医院急诊科护士职业压力评估

2.1护士职业压力评估量表目前国内用来测量护理工作压力的量表一般是由国外量表翻译而来,根据中国国情重新设计的,使用较为普遍的是李小妹等的护士职业压力源量表[8],该量表共35个条目,5个方面,分别为护理专业及工作、工作量及分配时间、工作环境和资源、患者护理、管理及人际关系,采用1~4级评分法,分数越高,表明引起压力的程度越大,其信度系数为0.98。但最近苏茜等[9]认为护士压力的来源不应仅局限在工作中,还应重视心理方面产生的压力。由此苏茜等根据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心理学家教授Amirkhan JH[10]开发的压力负荷量表(SOS)根据中国国情并请相关专家译制了中文版压力负荷量表,并对该量表信度和效度进行初步的评价。该量表各维度的Cronbach′s α分别为0.902和0.896,全部条目的CVI为0.86,各维度的CVI为0.80~0.86。中文版的压力负荷量表有2个维度:事件负荷和个体脆弱性,由22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采用1(从未有过)~5(只有)级评分标准,总分越高代表具有越高的压力负荷。另外该量表还附压力风险评估表格,该表格分4个象限(低压力、易感性、冲击性、高压力)3种风险度(最低风险、低风险、高风险),是SOS量表评估压力的补充和深化,也是SOS量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评估护士是否产生于压力相关的疾病风险及风险程度。其他使用较为普遍的压力评估量表还有工作内容量表(JCQ)和付出-获得不平衡量表(ERI),它们分别基于Karasek的工作要求-控制模式和Siegrist的付出-获得不平衡模式理论。同时运用这两种理论为指导设计问卷, 也是目前国际职业压力评估研究中的新趋势。中文版本JCQ和ERI量表也有较高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急诊护士压力评估的有效工具。笔者认为李小妹[8]的护士职业压力源量表更侧重压力源的评估,而中文版本JCQ和ERI量表的联合使用可以有效的预测护士职业倦怠,中文版的压力负荷量表可以用来有效评估压力负荷以及产生压力相关疾病的风险,所以可以根据所研究职业压力方向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量表。

2.2综合医院急诊科护士职业压力国外文献关于急诊护士群体压力评估的相对国内多,Adriaenssens J等[2]对通过对荷兰15家综合医院的急诊护理工作负荷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急诊护士压力相比其他科室护士高。Happell等[11]对澳大利亚38名急诊医院注册护士关于职业压力源与应对进行质性研究,结果发现工作量、无效的医疗救治、人力资源以及人际关系等问题是主要压力源。国内关于急诊科与其他科室间护士的压力比较的文献较少,关于不同等级医院护士的压力比较,Xie Z等[12]通过对中国上海浦东地区的21家医院护士进行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护士职业倦怠处于高水平,与工作压力呈显著性相关,三级综合医院的护士压力和职业倦怠水平高于一级和二级医院护士。Chiou ST等[13]在对台湾地区的护士健康问题的调查,结果表明护士的职业压力位于中高水平,其中急诊、ICU和普通病房护士的健康状况差于管理部门及门诊部门护士,每4所医院护士中就有一个辞职,平均的持续护理工作时间只有7.67年。

2.3急诊护士职业压力源李小妹等[8]在对护士压力源的研究中发现,护士的压力源以程度高低分5个方面:(1)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问题,如专业地位低等。(2)时间分配及工作量问题,如三班倒、工作量大等。(3)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问题,如工作环境拥挤等。(4)病人方面护理问题。(5)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问题,这也与国外研究基本相符[11,14]。急诊科护士较普通科室护士特殊的几个压力源有:(1)急诊科拥挤。急诊科拥挤已经是国内外较为普遍的现象[2],逐渐成为一个世界各国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拥挤造成的后果是急诊医护人员的疲惫感、压力增加和护理人员满意度下降[15-18]。(2)创伤性事件:急诊护士经常面临创伤性事件。创伤所致压力水平较一般科室护士高[19],年轻病人或婴幼儿的死亡对急诊护士的心理影响较大[3]。Adriaenssens J等[20]通过对比利时Flanders的15 家综合医院219名急诊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在6个月时间内87%的护士经历不同程度的创伤性事件,8.5%达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水平。(3)暴力侵犯事件。急诊是医院暴力侵犯事件的多发地,Kowalenko T等[21]通过对6家医院急诊工作人员暴力事件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9个月的时间内213名急诊工作人员遭受827次暴力事件,其中护士的安全感低于医师,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压力的增加,履行工作职责能力的下降[22]。

