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并绞窄性肠梗阻治疗体会
2016-03-10权广前陈魏威顾玛丽
权广前 陈魏威 顾玛丽
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并绞窄性肠梗阻治疗体会
权广前 陈魏威 顾玛丽
目的 探讨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4例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资料,总结对该病的诊疗体会。结果 4例患儿均为急性肠梗阻就诊,急诊手术证实为肠系膜裂孔疝,均伴发肠坏死,术中行坏死性肠切除、肠吻合术加肠系膜缺损修补术,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术前诊断困难,无特异性相关临床表现,通过对其临床表现及资料回顾性分析,加强对其认识,提高诊疗水平。其中无明确病因的急性呕吐、伴面色苍白的患者应警惕肠系膜裂孔疝的可能,另外耐心细致的体检及腹部观察是降低误诊关键,腹部超声、CT等有助于提高术前诊疗,手术治疗是治疗本病的唯一方法。
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手术
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由肠袢穿过肠系膜裂孔而发病,为罕见疾病之一,临床多见儿童,通常首发症状为呕吐、就诊儿内科,因极易误诊,因其发病率低,临床症状不典型,术前诊断困难,若不能早期诊断,极易引起肠缺血、肠绞窄、肠坏死,严重可引起中毒性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因此,外科医师必须提高其认识,因术前诊断较困难,本文为探讨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的早期诊断及诊疗方法,回顾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市第一医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经手术确诊的4例患儿资料予以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4例,男3例,女1例,年龄2~8岁,患儿就诊时1例饱餐后起病,3例运动时起病。
1.2 治疗方法 4例患儿入院后经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等治疗,均经手术确诊为肠系膜裂孔疝合并肠坏死4例,其中1例伴有肠扭转。术中行肠切除、肠吻合加肠系膜缺修补术。其中1例裂孔直径约2.5 cm合并肠坏死50 cm切除坏死肠管后行I期端端吻合。1例肠套叠复位后发现裂孔,直径约4.0 cm,其中见40 cm肠管疝入,肠坏死约10 cm,行肠管复位、端端吻合及裂孔修补术。另外1例术中探查见肠裂孔位于小肠系膜,裂孔直径约2.0 cm,小肠坏死约20 cm且发现小肠扭转,复位后观察见部分小肠恢复血供。第4例为收住小儿科患儿,经外科会诊转科急性行手术诊疗,术中探查见距回盲部约25 cm处小肠系膜缺损,约20 cm疝入小肠肠管已坏死,予以部分小肠切除肠吻合术。术后均抗感染、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等处理。术后病理均证实为出血性梗死,患儿术后随访生长发育良好。
2 结果
4例患者发病前均有突发腹痛伴恶心、呕吐。所有患者腹部均有压痛、反跳痛。发病的患儿,其中腹部可触及肿物2例,听诊肠鸣音消失1例,腹腔穿刺:呈暗红色血性液体2例。辅助检查:腹部X立位片提示肠梗阻4例。腹部CT提示:肠扭转1例,所有患者无腹部外伤史及腹部手术史。
3 讨论
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于1778年Henerman[1]首先在尸检中发现,为先天发育畸形,其形成一般胚胎期肠完成正常旋转后,脏层腹膜与后腹膜的壁层腹膜若融合不完全则造成系膜缺损,多数在回肠末端。一般为单个缺损。Louw[2]认为是其形成一般与胚胎期肠系膜发生意外缺血性病变有关。当腹内压增高时(呕吐、小儿过度活动、重体力劳动等),一旦疝环和疝环后间隙有存在空间,即可形成腹内疝。因此,肠系膜裂孔缺损的存在是腹内疝发生的解剖学基础[3]。其中肠系膜裂孔疝是小儿腹内疝做常见的类型。
