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趣——探究”音乐教学模式
2016-03-10史丽娟
史丽娟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心理基础。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的唱游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对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风格、情绪、表现手段等有选择地进行重点探讨,通过共同讨论问题,共同设计动作,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形象。
[关键词]激趣 探讨 创作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6-071
一、现状分析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实施音乐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为宗旨的教育。
在我国现在的小学音乐教育中,低段吸取了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结合我国的国情,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的唱游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思路,而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把音乐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教学,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增强对音乐的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力,逐步养成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水平。
(2)通过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感受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实现条件
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要求,提供一些必要的音乐器材或音乐教室等,特别是教具的准备。因为在欣赏音乐时,图片、音响教材的音质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尤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可能的条件下,要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四、基本操作程序
1.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情绪;有了情绪,就有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心理基础。经验表明:“如果学生对音乐感兴趣,他们就会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兴趣决定着学生学习音乐的成败。
如在欣赏六年级教材《白毛女》时,通过讲述“白毛女”悲惨的遭遇,再配合插图来介绍歌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得非常投入。
2.探究
(1)初听,整体感受音乐。
刚开始听音乐时,教师要注意创设一个和谐的情境。情境是基础。创设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唤起学生的音乐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初步欣赏、感受音乐创设良好的心境,并让学生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体验音乐。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情绪、表演形式等有个初步的印象,对老师设置的疑问尽量从音乐作品中找出正确的答案。如在欣赏《森林狂想曲》时,我先用语言描述情境:太阳出来了,阳光射进森林,苗岭的早晨宁静而优美,一群小鸟醒来后,叽叽喳喳地唱起了歌,你们听。然后,让学生边听边看音乐资料,音画结合,学生仿佛置身于群山环绕之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
(2)讨论探究。
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对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风格、情绪、表现手段等有选择地进行重点探讨。通过共同讨论问题,共同设计动作,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形象。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描述音乐形象、讨论、复听等手段加深理解。
3.创作和表演
学生学好歌曲之后,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自己想像变成音乐中的角色,进行创作,进行表演。在这个环节中,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老师觉着所有的音乐作品只能用歌唱的形式来表现,其实不然,有的作品可以借助乐器,可以借助美术,甚至可以借助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如在教唱《折纸船》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带来彩色卡纸,在课堂上做手工来表现音乐。所以在音乐课上借助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表现音乐,会让学生对音乐有更深刻的理解。
五、教学法
(1)视觉图象法:就是以图片、颜色、图解等为载体,使音乐成为可视的形象。
(2)启发联想法:教师促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中的事物和情感去联想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与情感的教学方法。
(3)启发想象法:它是通过欣赏音乐并体验音乐的情感而引起学生广泛自由的想象。
(4)律动法:学生在欣赏音乐时,用身体动作或节奏律动来感受、体验音乐情绪的教学方法。
(5)熟悉主题法:主题是乐曲的核心,它在乐曲中具有显著的地位。因此,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通过唱、奏、听来熟悉主题成为理解音乐作品的重要条件。
教学的方法有很多,这里提到的只是少数,更多更好的音乐方法还得靠老师们在实践中加以创造,以便更好的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责编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