3急诊科护士职业压力的应对

3.1社会支持是应对护士职业压力的有效形式社会支持是心理压力和健康关系的重要中介因素之一,其概念一直是多个学科的焦点,尤其是社会心理学和健康科学。近年来,学者们用认知、支持的质和量、行为、社会系统等越来越抽象的概念来描述社会支持,但仍未达成共识。广义的说文献中对社会支持的定义是“给他人援助和保护”。若按来源分将其为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正式的一般指来自于政府机构或社会组织,非正式一般来自于家庭、朋友、同事等。护士一般还同时扮演着妻子、母亲、子女等多重化角色,曾淑贤等[23]研究认为护士压力和社会支持呈负相关。韩旭庆等[24]研究认为社会支持尤其是客观支持在个体面对压力时对其严重性的感受或个体体验压力对其带来的不良影响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Adriaenssens J等[25]研究发现对急诊护士工作干预特别是社会支持的增加有利于提高护士的职业健康。Kaewboonchoo O等[26]发现护士获得社会支持和工作满意度增加,离职意愿降低。

3.2同事支持系统应对急诊科护士职业压力同事支持也译为同伴支持,是社会支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简单地定义为处于同等水平的人们提供的支持、帮助和鼓励。近年来应用于护士群体的研究不断增多,国外针对急诊护士群体的研究相对国内多。Lavoie S等[27]通过半结构访谈的方法对急诊护士创伤性压力和解决方案进行质性研究表明,同事支持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急诊科护士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也与Adriaenssens J等[20]通过对248名急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的研究结果相似。

同事支持作为急诊护士职业压力有效应对方式与急诊科团队合作的特点分不开。周菊珍等[28]认为同事支持的实施干预可以针对组织和个体两个支持层面,涵盖了职业压力管理模式的三级预防。一级预防主要针对压力的应激源,起预防效应的作用;二级预防主要强调在压力症状导致严重后果之前,通过减少压力感知和压力反应的严重程度来达到缓解压力的目的,它是既有组织参与,也有个体自知力量利用的预防性干预;三级预防主要针对压力造成的后果进行干预,起治疗效应的作用,这也为同事支持应对急诊科护士职业压力提供了理论基础。关于同事支持中同事定义的范围,国外文献[29-30]中有提出护士长支持和关系密切的同事支持,而周菊珍等[28]提出鉴于国内外文化差异将国内同事的范畴扩大到护士长。在护士群体中, 同事支持特别是护士长的支持,有利于培养和锻炼护士自身应对职业压力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护理管理工作的促进。关于同事支持的方式,国外文献报道有家庭、医院、社区、计算机远程等不同机构提供的支持, 一对一或自我帮助的小组支持等模式, 有专业人士参与或仅由患者组成的支持小组等多种多样的方式[31-32]。目前关于护士职业压力评估和影响的相关性研究较多,而关于同事支持如何在护士中有效开展,可以作为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找到急诊科护士职业压力的有效的应对方式。

4小结

护士群体职业压力大,但不同科室间护士压力差异也不容忽视。综合医院急诊科护士压力尤为需要得到管理部门重视。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已经成为缓解护士职业压力的有效措施,我国也应重视急诊科护士职业压力的不良影响,参照国内外相关经验,特别是关于同事支持在护士中有效开展,引进和研究有效的压力干预方案,缓解急诊护士职业压力,减轻压力带来的各种不良心理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妮,魏薇萍,朱晓燕,等.急诊科拥挤成因、后果及缓解方案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0):1238-1242.

[2]Adriaenssens J,De Gucht V,Van Der Doef M,et al.Exploring the burden of emergency care:predictors of stress-health outcomes in emergency nurses[J].J Adv Nurs,2010,67(6):1317-1328.

[3]潘继红,叶宁,周立平,等.影响护士离职的管理方因素的质性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1):1-5.

[4]Adriaenssens J,De Gucht V,Maes S.Determinants and prevalence of burnout in emergency nurses:a systematic review of 25 years of research[J].Int J Nurs Stud,2015,52(2):649-661.

[5]Meng L,Liu Y,Liu H,et al.Relationships among structural empowerment,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intent to stay and burnout in nursing field in mainland China-based on a cross-sectional questionnaire research[J].Int J Nurs Pract,2015,21(3):303-312.

[6]Wu H,Sun W,Wang 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occupational stress among Chinese female emergency nurses[J].Emerg Med J,2012,29(7):554-558.

