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病热证的辨治思维
2016-03-10杨运明刘迎迎
杨运明 刘迎迎
内伤病热证的辨治思维
杨运明 刘迎迎
辨治内伤病热证,首先要分清虚实。其次,实热证还要区分是有形之热还是无形之热。再次,无形之热要区分是郁热还是蒸热;有形之热要区分热邪和哪种有形之邪(食积、水湿、痰饮、瘀血)相合。虚热证要区分是阴虚还是阳虚。然后,阴虚又要区分津液亏虚、血虚、精虚;阳气虚要区分热症是气虚引起的还是阳虚所引起的。
内伤病;热证;辨证论治;思维
热证指的是具有心烦急躁、口渴欲饮、面红目赤、鼻干咽痛、心悸失眠、小便黄、大便干等症状的阳性证候,与寒证相对。可以伴有发热,也可以没有。
中医把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外感病中热证的辨治方法有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已很完备。内伤病中热证的辨治方法散见于各种辨证方法之中。笔者在临床中总结出一套简便可行的辨治方法,简述于下。
辨治内伤病中的热证,首先要分清虚实。其次,实热证还要区分是有形之热还是无形之热。再次,无形之热要区分是郁热还是蒸热;有形之热要区分热邪与哪种有形之邪(食积、水湿、痰饮、瘀血)相合。虚热证要区分是阴虚还是阳虚。然后,阴虚又要区分津液亏虚、血虚、精虚;阳气虚要区分热症是气虚引起的还是阳虚所引起的。下面分别论述。
1 实热证
实热证要区分有形之热和无形之热。有形之热是指热邪与食积、水湿、痰饮、瘀血等有形之邪相结合,或者有形之邪郁而化热。无形之热指的是单纯的火热之邪,而体内没有有形邪气。
1.1 无形之热 无形之热要区分是否为郁热。
1.1.1 郁热 郁热指的是郁结之热,常伴有气机郁滞的情况,一般与肝脏和肺脏有关。郁热攻冲上下内外,可表现为痉厥狂躁、淋秘疮疡、吐血便血等。治疗郁热,关键是疏调气机,使热邪透发出去,这就需要应用疏肝、宣肺之药,以畅达气机。同时,应用有针对性的清热药物。例如:治疗肝脏郁热的泻青丸,用防风、羌活调畅肝气,龙胆草、栀子清泄肝热。治疗肝胆郁热、脾胃不和的小柴胡汤,用柴胡疏肝气,黄芩清胆热。治疗胸膈郁热的栀子豉汤,用豆豉宣透,栀子清热。治疗肺热的麻杏甘石汤,用麻黄、杏仁宣肺气,生石膏清肺热。
1.1.2 蒸热 非郁结之热可以称之为蒸热。火热内蒸,可以外发,亦可上扰。热邪蒸腾,迫津外泄,可表现为蒸蒸发热、汗出不断、口渴引饮等症,应用白虎汤以清热止渴。若火邪上扰,心神不安,可表现为心烦、失眠、吐血等症,应用泻心汤以清泻心火。
1.2 有形之热 无论是食积,还是水湿、痰饮、瘀血,都可影响到气机的运行,导致气机不畅。故有形之热皆为郁热。热邪既与有形之邪相合,则互相胶结,治疗如果不祛除有形之邪,则热邪不易清除。所以,治疗有形之热,首先要祛除有形之邪,同时清热,另外还要调畅气机。
1.2.1 热邪与食积相合 热邪与食积相合,轻者可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治疗,重者则用小、大承气汤治疗。大承气汤中大黄、芒硝既能通便,又能泄热,枳实、厚朴行气通腑。
1.2.2 热邪与水湿相合 热邪与水湿相合,形成湿热证。治疗湿热之邪,因病位不同而治法有异。但有其共同点:首先要祛湿,采取燥湿、渗湿、化湿、散湿等方法,同时清热。而且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调畅气机,主要是肺气和肝气,还有脾胃之气。例如:三仁汤用杏仁宣肺气,因为肺主气,肺气畅则一身之气皆顺畅;豆蔻仁、厚朴、半夏燥湿,并理脾胃之气;薏苡仁、滑石、竹叶、通草利湿清热。龙胆泻肝汤用柴胡疏肝气,车前子、泽泻、木通清热利湿,龙胆草、栀子、黄芩清热燥湿。湿热轻证,只用祛湿和清热即可,例如:二妙丸用苍术燥湿、黄柏清热,八正散之清热利湿等等。
1.2.3 热邪与痰饮相合 热邪与痰饮相合,形成痰热证。治疗痰热证,首先要宣畅肺气,然后是化痰和清热。例如:清气化痰丸用杏仁、瓜蒌仁宣降肺气,并清热化痰,半夏、陈皮、枳实、胆南星、茯苓化痰,黄芩清热。定喘汤用麻黄、杏仁、紫苏子宣降肺气,白果敛肺,款冬花润肺,桑白皮、黄芩清肺,半夏降逆化痰。
1.2.4 热邪与瘀血相合 热邪与瘀血相合,形成瘀热证。治疗瘀热证,可以应用桃核承气汤、犀角地黄汤。桃核承气汤用桃仁、大黄活血化瘀,大黄、芒硝清热泻下。犀角地黄汤用牡丹皮、赤芍凉血散血,生地黄、犀角滋阴清热。瘀热证热邪已深入血分,一般不需要理气药,以免“耗血动血”,而“直须凉血散血”[1]。血活则热邪易清。
从以上四种情况可以看出,治疗有形之热,首先要祛除有形之邪。实邪不去,热邪难清。大多数情况下,还要调畅气机。因为气机调畅,实邪易祛。
