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异病同治临床应用举隅
2016-03-10王玲秀欧阳波梁建勋
王玲秀 欧阳波 梁建勋
补中益气汤异病同治临床应用举隅
王玲秀1欧阳波2梁建勋3△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创制的中医经典方剂。作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始终坚持以“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应用异病同治的方法,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咳嗽、月经不调、疝气、遗尿等多种病症,屡获良效。临床不论何种病症只要符合中医脾胃气虚、清阳下陷以及气虚摄纳无力的病机和病症,均可使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体现异病同治、治病求本的精神。
补中益气汤;异病同治;中医药疗法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根据《黄帝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1]的原则创制的,为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原方载于《脾胃论》,其功用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临床以脾胃气虚、清阳下陷以及气虚摄纳无力为辨证要点。我们根椐异病同治的原则,应用此方随证加减,治疗咳嗽、月经不调、疝气、遗尿等多种病症,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举典型病例4则报道如下。
1 咳嗽
李某,女,56岁,农民,患者因“咳嗽、咯痰2月余”就诊,咯白色清稀黏痰,量少,易咯吐,咽痒,饥饿时咳,进餐后可缓解,时感头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滑。辨证为肺脾气虚,治以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黄芪30 g,党参20 g,白术15 g,当归15 g,升麻10 g,柴胡10 g,陈皮6 g,炙甘草6 g,炙款冬花15 g,炙紫菀12 g,百部12 g。服4剂后咳嗽明显缓解,上方继服6剂后随访3月未再复发。
按: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咳嗽虽为肺之本病,但因肺为脏之长,为心之华盖,受百脉之朝会,因而其他脏腑功能失调病情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即可影响到肺气的宣降作用,导致肺气上逆而发生咳嗽。故《黄帝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2]脾为肺之母,柯琴《名医方论》曰:“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最易导致肺气升降出入失常,发为咳嗽。“损其肺者益其气”,治疗以补益脾胃元气为法,培土以生金,即中医五行学说中的“虚则补其母”。该患者咳嗽时间长达2月余,结合伴见症状:饥饿时咳,进餐后可缓解,时感头昏,临床辨证属中阳不足,肺卫虚弱,外感风寒。正气已虚,若单纯用祛邪法则有加重损伤正气之弊。《黄帝内经》云“正足邪自去”“邪去正自安”,故治疗宜扶正祛邪两顾,且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治疗常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方以培土生金,根据病情变化随证加减,收效甚著。
2 月经过少
梁某某,女,30岁,经商,患者因“月经先期而至,经行量少4年”于2012年10月26日就诊。主要症见:近4年来月经先期7~10天至,经行量少,色淡,经行不畅,3~4日净,经行前一周头昏、头晕,少腹坠胀痛,腰痛,喜温喜按,倦怠乏力,纳呆食少,眠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在外院经B超诊断为“卵巢多囊样改变”。辨证为脾肾虚弱、气血亏虚,治以益气补脾,养血调经,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炙黄芪30 g,党参20 g,白术15 g,当归15 g,升麻10 g,柴胡10 g,陈皮6 g,炙甘草6 g,鸡血藤20 g,丹参20 g,续断15 g,菟丝子15 g。每2日一剂,水煎服。二诊:服药6剂后纳眠增,倦怠乏力减。三诊:服药后月经先期5天至,经行前一周头昏、头晕,少腹坠胀痛,腰痛明显缓减,倦怠乏力减,舌质转润。守方继续服3月余,随访半年后患者已受孕。
按:该患者月经过少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先天肾气不足,或劳倦过度,使脏气受损,脾胃肾功能失常,气血失调,致冲任二脉损伤,发为本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补脾胃在于益气血之源,以健脾升阳为主。而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脾之健运,化生气血精微,需借助肾阳的温煦,故有“脾阳跟于肾阳”之说。而肾中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因此,若脾气亏虚日久,可损及肾阳,而出现脾胃肾功能失常,气血失调,致冲任二脉损伤,故月经量过少。如《景岳全书·妇人规》说:“故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故临床宗此法施治,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补肾健脾,养血调经,疗效明显。
3 疝气
张某某,男,68岁,退休教师,患者因“反复在右下腹壁发现包块突出2年余,再发10+天”于2014年9月17日就诊。主要症见:近2年余来反复在右下腹股沟区发现包块,坠胀痛,突出,站立、用力、咳嗽时出现,平卧时可消失,包块突出时用力向上轻轻推挤随即可消失。在外院经B超诊断为“腹股沟斜疝”,外科医师建议手术治疗,但患者考虑年龄较大,加之有糖尿病史,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但近10+天因咳嗽致再次于右下腹股沟区发现包块,坠胀痛,用力向上推挤不能回复,伴倦怠乏力,纳呆食少,眠差,大便秘结,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辨证为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治以补气健脾,升清举陷,行散止痛,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 炙黄芪40 g,党参20 g,白术15 g,当归15 g,升麻10 g,柴胡10 g,陈皮6 g,炙甘草6 g,枳壳15 g,橘核20 g,小茴香10 g。每2日一剂,水煎服。二诊:服药4剂后右下腹股沟区包块坠胀痛减轻,用力向上推挤已能回复,倦怠乏力减,纳眠增,大便干结,日一行,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检查发现:右下腹股沟区可摸到似拇指大小、质柔软,局部压痛的包块,用力向上推挤不能回复。三诊:继服药6剂后右下腹股沟区包块坠胀痛愈,肿块已能自行回复,仅于用力咳嗽时出现,倦怠乏力好转,纳眠增,舌质转润。四诊:继服药6剂后右下腹股沟区包块未再出现,倦怠乏力愈,纳眠可,舌质红,苔薄白,脉细。随访半年后患者未见复发。
