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终身不敢言归”?
2016-03-10蒋勇
蒋勇
《列子·汤问》中有一则《薛谭学讴》的故事,说的是“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掩卷细品,我们悟出道理多多:薛谭学讴,“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告辞回家”,意识到自己远未学到老师的本事而 “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说明学习要虚心、持之以恒,不能骄傲自满、半途而废,还要知错能改;秦青这位两千五百年前的“声乐专业教师”,面对学生的自以为是,并未发怒,也“没有劝阻他”,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且“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我们悟到的是,教育要讲究方法,打铁还要自身硬,身教重于言传。薛谭结局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不管怎样,薛谭最终却“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终身不敢言归”,这个做法,实在是不敢恭维,值得商榷。
薛谭为什么“终身不敢言归”?我们猜想可能是这样两种情况:一是终身都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二是后来虽说已学完,但由于有“前科”,便不敢再提归家之事。如果是第一种情况而不敢言归,薛谭就要好好反省了:既然已经知道了自己与老师之间的差距,为什么还不暗暗下劲儿,刻苦钻研,潜心学艺,直至学完秦青的技艺?如果是第二种情况而不敢言归,那就更应好好反思了:堂堂七尺男儿,应拿得起,放得下;错误改正了,技艺学好了,就应该有再提“归家”的气魄和勇气。要知道,不归,只向一人请教,终身以一人为师,学不到更多的学习方法,没有机会更好地提高,学得再好,最多不过是“秦青第二”。歌唱技艺的精进,靠的是自己多实践、多锻炼,才会有自己的创造和发展;靠的是博采众长,汲取众人的优点;靠的是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缺陷,并及时改正、提高。“归家”,意味着要去开创一条属于自己的演艺道路,“言归”之后,另拜名师,博采众长,在众师之上,自成一家,形成有自己特色、风格的另一个名家,这样才能成为真正与秦青齐名甚至超越秦青的歌唱家。如果“终身不敢言归”,守在老师身边,谈何创新?何以开创自己的事业?我们的社会何以进步?不能创新,不能开创自己的事业,即使才高八斗,满腹经纶,又有什么用呢?因一次过失,就放弃自己终生的事业,就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实在是不可取。
作为学生的薛谭要大胆“言归”,因为别林斯基就这样说过:“学生如果把老师当做一个范本,而不是一个敌手,他就永远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指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作为老师的秦青也应积极鼓励薛谭“言归”。数学大师苏步青就常常这样对他的学生说:“一代胜过一代,科学才能发展,事业才有希望,你们要超过我,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评点】
文章由一则“学讴”的故事引出,作者对薛谭的虚心、持之以恒、知错能改等优点和秦青高超的教育方法做了肯定的评价,然后,文章宕开一笔,集中篇幅论述薛谭不必“终身不敢言归”。文章猜想分析了薛谭可能“不敢言归”的两种情况,重点分析了“不敢言归”的种种弊端,最后,恰当引用三段名言,既回应前文,又将“言归”引向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的高度来考量。但要指出,除别林斯基的话能直接支撑论点,其他两条并不能直接支撑。
蒋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