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标准的冲突与超越
——论莫言小说《三匹马》
2016-03-11李泳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410000
李泳臻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410000)
价值标准的冲突与超越
——论莫言小说《三匹马》
李泳臻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410000)
莫言的小说作品蕴含着丰富多元的文化成分。人物对价值标准的判断与选择更是其作品中的一抹亮色。小说《三匹马》内价值标准的复杂和冲突令人惊异,而冲突之后的超越则更是对农村人物传统形象的革新与深刻剖析。展示了莫言非凡的思想美学内涵。
莫言;价值标准;马
莫言在中国当代文坛一直是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作品泥沙俱下,汪洋恣肆,充斥着原野的狂躁和蓬勃尽展的生命力。让人每次在阅读中都能感受到致命般的强烈冲击力。而其在中国农村小说中的创造性表达与叙事更是令人拍案。在其之前,鲁迅、沈从文、赵树理、孙犁等前辈作家笔下塑造的中国农民形象或温情,表现的是乡村闲适生活的图景和人际关系;或愚昧,似乎总是在等待着被启蒙,被教育。而莫言所塑造的农民形象却大大出人意料,呈现出一种崭新而动人的艺术风貌。“在他的文化的体认中又常伴随对人性的挖掘,包括对潜意识、集体无意识的挖掘。”1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莫言作品中的农民形象活灵活现,各不相同,简直是一个“乡村世界博物馆”。不仅如此,莫言对于人物与价值之间的关系把控也是一流的,他时常让人物置于某种价值标准中,并通过价值标准的冲突来延伸人物和情结的冲突,价值标准成为了事件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而在价值标准的冲突中人物个性和意蕴表达体现的也更为充分。除此之外,价值标准的转移和超越则成为了莫言小说中的另一看点,是对小说意旨的升华再现。读者每读到此,总会惊讶于莫言对民间文化深刻的洞察和理解。小说《三匹马》可以看做是莫言价值标准理念运用的一次重要尝试,这种尝试构成了作品的悲剧感和崇高感。
一、价值标准的冲突
小说《三匹马》中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关于三匹马的形象,作为作品中的叙述主体,它们不是作为一种简单的情感载体和叙述工具出现的。恰恰相反,三匹马的形象其实是人物内心深处的理想追求和作为价值标准判断的具象表现,这对理解人物的行为变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家笔下的马躯体傲岸雄伟,气质非同凡响,毛发顺亮,四蹄矫健,仿佛凝聚了自然的灵气,这样的形象自然极具象征性意义,尤其是在与村子中那些懒散无聊的村民对比下得以凸显。刘起是个庄稼人,以赶车为职业。由于爱马买马长时间漂泊在外,抛弃了自己的妻儿。对马的狂热与现实生活要求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小说核心冲突。而这种核心冲突背后正是由价值标准冲突来步步推进的。
