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思考
2016-03-10魏立荣
魏立荣
【摘要】 21世纪是个信息大爆炸的新时代,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新的技能越来越受到各个方面的重视。高职高专校院抓紧学生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提供专业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对高职高专计算机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现状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高职高专 计算机基础 教程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高专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学好并掌握好计算机技术对大学生人生道路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作为大学生,在面对竞争压力如此大的就业压力面前,学好计算机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我们更好就业。近些年,虽然计算机基础课程有所发展,但是在信息时代的猛烈冲击下,必须要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教学方法。
一、现状及问题关键所在
1.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力度不够
在高职高专的教学中普遍包含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高职高专的要求只是对中小学教学要求多了几个层次,是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提高,总体上难度不大。学生也在中学时期不对信息技术教育产生浓厚兴趣,对专业的知识的理解也不够。现在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得最大问题就是学生不了解课程重难点所在,对老师课程的教学留下难度。这也就是说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知识的诉求只停留在书本上,在中学与大学的衔接上才出现了学习的断层。可能是不同的学习环境也造成了这种局面,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更容易接受这种信息技术教育,这就是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及其教育水平问题的真实写照。
1.2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参差不齐,知识掌握不灵活
在接触的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高职高专的学生大多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足够的能力解决课堂作业,特别是一些生活常识,缺乏了解。高职高专重在培养技术型人才,除了对知识的掌握,还应该对实际能力的把握有足够的了解,不能脱离实际的学习理论知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的资源较少,一个老师不能顾及全部学生,这也造成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不重视,遇见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造成了学生的课堂失效。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体系中,对软件的应用占了很大比重,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学习中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应用水平,而是在解决好问题的前提下,熟练的掌握软件的实际效用。
二、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建议
2.1更新课堂内容,实用技能培训
课堂内容一般是理论知识学习,让学生在理解中掌握理论应用。在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方法的得当,根据每年的计算机考试大纲的动态,结合本校的实际,对课堂所教授的内容进行更新,让学生有兴趣了解课堂内容。在对知识的把握的同时,运用到所学知识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培养了高职高专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2分层次,分模块进行教学
中小学阶段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学习应该加强基础知识和上机训练,把握好学生的打基础阶段,提升计算机教育的起点,促进教育阶段各个层次的对接。不同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兴趣浓度也不同,对计算机知识的把握程度上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在对待这种情况下将所学知识分为几个不同阶段来进行教学,在打基础的过程中,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所帮助。分模块这种方法对于学生都是一个新的方法,同时这也是一种学生容易接受的课堂教学,对计算机的学习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分层分模块的学习也是比较系统理论的学习,对计算机基础的整体把握都有新的认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对知识进行总结,选择好模块的难易程度,最终完成整个课程的学习。
2.3完善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的考核制度
在学生基本考核方面,一般考试都是采用纸质形式进行,忽视了计算机基础的实用性,学生对于纸质考试基本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这样不能对计算机基础有很大的提高,达不到高职高专学生在计算机教学方面的目标。学校应该结合当地学校的有效资源,听取教师对课堂信息的反馈,避免形式单一的考试制度。比如试着实施纸质考试与上机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了解课本知识的同时也同时注重实践的重要性。具体要让计算机的考核方法在实际中摸索,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统一举办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同时也可以作为学期考评的重要参考。高职高专学生重在培养其在抓野技能方面的能力,这样一种办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能取得较大影响。
三、总结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职高专的专业学习中占了重要比例,在就业方面也是用人单位看重的基本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学校以及教育机构也应该加强对计算机教育的调整,让科技的成果共享在每一个人身上。加强高职高专学生计算机基础考试制度的管理,这样一个全方位的改革必定需要各级师生以及全体社会的努力。
参 考 文 献
[1]徐照兴.浅谈高职计算机基础的素质教学[J].科技广场,2006,(12):98-99.
[2]郭娜,刘颖,杨秋格等.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的思考[J].时代教育,2013,(13):114-114.
[3]冉崇善.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4,(3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