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少火”理论浅析
2016-03-10姚庆涛卿春陈秋
姚庆涛 卿春 陈秋
散“少火”理论浅析
姚庆涛1卿春2陈秋3△
目的 受东垣老人“散火”理论启发,结合临床实践体会,试浅析散“少火”理论。方法 参阅相关文献结合自身临床体会,较系统的论述“少火”的含义、“散”的含义、为何要散、如何去散以及注意事项。结果 少火重在“扬”而不可“遏”,临床用药当循“少火”之性而行,即散少火。结论 临床治疗阳虚或者阳气布散失常时,除注重阳气本身充盛之外,还需注重阳气的运行敷布。补阳既要充其体,又要助其用。
散;少火;阳虚
李东垣于《脾胃论》[1]中,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发之[2]”创升阳散火汤以散郁于脾土之阳气,今受东垣启发,大胆提出散“少火”理论。才疏学浅,仅作浅析。
1 何为“少火”?
1.1 少火之本意 “少火”一词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本意指气味平和,性能和缓的药食。与壮火(气味浓烈,性能峻猛的药食)之意相对[2]。
1.2 少火之引申义 “少火”引申为生理之火,即平和的阳气,具有温养机体,产生气化功能,化生真气的功能。张景岳曾说:“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3]。少火既是人体平和之阳气,其重要性自不必多言。
1.3 少火之我见 对“少火”之引申义笔者表示赞同。就其本意中的药食平和与峻猛,个人觉得其解释未免狭隘。药食之性的峻与平,其一在于使用它的医者。峻猛之药食,使用恰当可以温和养人,平和之剂使用不当亦可误治害人。其二在于所医之人的病情。以四逆汤治阳气虚衰,阴寒极盛之人,生用之附子,仍可为温助阳气之“少火”。“火”之“少”与“壮”不在药食本性,重在如何使用。故个人认为,恰当使用以温和养人的药食均可称为“少火”,本文所论“少火”既有温和养人的药食之力,又有人体自身生理之火的含义。散“少火”除了助阳气运行,也是将药食之力布散于周身所需之处。
2 何为“散”?
“升阳散火汤”[1]之“散”重在发散。此方以柴胡发少阳之火,升葛发阳明之火,羌防发太阳之火,独活发少阴之火。故其“散”之意在发散诸经之郁火。本文所言之“散”不拘于发散郁火之意。《医方集解》 :“吴鹤皋曰:经曰:少火生气,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扬之则光,遏之则灭。[4]”可见少火重在“扬”而不可“遏”。因此以麻黄汤发汗解表治卫阳郁遏,助卫阳宣散是散;以炙甘草汤通阳复脉治心动悸,脉结代也是散。用四逆散、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治阳虚阳郁的四肢不温亦是散。故于本文中,循“少火”之性而行即为散。这是与“升阳散火”之“散”所不同的地方。
3 为何要散?