价值标准的冲突首先体现在刘起爱马与妻子厌马的对立上。刘起爱马,文中写到妻子嫁给刘起的头一年刘起为死去的马堆坟头,树牌位,被人拉去游街示众,妻子彼时有病在身,刘起不管不问,心中只有死去的马爹。从这一事件中不难看出刘起对马的热爱已到达常人无法理解的境界。正因为刘起对马不计后果的热爱,才导致对身边妻儿缺乏足够的关注,使其妻儿长期在一种窘迫拮据的状况下生活。随后生活的逐步失意和与其它女子的比较使得妻子对刘起爱马这一行为深恶痛绝,继而造成了两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导火索便是攒钱买三匹马,用尽了所有的积蓄,妻子与其彻底分道扬镳。到后来妻子对马的厌恶甚至延伸到了一切与马有关的事物上,其看着院子里的枝叶婆娑的马缨树和灿若云霞的马缨花也会联想到马这一令她厌恶的形象,并对马缨花是合欢花这一寄寓了美好寓意的民间说法给予否定。而刘起爱马与妻子厌马的对立还有一种更隐含深层次的价值标准冲突,即是刘起爱马与刘起渴望家庭温情两种价值标准构成的强烈冲突。刘起爱马,同样也爱自己的家庭。其带回三匹宝马的一个潜在动力是能够让妻子回心转意。妻子的决绝而去让他受挫,但是他也无法放弃对马的热爱。自身内含的两种价值标准无法达到和谐与统一,于是在失衡中刘起失去了正常的理智。
其次体现在刘起爱马与张莑长杀马的对立上。在小说中张莑长与刘起妻子在玉米地里有过接触,因为场地的敏感和村民们的疑心,一度风传他与刘起妻子存在不正当的暧昧关系。陈思和先生说:“尽管作者故意回避,甚而否认了张莑长与作品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一切联系,可是潜隐之间,他不能不作为刘起的正面对手而存在”。2由于马的失控和对小孩生命安全造成危险可能性的存在,张莑长离开岗位射杀了三匹马中的栗色马和枣红色马。枪弹摧毁了刘起的价值标准,在人生命的存亡与马生命的存亡他必须要做出抉择,这是无法摆脱也无法解决的矛盾,张莑长帮他选择了,但是却使他在保留人性的同时陷入了无尽的痛苦。
二、价值标准的超越
伴随着价值标准冲突同时发生的是价值标准的超越,在小说《三匹马》中,艺术魅力的真正显现也是在价值标准超越的过程当中。此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两个转向的发生在为过程增添曲折性的同时使小说更富艺术魅力。
一方面是生存价值标准向世俗价值标准的转向。冯友兰先生曾说过人生有四境界,自然境界偏重于本能,功利境界倾向于利己,事情对于人而言有功利的意义。生存价值于世俗价值的转向正类似自然境界向功利境界的升华。于刘起而言,爱马想马买马是庄稼人的本分。他驾了几十年的车,马和工具一样是他职业赖以为生的根本。但是文章一开始,他便开始有了这种转向的表征。刘起抛弃家庭是为了买马,而他买马的直接动因在开篇说的十分清楚,一是为了在乡亲面前显摆,二是为了向离开他的妻子证明自己的能力。目的性的精确使他买马不再局限于生存本能的需求,而是有了实现世俗价值,获取名望认可的更高需求。
另一方面是世俗价值标准向道德价值标准的转向。马于刘起而言不仅是贫乏生活的理想寄托和精神补偿,更是一种自我价值的追求和实现。刘起在与妻子闹翻后,在对家庭温情的渴望被彻底阻断的情况下,刘起对马的爱更加热烈。他开始鞭打着三匹骏马奔驰。马车滑入了路沟,刘起疯狂的鞭打马匹,不理会村民卸货帮忙拉车的建议。这一幕的出现极具美学意蕴。不仅仅表明刘起理智失衡,更是表现了其对骏马奔跑无法阻碍的信任与崇拜。最具超越性一幕的是三匹马的奔驰,三匹马抛下了刘起,腾云驾雾般向前飞奔。卡尔维诺说过“追求轻松是对生活沉重感的反应”。3价值标准的超越正是一种对生活沉重的轻松追求。也是在这一刻,刘起灵魂的内核被最大的描摹了出来。价值标准的超越与马的形象合为一体,陈思和描述说“马的英姿,马的奔腾,马的生气,都是唯一可能达到这一境界的角儿”。4
作品中的理想和现实,热爱与厌恶,生命同死亡等种种矛盾建筑了价值标准冲突的容器。而在激烈的碰撞中其价值标准的超越则获得了更为深广的存在意义。恐怕这也是莫言最想传递的思想内涵吧。
注释:
1.温儒敏,叶诚生.“写在历史边上的故事”——莫言小说的现代质[J].东岳论丛,2012年12月,第33卷第12期.
2.4.陈思和.当代文学与文化批评书系.陈思和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93.
3.[意]卡尔维诺,杨德友译.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