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量与品牌

2016-03-10沈建芳

上海质量 2016年12期
关键词:压缩机印度质量

◆沈建芳/ 文

质量与品牌

◆沈建芳/ 文

编者按

在日前举行的上海市质量协会六届五次理事会暨会员代表大会上,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建芳作了学术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中国制造享誉全球,但面临着成本上升、质量不高、自主品牌缺乏的发展困境,这与政策导向、外资品牌大量涌入、OEM业务扩张、品牌意识淡薄等有密切关系,将阻碍中国制造与品牌发展的国际化之路。他认为,应该切实贯彻习总书记提出的“推动三个转变”重要指示,实施工信部提出的“三品”战略,发力供给侧改革,以品种丰富、品质满意、品牌认可为长期发展目标,最终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制造大国向品牌强国的转变。

从中央领导到地方各界领导都经常谈论,为什么我们要到日本去买马桶盖和电饭煲?习总书记提出“推动三个转变”,今年国家工信部提出了“三品”战略,也就是品种、品质和品牌。如何来贯彻和落实?在此,与大家分享四个方面的内容。

中国品牌的囧境

中国堪称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强国。2015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0%以上,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199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2.7%,居世界第九;2000年上升到6.0%,居世界第四;2007年达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为19.8%,跃居世界第一。自19世纪中叶迄今,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我国又重新回到了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位置。

从主要产品的产量来看,2015年汽车全球产量为8910万辆,我国产量为2460万辆,中国制造占全球比重28%;2015年空调全球产量为1.25亿台,我国产量为9600万台,占全球比重77%;冰箱和冰柜全球产量为1.6亿台,我国产量为9000万台,占全球比重56%;洗衣机全球产量为8500万台,我国产量为5650万台,占全球比重66%;服装全球产量为800—900亿件,我国产量为300亿件,占全球比重33%;鞋子全球产量为230亿双,我国产量为140亿双,占全球比重61%。中国制造业具有三大优势:一是中国在探索高端市场、开发更高价值之际,仍紧紧抓住低成本制造业;二是中国是“亚洲工厂”的核心供应链地区;三是中国日益成为市场需求的重点区域。

中国家电在世界上规模最大,是制造大国,但并不是品牌大国。2015年全球主要家电企业的营收规模基本为1300—1800亿元,中国几家家电制造商的营收规模分别为海尔1887亿元、美的1383亿元、格力1005亿元,其OEM比例分别为10%、29%、13%。格力、美的自主品牌还未能进入世界领先行列,中国制造享誉全球,但中国品牌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2015年中国汽车品牌销量排行榜前10名分别是,第一名大众266.6万辆(德系)、第二名现代106.3万辆(韩系)、第三名别克103.5万辆(美系)、第四名丰田101万辆(日系)、第五名本田99.3万辆(日系)、第六名长安93.8万辆(自主)、第七名日产89.1万辆(日系)、第八名福特86.6万辆(美系)、第九名五菱67.9万辆(自主)、第十名哈弗66.2万辆(自主)。2015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50.33万辆和2459.76万辆,创历史新高,其中,乘用车销量达2114.63万辆,首次突破2000万辆大关。另外,品牌乘用车共销售873.76万辆,同比增长15.27%,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1.32%。这说明目前我国的汽车品牌仍然不强,没有足够的竞争力。

在服装品牌方面,世界名牌HugoBoss精美衬衣售价120美元,其中60%以上的利润归销售渠道商,30%归品牌商,仅10%归中国制造商。可以说,出口8亿件衬衫才能买一架A380空客飞机。2010年开始,世界上纺织品服装出口中,有超过1/3来自中国,我国稳居世界第一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国位置。但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方式主要以贴牌为主,自主品牌只占10%,出口商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而且中低档产品也仍然以进口为主。当前我国服装业出口面临着成本上升、数量过剩,质量不高、绿色壁垒阻挠,以及缺乏自主品牌等问题。

总体来说,中国品牌面临几大发展囧境:第一,中国制造很壮观,世界家电80%是中国制造,成本很有竞争力;第二,品牌地域化,中国制造不等于中国产品,较高端的消费品无法开拓自主品牌,OEM产品仍是出口主流;第三,中国家电、服装等自主品牌与国外品牌相比,仍不具有优势;第四,中国品牌的崛起,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品牌困境的原因