按:疝气是指腹内脏器从腹壁肌肉组织薄弱处突出的疾病,男女共患,多发生于中老年、婴幼儿。本病是一种多发病,常见病,随着人均寿命不断增长,老年人群体不断扩大,所以疝气患者逐渐增多。疝气的形成和患者的体质有着很大的关系,多是由于咳嗽、喷嚏、用力过度、用力排便、小儿过度啼哭、老年腹壁强度退行性变等原因,腹内压力增加,腹壁组织薄弱等发生,多采用手术治疗。中医认为疝气是由小儿先天禀赋不足,伤于正气;或年老体弱,筋脉松弛、脾胃虚弱,脾胃虚则中气亦虚,摄纳不力、升举无能而发为本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下陷者举之”,治当取“虚者补之”的原则,故选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固摄。中气不虚,升举有力,则下脱诸证可以自复其位。临床我们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疝气效果甚佳。手术治疗疝气病只是其中一部分嵌顿疝,而手术后,复发率相当高。故中医治疗是非手术治疗疝气的一种方法,是不能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的最佳选择。
4 尿频遗尿
周某某,女,58岁,农民,患者于2012年3月8日就诊,症见尿频,夜尿5~6次,量多,腰酸,肢软乏力,无尿道灼热,无尿痛,咳嗽或用力抬、背重物时有遗尿,纳呆,眠差,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腻,脉沉细。发病1年余,辗转多家医院诊治,经中医、西医多方医治无效,患者苦不堪言。多次化验尿常规均正常。中段尿培养:无细菌生长。泌尿系B超示:双肾、膀胱未见异常。予补中益气汤加补肾固摄之品,处方:黄芪40 g,党参20 g,白术15 g,当归15 g,升麻10 g,柴胡10 g,陈皮6 g,炙甘草6 g,桑螵蛸15 g,益智仁18 g,菟丝子15 g。服上方8剂后,尿频、遗尿症日间明显减少,夜尿仍有3~4次,腰酸,肢软乏力较前好转,咳嗽或弯腰时遗尿亦有所缓解,纳眠增,大便溏,舌质转红润,守上方加淫羊藿15 g,继服1月,尿频、遗尿愈,诸证消失。
按:张介宾《景岳全书》云:“凡治小便不禁者,故方多用固涩,此固宜然。然固涩之剂,不过固其门户,此亦治标之意,而作塞源之道也……故治水者必须治气……宜以参、芪、归、术之属为之主,然后相机加以固涩之剂为之佐,庶得治本之道,而源流如度。”[3]故小便虽为肾与膀胱所主,但若劳倦伤脾,饮食不节或久病体弱,致脾虚而清气不能上升,则浊阴难以下降,小便因而不利,故《灵枢·口问》篇指出:“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今中气得补,源流得塞,肾气得固,故源流如度也。
5 讨论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气则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可以促进、激发、推动人体脏腑等的生理功能。但在病理情况下,气虚中气不足时,导致气的功能活动失常,则脏腑等正常生理功能就会障碍,因而发生诸多病症。即《黄帝内经》所谓“百病生于气”。《黄帝内经》曰:“脾胃者,土也。土为万物之母,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补中益气汤为益气升阳,调补脾胃的代表方,主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引起的一切病证。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升阳益气为君;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为臣,共收补中益气之功;佐当归补血,陈皮理气;更加升麻、柴胡升提下陷阳气为补气方中的使药。综合全方,一是补气健脾以治气虚之本;一是升提下陷阳气,以求浊降清升,于是脾胃和调,水谷精气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可以自愈。现代研究证明,补中益气汤有增强机体抵抗力、扩血管、降血压、提高人体应激能力、抗疲劳、降血糖、抗凝血等多重作用[4,5]。
上述案例虽临床症状各有不同,病位病势亦有差别,但究其病因病机均为脾胃气虚,中气不足,或气虚下陷,故临证应用时要牢牢抓住脾胃气虚、清阳不升这个病机特点,遵“谨守病机,异病同治”的古训,灵活辨证,将补中益气汤加减运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方药对证,每获良效, 充分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治病求本的辨证论治思想。
[1] 李东垣.李东垣医学全书[M].太源: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72.
[2] 程士德. 内经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12.
[3] 刘爱华,白清,杨玉莲.补中益气汤异病同治的运用经验[J].中国医药学报,2002,17(8):485-486.
[4] 方药中.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322
[5] 陆立世.方剂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56
1.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人民医院中内科(昆明 650200);2.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六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昆明 650200);3.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卫生局(昆明 650200)
△指导老师
10.3969/j.issn.1003-8914.2016.06.055
1003-8914(2016)-06-0861-03
�洪艳
2015-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