[7]Abdollahi A,Abu Talib M,Yaacob SN,et al.Hardiness as a mediator between perceived stress and happiness in nurses[J].J Psychiatr Ment Health Nurs,2014,21(9):789-796.

[8]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9]苏茜,郭蕾蕾.压力负荷量表在中国护士群体中应用的信效度检验[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0):1264-1268.

[10]Amirkhan JH.Stress overload:a new approach to the assessment of stress[J].Am J Community Psychol,2012,49(1-2):55-71.

[11]Happell B,Dwyer T,Reid-Searl K,et al.Nurses and stress: recognizing causes and seeking solutions[J].J Nurs Manag,2013,21(4):638-647.

[12]Xie Z,Wang A,Chen B.Nurse burnout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occupational stress i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Shanghai[J].J Adv Nurs,2011,67(7):1537-1546.

[13]Chiou ST,Chiang JH,Huang N,et al.Health issues among nurses in Taiwanese hospitals:National survey[J].Int J Nurs Stud,2013,50(10):1377-1384.

[14]Suresh P,Matthews A,Coyne I.Stress and stressors in the clinical environment:a comparative study of fourth-year student nurses and newly qualified general nurses in Ireland[J].J Clin Nurs,2013,22(5-6):770-779.

[15]Di Somma S,Paladino L,Vaughan L,et al.Overcrowding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an international issue[J].Intern Emerg Med,2015,10(2):171-175.

[16]Crawford K,Morphet J,Jones T,et al.Initiatives to reduce overcrowding and access block in Australian emergency departments:a literature review[J].Collegian,2014,21(4):359-366.

[17]Khanna S,Boyle J,Zeitz K.Using capacity alert calls to reduce overcrowding in a major public hospital[J].Aust Health Rev, 2014, 38(3):318-324.

[18]Rooney KD,Schilling UM.Point-of-care testing in the overcrowded emergency department-can it make a difference[J].Crit Care,2014,18(6):692.

[19]Duffy E,Avalos G,Dowling M.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among emergency nurses:a cross-sectional study[J].Int Emerg Nurs,2015,23(2):53-58.

[20]Adriaenssens J,de Gucht V,Maes S.The impact of traumatic events on emergency room nurses:findings from a questionnaire survey[J].Int J Nur Stud,2012,49(11):1411-1422.

[21]Kowalenko T,Gates D,Gillespie GL,et al.Prospective study of violence against ED workers[J].Am J Emerg Med,2013,31(1):197-205.

[22]ALBashtawy M.Workplace violence against nurse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s in Jordan[J].Int Nurs Rev,2013,60(4):550-555.

[23]曾淑贤,刘志辉,沈萍,等.产科护士压力源、焦虑状况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13):17-19.

[24]韩旭庆,黎红华,陈文军,等.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护理研究,2014,28(7):2610-2612.

[25]Adriaenssens J,De Gucht V,Maes S.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occupational stress in emergency nurses,a longitudinal study[J].J Nurs Manag,2015,23(3):346-358.

[26]Kaewboonchoo O,Yingyuad B,Rawiworrakul T,et al.Job Stress and Intent to Stay at Work among registered female nurses working in thai hospitals[J].J Occup Health,2014,56(2):93-99.

[27]Lavoie S,Talbot LR,Mathieu L.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mptoms among emergency nurses:their perpective and a ' tailor-made' solution[J].J Adv Nurs,2011,67(7):1514-1522.

[28]周菊珍,李宏,陈丕绩,等.低年资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源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5):71-72.

[29]van der Heijden BI,Kümmerling A,van Dam K,et al.The impact of social support upon intention to leave among female nurses in Europe: Secondary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e NEXT survey[J].Int J Nur Stud,2010,47(4):434-445.

[30]Othman N,Nasurdin AM.Social support and work engagement:a study of Malaysian nurses[J].J Nurs Manag,2013,21(8):1083-1090.

[31]Heisler M,Halasyamani L,Cowen ME,et al.Randomized controlled effectiveness trial of reciprocal peer support in heart failure[J].Circ-Heart Fail,2013,6(2):246-253.

[32]Kroenke CH,Kwan ML,Neugut AI,et al.Social networks,social support mechanisms,and quality of life after breast cancer diagnosis[J].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13,139(2):515-527.

(本文编辑冯晓倩)

(收稿日期:2015-04-15)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6.05.007

通信作者:孙宏

陈天喜:男,本科,主管护师

猜你喜欢

急诊科量表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