世界企业家集团旗下的《总裁》杂志在2015年12月期刊上,发布了2015年《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入选国家共计27个。从品牌数量分布看,美国占据500强中的228席,继续保持品牌大国风范;英国以44个品牌入选,超越法国位居第二;法国以42个品牌入选,屈居第三。日本、中国、德国、瑞士和意大利是品牌大国的第二阵营。即使欧洲经济低迷,但欧美国家的超级品牌似乎依然坚挺。中国虽然有31个品牌入选,但相对于13亿人口大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言,中国品牌显然还处于“第三世界”。从品牌的年龄来看,2015年度《世界品牌500强》平均年龄达100.71岁,其中100岁以上的“老字号”达210个。最古老的品牌是英国皇室,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位居第二和第三。中国入选的31个品牌中只有茅台(416岁)、青岛啤酒(112岁)和中国银行(103岁)超越百龄,中国品牌仍然有局限。

从印度市场看中国品牌,印度现在的发展势头很猛,未来市场很大,而且印度也有一些本土品牌,比如茶叶、棉纺品、钢铁等。当前国际市场出现了欧美制造业的回归,国内消费市场面临国内品牌强、国际品牌弱的问题,印度人会到中国买手机、家电等,但中国品牌打不进印度市场。

中国品牌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政府的政策导向,鼓励出口、通货膨胀、消费水平的提升、汇率的波动等;二是大量涌进的外资品牌,品牌质量是供需失衡的根本原因,在我国具体表现为国货品牌的创新能力不足、国货质量水平相对较低、国外品牌附加值高于国内产品;三是我国的OEM业务,扩大销售规模和销售额,OEM业务太强大等于把品牌出路堵死了。四是国人品牌意识很淡薄,对品牌不重视,产品的国际化程度较低,一旦走出国门,可能因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而产生纠纷。

在品牌建设方面,只注重提高产品知名度,忽视质量、技术、服务对品牌的影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不占据全球领导地位,普遍缺乏自主创新意识,过度依赖外来技术,而且不愿在研发方面投入,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偏低,根据2011年中国国际品牌协会调查,这一比重仅为1.0—1.5%,远未达到国家规定的3-5%水平。除此之外,在品牌理解方面,注重短期效益,重视销量,仅仅满足于用外资品牌赚取加工费,且质量差,往往只能在低端市场徘徊。

以上这些将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便宜劳动力、廉价产品、资源能耗以及环境污染等。随着资源的减少、环保成本的上升、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中国品牌将失去走向世界的最好时机。中国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品牌强国,中国品牌将很难在全球站稳脚跟。

海立的品牌之路

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1992年末整体上市,主营业务为空调压缩机和制冷电机,是集研发、采购、制造、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化生产制造企业,产品销往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正实施国际化产业布局及向中西部转移战略。

海立品牌的核心是技术发展。海立品牌经过五个阶段逐步建立起来,分别为1993—1996年引进技术、1997—1999年消化吸收、2000—2003年联合开发、2004—2008年自主开发、2008年至今自主创新。

海立品牌的基础是质量管理。在创业阶段采用的是5S、3N4M5S的质量控制方法,质量水平为200PPM;成长阶段采用ISO9000质量管理金字塔的质量保证模式,质量水平为100PPM;发展阶段通过ISO14000、全国质量奖、GB/ T28000、诚信活动等进行客户导向,质量水平为50PPM;创新阶段采用流程再造/6σ、精益七个零、双创、ISO5001等先进质量技术,质量水平为40PPM;全球化阶段则采用质量卓越工程,追求卓越,质量水平达20PPM。海立通过合资引进5S管理方法,创立独具特色的“3N4M5S”、“质量金字塔”、“3Q活动”等系列管理方法,导入卓越绩效模式,获得全国质量奖。

除了装备、手段、方法等方面,还涉及质量文化的贯彻与宣传。海立品牌建设,商标1997年注册成功,历经近20年,现已成为空调压缩机行业销量最大的中国品牌,目前海立品牌压缩机已占公司总销量的90%以上。从注册商标、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开发,到培育品牌、中间产品面向消费者宣传,再到树立品牌、扩大品牌市场占有率,海立品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支撑海立集团持续进行品牌建设的动力和关键在于:一是坚持打造自主品牌的信念和追求;二是通过技术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三是依靠管理创新,提升质量水平;四是加强品牌推广,开展同质同价产品营销等。