3.1 阳气的自然特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阳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清阳实四肢”,又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3]。故阳气主升主动主温煦卫外。其性为散而不聚积,阳气生于内而发于外乃其常势。
3.2 病理状态下,阳气通达布散易受阻碍3.2.1 病邪本身易致阳气运行受阻 以寒邪致病为例。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寒邪直中脏腑耗伤阳气影响气机则出现畏寒肢冷,腹痛,泄泻等。《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5],寒邪客于关节肌肉则出现关节疼痛活动不利,肌肉僵直疼痛等症。经云“寒则气收”[5]“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5],寒邪束表则卫阳被郁,肺气失宣;寒邪的三个特点决定了寒邪为病将导致阳气的正常生理状态、功能和运行受损。
寒邪伤阳最为典型,以此为例是想说明,致病因素在损伤人体阳气时,很多时候都会不同程度的导致气机阻滞,阳气运行不畅。这时,我们除了补足阳气的亏损,还要保证阳气运行的通利,也就是散。
3.2.2 阳气本虚,布散之力不足 以脾阳虚为例。脾阳虚的病人可见畏寒肢冷疲乏无力。除阳气不足温煦不够之外,还因阳虚无以布散。机体失于温煦则畏寒,失于充养则无力。此时除补足阳气之外,还要助其布散,使肢体尽快得到其温养。补足阳气虽是治本之法,然不可不助其布散,散“少火”除可兼治其标,尚可防火之郁结,后面将论述。
3.2.3 阳虚生寒生痰生湿生瘀,病理产物阻其运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阳化气,阴成形”[3],阳虚无以化生气血亦不能助气血之运行,则水液积聚为湿为痰,脉流不畅则致瘀,而这些病理产物又反过头阻碍阳气的运行,形成恶性循环。治疗上,补阳以助气化,散“少火”以助运行。散少火的同时实际也是一个借阳气之力驱邪的过程,阳气步达周身以散因阻滞不能通达之处的病邪。
3.3 火未郁而发之 东垣老人循“火郁发之”创散郁火理论,而笔者认为,散火不单单局限于郁火。临床以温药治阳虚自是常理。然阳既已虚,其行散之力自然不足,甚则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3]若单纯补阳而不畅其通道,则阳郁于里而不能外达,反生郁火,旧病未去,新病又生。故笔者认为补阳重要,散火亦重要。阳不足则无火以散,火不散则郁而为患。
4 如何散?
如前所述,阳虚则其行散之力亦受限,若单投以大温大补之药,则阳或可得温,然则易生他病。故除投以温补之药以充阳,尚需佐以“散火”之药以行之,此即充其体而助其用。阳虚多责之脾肾,温阳多以附子、干姜、肉桂等,益气则以参、术、黄芪为主,甚则恐药力不足加鹿茸、紫河车等血肉有情之品,以此法治之,温阳之力有余,行散之力不足。笔者跟师临床,温补之药多配桂枝汤之药味,以其调和营卫,沟通表里,可助阳气行散。阳虚升举无力之头晕、泄泻诸症酌加葛根、升麻;瘀血阻滞则佐桃仁、川芎之属;痰浊为患,气机不畅更加半夏、瓜蒌之味;肝郁气滞还添柴胡、香附之流。上述加减以温阳为主,助其行散为辅,既补其体,又助其用。温阳散火相得益彰,补而不滞,温而不烈。
此外,《医方集解》云:“古人用辛散者必用酸收,故桂枝汤中亦用芍药,犹兵家之节制也。[4]”因此在温阳散火的同时,还要注意佐以收敛固摄之药,如白芍、五味子等,一则防止行散之力太过,二则防辛散之药伤及阴液。
上述用药为笔者临床总结之言,不免片面。散火乃一指导思想,此处难以言尽,医不执方,医必有方。临床灵活运用,何须执着一方一药?
5 少火并非全都要散
散“少火”是循“少火”之性而行之。在阳气不能正常布达的情况下,通过药物,使药食之力与自身阳气布散于周身,行使阳气之功能。若阳气已衰微至生命难以维系,则切不可散。此当急救回阳。若妄行发散,则反致病情加重。临床还需注意。
6 结语
本文通过论述“少火”含义,“散”的含义,为何要散,如何去散以及注意事项,系统阐明了散“少火”理论。顺“少火”之性而行之,在使阳气充盛同时,重阳气的散布,助阳气发挥其功能,即既要充其体,又要助其用。笔者少识而愚钝,仰岐黄之高妙,叹仲景之精深,做此文仅为浅析,说理恐未详明,思考恐未周密,恳请读者斧正。
[1] 李东垣.脾胃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4.
[2] 王洪图.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61.
[3] 迟华基. 内经选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4-56.
[4] 汪昂.医方集解[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171-172.
[5] 郭霞珍.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39.
1.成都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中西医结合研究生2010级(成都 610000);2.成都中医药大学李斯炽班2011级(成都 610000);3.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成都 610000)
△通讯作者
10.3969/j.issn.1003-8914.2016.06.009
1003-8914(2016)-06-0770-03
�言言
201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