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射CT对诊断肺段隔离症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6-03-11包光强

当代医学 2016年13期
关键词:肺段肺叶病患

包光强

放射CT对诊断肺段隔离症的临床价值分析

包光强

目的 对放射CT对肺段隔离症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抽取临床确诊肺段隔离症患者12例,对其采取放射CT进行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12例肺段隔离症患者经CT检查发现,病变均处在双肺的下叶后部分,其中有8例患者发生在左边下肺,有4例患者病变发生在右边下肺;有9例患者病患肺段隔离出现在肺叶的内型,有3例患者病患肺段隔离则属于外型。结论 经多层螺旋CT技术对肺段隔离症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显著,CT检查可以实现短时间内大范围的扫描,并且能够对异常情况发生的较小动脉予以准确检测,并且操作简单、准确性高,值得关注并推广使用。

放射CT;肺段隔离症;诊断;临床价值

临床上肺段隔离症为先天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一种疾病,出现了正常的肺组织与一部分肺组织分离现象,使其可以单独进行发育,并且该部分肺组织仅可以接受体内的循环来获取血液[1]。调查显示,在肺部疾病中,肺段隔离症所占比例在0.15%~6.4%之间。肺段隔离症分为叶内型、叶外型,前者处在脏胸膜组织内,囊腔病变与正常支气管相通或者是不相通这比较多见。目前,对于肺段隔离的诊断多依赖于X线平片、CT等诸多影像学手段。本研究对临床确诊肺段隔离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诊断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探讨放射CT对断肺段隔离症的临床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来源于2012年1月~2014年12月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临床确诊肺段隔离症患者,抽取其中的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男8例,女4例,年龄24~56岁,平均(43.5±11.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自愿接受临床检查,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对研究对象展开CT检查,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CT诊断资料等展开回顾性分析,评价CT诊断肺段隔离症的临床价值。

1.2.2 检查方法 CT检查所需仪器为多层螺旋CT诊断仪,扫描参数为:管电压为12 kV,电流为200 mA,螺距为1.375∶1,在扫描的过程进床速度为27.5 mm/rot,所有患者均接受动态增强扫描,经非离子造影剂碘海醇作为造影剂,剂量为80 mL,注射速度控制在3 mL/s,扫描层厚为1.25 mm,间隔为1.25 mm,所得图像均经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法进行后处理。

2 结果

本组12例肺段隔离症患者经CT检查发现,病变均处在双肺的下叶后部分,其中有8例(66.67%)患者发生在左边下肺,有4例(33.33%)患者病变发生在右边下肺;有9例(75.00%)患者病患肺段隔离出现在肺叶的内型,有3例(25.00%)患者病患肺段隔离则属于外型。本组12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在检查完成后发现肺部存在明显肿块,经增强扫描发现肿块更加明显,有3例患者经检查后观察到清晰的囊实性肿块,经CT扫描后发现,均呈现出团块状影以及片影,在肿块内部可发现囊肿未出现气体,经增强扫描后,实质性肿块部分更加明显,囊性部位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强化。

3 讨论

在临床上,对于肺段隔离症的发病原因多数普遍认为是因在胚胎发育时期前场出现发育异常而导致的一种疾病,与胚芽和原始主动脉连接,在胚芽发育的过程中,吻合支呈现出不完全萎缩的现象,从而导致肺组织是由异常的血管供应血液的,进而诱发肺隔离症的发生,另一原因是因胚胎时期的动脉没有发育完全而引起[2]。

在临床医学领域,对于肺段隔离症的形成原因尚无统一意见,然而相对科学的观点依旧为肺先天性发育异常所导致的肺段隔离症的产生[3]。针对肺先天性发育异常而诱发肺段隔离症的观点而言,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部分肺发育出现畸形,与气管、支气管不相通,不具备呼吸功能,并且在很大的程度上与邻近的肺叶正常部分相隔离。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肺不受正常的肺动脉血供,反而是由异常的主动脉血供[4]。

现阶段临床上对于肺段隔离症的分离主要包括2种,分别为肺叶内型和肺叶外型,对于肺叶内型而言,肺叶主要存在于脏层胸膜的内部,对于肺叶外型而言,肺叶主要出在脏层的胸膜外部[5]。相对比较而言,2种类型中肺叶内心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研究发现,肺段隔离症同时还是一种结构紊乱、发育异常的肺实质结构,与气管、支气管不相通,且在内部含有发育不完全的支气管壁,支气管壁一般表现出囊性结构或者囊实性结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属于哪一种结构,囊壁均很有平滑肌、软骨的成分[6]。在对肺段隔离症患者实施胸部CT扫描时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肺隔离症病灶大小、形态、密度等进行清晰的观察,并且能够观测到病灶周围组织的变化情况[7]。

在本次研究中,肺段隔离症患者通过CT检查发现,病变均发生在双肺的下叶后部分,并且,12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发生在左边下肺,病变发生在右边下肺有4例患者;病患肺段隔离出现在肺叶的内型有9例患者,有3例患者病患肺段隔离则属于外型。本组患者中在检查完成后,有7例患者发现肺部存在明显肿块,经增强扫描发现肿块更加明显,经检查后有3例患者观察到清晰的囊实性肿块,经CT扫描后发现,均呈现出团块状影以及片影,在肿块内部可发现囊肿未出现气体,经增强扫描后,实质性肿块部分更加明显,囊性部位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强化。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8-9]报道结果一致,充分证实了经多层螺旋CT技术对肺段隔离症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显著。CT检查可以实现短时间内大范围的扫描,能够对异常情况发生的较小动脉予以准确检测,并且操作简单、准确性高。

[1] 何永新,袁新,刘子波.肺隔离症的多层螺旋CT诊断[J].中国民康医学, 2012,24(13):1587-1590.

[2] 梁庆乐.肺段隔离症的螺旋CT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10, 25(2):334-336.

[3] 张雪梅,蒋亚平.肺段隔离症的CT表现[J].中国临床医学,2007, 16(2):2117-2119.

[4] 刘洪生,李单青,黄诚,等.肺隔离症诊治:53例分析[J].协和医学杂志,2011,25(1):327-329.

[5] 石建成,朱石柱,刘怀军,等.叶内型肺隔离症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特征[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16(9):312-315.

[6] 王刚,贾宏,张浩,等.肺段隔离症的MSCT及CTA评价[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1(12):376-379.

[7] 陈波,邢宁,肖越勇.多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诊断支气管肺隔离症[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18(4):1176-1178.

[8] 邓宇,伍筱梅,曾庆思,等.多层螺旋CT在诊断叶内型肺隔离症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09,17(2):924-926.

[9] 孟瑜,陈爱华,胡道予.MSCT血管成像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价值评估[J].放射学实践,2011,21(3):342-344.

[10] 陈伟良,时胜利.64排CT重建对先天性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17(2):675-677.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3.031

江西 334300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人民医院 (包光强)

猜你喜欢

肺段肺叶病患
快速康复外科在胸腔镜肺叶切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分析严重创伤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心理疏导及护理体会
高原地区脑囊虫病杀虫治疗期的观察及护理措施
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肺部感染性病变
制度变迁与明代官员病患叙事的演变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
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41例临床分析
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技术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