海立品牌的发展得到了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曾获得上海市名牌产品100强、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十大品牌、中国最有价值商标500强、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100强、世界市场中国(家电)十大年度品牌等荣誉。

海立集团在中国、印度、欧洲、日本、美国均有产业布局,包括5家压缩机工厂(上海东、上海西、南昌、绵阳、印度古吉拉特)、2家电机工厂(杭州、眉山)、4家关联制冷和配套工厂(特种制冷、冷柜、铸造、铸造),以及7个技术服务中心(上海、南昌、广东、米兰、德里、东京、芝加哥)。全球已有近165个厂家使用有“HIGHLY”商标的压缩机,2015年海立牌压缩机销量近1500万台,自主品牌使用达95%,海立品牌已累计出口总额近20亿美元,成功实现了品牌的国际化。

海立集团在印度投资了一家公司,即海立电器(印度)有限公司,投资总额7180万美元,每年生产200万台压缩机。2003年开始召开产品推介会,2008年成立印度技术中心,2013年投资设立印度工厂,目前是印度唯一一家压缩机工厂。目前,海立占据印度空调压缩机35%的市场份额,印度已成为海立空调压缩机最重要的海外市场。

海立集团在印度建厂的战略意义在于:一是印度经济快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瞩目的“金砖五国”之一;二是印度中产阶级、年轻人消费群体兴起,国民消费开始升级,消费结构逐步转向发展型、享受型,印度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三是印度的劳动力成本远低于中国,如古吉拉特的劳动力成本低于中国各省以及大部分的东盟国家;四是海立在印度设立生产基地,是实施国际化战略,实现“成为全球第一的空调压缩机供应商” 战略目标的重要一步。

海立品牌在印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海立2003年进入印度市场,2013年建立海外工厂,最终形成200万台压缩机产能,成为当地最大的空调压缩机供应商;第二,确定“延伸管理”的管理模式,基于网络平台的一体化异地管理模式,确保产品质量;第三,品牌的延伸使用,目前海立印度销量中,海立商标占比70%左右;第四,GST法案通过,简化税务处理,提高物流速度,有利于推动“印度制造”,也有利于海立在海外投资企业。

中国制造与品牌发展的建议

依托政策支持,实施“三品”战略,发力供给侧改革。所谓“三品”战略即“品种、品质、品牌”,是从“经济结构、经济发展质量、价值体现”三个方面来提供有效供给。其中,品种是供给侧改革的基石、品质是供给侧改革的支柱、品牌是供给侧改革的利刃。

一是品种丰富。品种多不多关键在于创新能力强不强。企业必须以创新驱动战略为支点,进一步健全技术创新体系,以及制造模式、管理模式、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将创新基因融入品牌建设,坚持研发攻克新技术,打造开发新产品,积极培育新业态,探索开拓新模式,加速转化新成果。

二是品质满意。求品质,必须精益求精。要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产品的研发水平;加强企业制造流程管理,提升制造质量;加强售后服务质量,提升客户的品牌满意度与忠诚度;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领导产品,建立畅通的国际销售渠道。具体来说,要在提升技术水平、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弘扬工匠精神等方面发力。

三是品牌认可。应该对互联网有充分的认识,致力于制造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这对于产品技术开发、品牌宣传、质量管理数据统计分析等方面都有借鉴意义。利用互联网,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向全国乃至世界宣传,提升品牌意识,准确定位产品;树立企业全球品牌意识,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总的来说,中国品牌要迈向中高端,必须要培育企业品牌、打造区域品牌、铸造国家品牌,提高中国品牌的含金量。

中国制造要实现2025年制造计划,一是技术水平与能力要和发达国家相比,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二是要提高自动化程度,降低人工成本,打造智能制造;三是要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坚持中国自主品牌走向世界。我们要一起努力,让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制造大国变成品牌强国。

(本文根据演讲速记整理)

猜你喜欢

压缩机印度质量
“质量”知识巩固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BOG压缩机在小型LNG船舶上的应用
浅析特大型往复压缩机组的安装
压缩机组智能控制与节能增效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质量投诉超六成
印度式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