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越教本与读本,搭建语文诗意的桥梁

2016-03-10许金燕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6年2期
关键词:晏子读本孔子

许金燕

新课标曾要求,初中学生课外阅读量不低于300万字。为此,很多出版社都在编辑教材的同时,也编辑了读本,方便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然而现实却是,很多教师高度重视教本,充分挖掘教本内涵,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读本,甚至还处于一种放羊状态,随意让学生处置读本。自然而然,学生由于时间关系或者作样不大,从而真正把读本抛至一边。其实,很多教师让学生广泛阅读,却忽略了身边的“宝库”,要让学生真正领略语文的诗意,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教本与读本之间架起桥梁,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第一,是强化服务考试意识。需要才是动力。有目的的需要往往能够收到激励的实效。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中考,除了中考还是中考。因而教师可以从高开出发,不断给学生灌输一个理念,即考试不仅仅是考教本内容,它是根据新课标精神出卷,因而更准确的说,考试是靠教材,这个教材不仅仅是教本,还包括读本,毕竟教材正确定义是国家规定必修的内容,从而最大可能引起学生重视,虽说不能让学生把读本上升到教本的角度,但至少也要上升到辅助教材的地位。这样目标明确,又有了考试这个动力,教师在整合教本与读本自然而然就比较得心应手.当然,空口无凭,最好的办法还是落实,就是在平时检测、期中期末考试中,针对读本内容也相应显示一些,让学生明白,只要用好读本,照样“得分”。

第二,是整合比较人物性格。其实,教本与读本可以整合比较,自然这整合也局限于内容相似部分,对于同样是描写人物来说,只有比较才能更好塑造人物性格,掌握人物特征。所以当教师在讲完教本内容后,也应该及时把对人物性格分析过渡到读本上来。比如在学习《晏子故事两则》这一篇课文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晏子的性格特征,了解到晏子那风趣机智的外交辞令,接着可以让学生认真阅读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从中感知召公的直言上谏的勇气;也可以让学生对《荆轲刺秦王》进行认真阅读,分析晏子与荆轲之间的区别,从而明白他们都是为了国家利益而不顾一切,不过晏子胜在聪明机智,而荆轲却胜在勇敢无畏。这种跨文本分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更容易通过比较让学生明晰人物性格,从而提升学生品味,丰富写作素材。

第三,对比探究人物源头。学习需要兴趣,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教本内容,更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延伸,去探索为什么。比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课后,很多学生虽然对烛之武比较敬佩,但是却认为这在先秦时代属于正常,相反他们反而对晋文公非常赞赏,认为他能隐忍不乱。这是笔者及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接着顺其自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读本《重耳之亡》,让学生感受重耳流浪卫、曹以及郑国所受到侮辱,感受19年流浪之苦,从而让一个无赖贵公子最终磨练成临危不乱的君王。如果没有流浪的晋文公,也就没有烛之武。这样一来,不但拓展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更着重的是提升了学生的世界观。这种在教本中分析人物特征,在读本中训中其源头,让人物变得丰富,变得形象、高大起来,既有利于补充人物,更重要是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第四,多角度感知人性多维。谁都知道,孔子是两千多年的圣人,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儒雅一面,比如在一篇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给学生呈现的是师者形象,是循循善诱。记得笔者也因此让学生开展《我心中的孔子》进行小作文练习,结果学生大多认为孔子是个书生,不喜欢发火,凡是都是循循善诱,尽可能用道理说服学生。甚至还有学生延伸,说作为教师就应该这样,儒雅,从不发火。这时笔者没有说多少,而是推荐学生认真阅读读本中的一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结果学生也认识到了孔子“金刚怒目”一面。这时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孔子也有“发火”的时候,也有“当仁不让”的时候,在原则与信仰面前,孔子无论怎样绝不退缩,决不让步。从教本与读本,学生看到了孔子的两个方面,这对于他们正确认识孔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第五,正确把握倾向基调。概括文章内容是学生语文能力最重要的一个体现,但是有个前提,就是需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一般情况下,教本课文都能在读本中找到几篇相似,而通过教本与读本之间的比较,不仅可以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更有利于正确把握课文感情基调。比如教本中的《胡同文化》,不仅涉及到传统文化的评价,还与都市文明有关。如果单独阅读课文,也许就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误导,只有与读本中《西安这座城》以及《上海的弄堂》这几篇课文一起阅读,就会对都市文化有个全面的认识,而且还能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当然,阅读文本虽然需要“照顾”作者情感,但涉及到文化最好的方式还是比较冷静,比较客观,只有多阅读,比较阅读,教本读本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读出文章的内涵。

第六,拓展延伸文章主旨。一般情况下,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基本精神,即主旨。编者在编辑读本时,如果选择了与教本同一作者的文章,则往往意味着主旨相同或者相似。这就意味着教师需要重视读本,需要尽可能给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充分利用读本来理解教本。通俗地说,也就是立足教本、拓展读本。比如教本选择了《秋水》这一篇庄子的文章,同样在读本中也选择了庄子的另一篇文章,即《庖丁解牛》。《秋水》主要宣传的是事物的相对性,即对任何事物需要看到自己的局限性,需要保持必要的谦虚,这是一种主观立意与客观意义的“分裂”,而这在《庖丁解牛》这一篇文章也表现出来,让学生既看到作者的一方面消极避世,另一方面极力探求规律。因而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教本时,更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读本,让学生在教本中领悟的理念,到读本中去操练,从而真正发挥读本的最大价值。

总而言之,教师在实现教本与读本之间的跨越时,更需要尊重学生,尽可能从学生的“利益”出发,用学生的眼睛来看教本与读本的价值。这虽然有点功利,但更多的是精神方面,而这也符合初中生最大的利益。其实,也只有整合教本与读本资源,才能发挥语文阅读的最大效益。教师需要认识到,毕竟课内有限,课外无限,只有充分调动学生,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学会对比,学会迁移,学会归纳,才能自己去吸取更有意义的东西。

猜你喜欢

晏子读本孔子
雏燕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一套朋友圈生态的诗词趣味读本
晏子的车夫
小燕子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Little Bean
晏子使楚
晏子辞退高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