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30例临床分析
2016-03-11刘俐梅
刘俐梅
广东惠州市中大惠亚医院妇产科 惠州 516003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30例临床分析
刘俐梅
广东惠州市中大惠亚医院妇产科惠州516003
目的分析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措施。方法对30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0例患者经治疗均痊愈出院,其中5例切口全部裂开患者行Ⅱ期缝合术愈合,愈合时间8~15 d。无1例发生切口感染。结论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与肥胖、贫血、手术操作等因素关系密切,做好预防措施并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是降低发生率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紫外线;脂肪液化;手术切口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增加切口感染率,延长治疗时间,影响患者顺利康复。规范处理切口液化对提高手术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2012-07—2014-06间,我科共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0例,现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患者均符合切口脂肪液化诊断标准:(1)术后切口有较多黄色渗液,但患者未出现高热(>38.5℃)、切口红肿等感染症状。(2)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3)渗出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年龄25~58岁,平均39.27岁。体质量43~71 kg,平均57.10 kg,其中体质量指数>25者13例。剖宫产手术13例,子宫切除8例,卵巢囊肿手术9例。病程4~10 d,平均病程6.80d。术中采用电刀7例,合并糖尿病5例,贫血4例(HGB均<90 g/L)。16例患者在术后3 d发现切口脂肪液化,7例为术后5 d,7例为术后一周。所有患者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数无明显升高。
1.2防治方法
1.2.1预防措施术中严格遵循无菌原则进行操作。术后保持腹部切口清洁、干燥[1]。加强营养支持、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控制血糖。
1.2.2治疗措施术后3 d发现切口处渗出淡黄色油状液体时,应仔细检查渗液部位及范围。如渗液量少、渗液范围小,可及时挤出渗液, 同时行微波辅助理疗,20 min/次,2次/d。渗液量多、渗液范围广时,需拆除液化切口处缝线,彻底清除渗出液。使用庆大霉素与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同时放置引流条,加压包扎,换药1次/d。术后5~7 d发现渗液,应拆除液化部位缝线,清除液化坏死组织。其他处理方法同上。若整个切口液化、裂开,应彻底清创后,在局麻下进行Ⅱ期缝合,并辅以抗生素及微波理疗。
2 结果
本组30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其中5例切口全部裂开者行Ⅱ期清创缝合术,适当延长拆线时间。无1例切口感染。愈合时间8~15 d。
3 讨论
造成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因素主要包括:(1)肥胖:由于脂肪组织较厚,血运差,愈合力低,加之坏死脂肪组织未被及时清除、切口缝合困难,渗液较多而出现。(2)营养不良、贫血、糖尿病:影响患者自身免疫和再生机制,降抵抗力和修复能力低下,导致切口局部组织营养不良、脂肪液化而发生切口裂开。(3)妊娠水肿、滞产患者:手术操作困难、手术时间延长,局部组织水肿增加局部张力,压迫血管,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导致肿胀的脂肪组织不易吸收,影响切口愈合[2]。(4)其他:医生缝合技术不当和电刀不规范使用及术后咳嗽、腹胀、不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等也是切口愈合不良的常见原因[3]。
对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做好积极的预防措施并早期发现,及早治疗是预防和减少该病发生率的重要措施。术前积极评估患者存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风险因素,并适当加强预防措施,如在保证充分营养供应的基础上合理控制体质量指数;积极治疗原发病,对贫血者术前及时纠正贫血;糖尿病患者术前积极调节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断提高手术操作技巧,减少切口暴漏时间;规范应用电刀操作,缝合过程中不可缝扎过紧或松、不留死腔等。此外,术后对切口严密观察,若切口未裂开,脂肪液渗出少,可进行挤压和消毒处理。若渗出液较多,则需将缝合线拆除后行挤压、冲洗、引流、消毒、加压包扎,可通过红外线或微波理疗辅助治疗,促进切口局部血液循环和渗液吸收,加快切口愈合。对切口裂开者须进行引流及二次缝合,以促进切口早期愈合。
[1]郑宇哲,黄文娟.两种方法处理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观察[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28(6):408-409.
[2]张婷,汗希鹏.腹部切口怠合不良的防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28(6): 406-408.
[3]杨振平,王荣梅,李淑波.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41例防治体会[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6):2 321.
(收稿2016-02-22)
R619
B
1077-8991(2016)06-00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