2 虚热证
虚热要分阴、阳,要分清是阴虚还是阳气虚所引起的。
2.1 阴虚 津液、血液、精髓,刘渡舟先生称之为“津液链”[2]。阴虚要区分津液亏虚、血虚、精虚。
2.1.1 津液亏虚 津液不足,机体失于濡润,则表现为燥证(温燥)。多与肺胃有关,热症并不明显。治疗肺津不足,可用沙参麦冬汤、清燥救肺汤;治疗胃液不足,可用益胃汤、麦门冬汤,以滋阴润燥。
2.1.2 血虚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血冲和,万病不生”[3]。血虚而气失所恋,气浮于外可以表现为热证。应用四物汤治疗,熟地黄易为生地黄,去川芎加阿胶,血足则气敛。还有一种情况,阴血不足,肝失濡养而失疏泄之职,导致气机郁结,郁久化热;木不疏土,出现脾失运化。可以应用逍遥散、丹栀逍遥散治疗,以养血疏肝散热,并健脾和中。
2.1.3 精虚 肾为水火之脏,内涵真阴真阳。肾阴虚,阴不涵阳,导致阴虚火旺,应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煎治疗,以滋阴降火。若心肾不交,水火失济,肾水不足,心火失潜所产生的热证,可用黄连阿胶汤治疗。一方面滋精血,一方面降心火。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乃为健康状态。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4]。
2.2 阳气虚 阳气虚也可以出现一些“热”的症状,如口干咽痛,颧红目赤,头热身热等等。其实质乃本虚标实,本寒标热。列于此以备鉴别。
2.2.1 气虚 气虚不敛,气浮于外可以表现出一些热症,李东垣称之为“阴火”。他认为:“脾胃亏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5]。治疗应用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以“甘温除大热”。
2.2.2 阳虚 一般情况下,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但是,如果阴寒太盛,格阳于外或于上,则产生格阳证或戴阳证。应用白通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封髓丹、潜阳丹等治疗。白通汤用附子、干姜温阳散寒,葱白通阳以交通阴阳。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用通脉四逆汤回阳救逆,加猪胆汁滋阴清热。如此,则阴寒去、阳气回,疾病得愈。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4]。无不及,无太过,谓之“平”。阴不及则为阴虚,阴虚则阳亢;阴太过则为阴盛,阴盛则阳虚。故阴要平衡,阳要秘藏。阳秘则为生命之根,生生之机不息。
阳气虚所表现出的一些“热症”,要仔细辨别,勿犯“虚虚实实”之戒。否则,贻害匪浅。
治疗内伤病的热证,在分清以上三个层次的同时,再辨明热邪与何脏腑相关,然后采用有针对性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此,则热去病愈,机体恢复健康。
[1] 清·叶桂.温热论[M].张志斌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7.
[2] 陈明.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46.
[3]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M].王英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82.
[4] 黄帝内经素问[M].田代华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
[5] 金·李东垣.脾胃论[M].文魁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2.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济南 250011)
10.3969/j.issn.1003-8914.2016.06.056
1003-8914(2016)-06-0863-02
�安钦
2015-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