由于肠系膜裂孔疝的临床表现症状早期不典型、无特异性,以腹痛表现最为常见,且缺乏相应的检查手段,诊断较困难[4]。本收治4例患儿,均起病急聚,以腹痛为主,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均有脱水表现,且腹腔穿刺发现2例是血性液体,最终经过急诊手术才得以确诊明确。也有学者认为饱食后剧烈运动等为本病发病的最常见诱因。4例患儿疾病中,1例为饱餐后发病,3例剧烈活动后起病。饱餐、运动使腹内压增加,一旦疝入的肠管不能自行环纳,通过气体的套圈机制,短时间内可疝入大量肠管,嵌顿、扭转、绞窄,很快即可出现休克,甚至危及生命[5]。患儿表达能力差、不能准确描述发病前情况,腹部体检在早期无明显阳性体征,最终难以明确诊断,引起误诊。本文中4例患儿术前检查X片提示肠梗阻表现,腹部有腹膜炎体征,此外1例行腹部CT考虑肠扭转,入院后均经对症治疗无缓解,最终经手术确诊明确。因此,结合病史及辅助检查特点,患儿均有急性肠梗阻征象,均应考虑该病可能性,但最终仍需急诊手术确诊。
治疗体会及分析原因考虑:(1)若发病急聚,且在饱餐、剧烈运动后引起的腹痛,恶心、呕吐可以考虑该病可能性。(2)并发症或合并症干扰原发病的诊断,早期出现休克征象,而腹部体征较轻,且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由于全身微循环障碍,患儿者可出现“面色苍白”低容量体征,如果此时想到此病,其他疾病诊断不能予以解释,该病可能性极大。(3)本病缺乏相关辅助检查手段,腹部立位片仅能提供肠梗阻征象,绞窄性肠梗阻早期仅能见孤立的肠袢影,随着疾病进展,腹水穿刺可抽出血性腹水,对诊断有较大价值。(4)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若接诊医师诊断思路狭窄,一旦出现绞窄性肠梗阻,尤其触及肿物时,多数考虑肿瘤性肠梗阻,而未进一步拓宽诊断思路与本病鉴别。(5)对急性肠梗阻患者如腹腔可触及肿物,又不能用肠套叠、肠肿瘤来解释,需考虑本病可能性。
有学者认为[6]影像学检查将成为诊断的重要依据。但是,作者认为,该病发病急,就诊时病情急剧,若过度依赖辅助检查,有可能延误病情,引起严重后果。但也充分利用X线、B超、CT等相关检查帮助诊断。
临床上一旦确诊或高度怀疑应及时手术治疗,应在抗休克的基础上,尽快同时行剖腹探查术。任何原因的拖延只能加大肠坏死范围和加重休克[7],因此早期明确诊断及相应的手术治疗措施,是提高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治疗的关键。手术原则为疝管复位、肠系膜裂孔关闭修复。术中应轻柔扩张的疝环,若疝环过紧,可适当扩大疝环,小心将疝入的疝袢复位。复位后应观察肠管内的血供情况,以决定是否保留肠管,也可热敷或普鲁卡因系膜封闭。若肠管坏死、肠袢扩张、水肿明显,一般情况良好的患者,可行I期肠切除吻合术,术中应注意钳夹坏死肠袢及相应系膜,防止肠黏膜免疫屏障破坏引起的细菌移位,大量毒素吸收,引发中毒性休克、心脏骤停[8]。肠管已坏死且一般情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儿,可简单、快速行肠造瘘术[5]。总之,手术应简单、迅速、有效为原则,早期的明确诊断及与及时的手术治疗,是提高肠系膜裂孔疝治疗的关键,任何原因的拖延只会加重病情的发展。
尽管婴幼儿肠系膜裂孔疝发病较为少见,死亡率较高,缺乏早期诊断治疗的有效方法。但加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应用相关辅助检查,早期确诊,避免肠坏死、挽救患儿的生命具有重要决定意义。
[1] 王果,李振东.小儿肛肠外科学[J].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99:309-310.
[2] Ming YC.Chao H,Luo CC.Congenital mesenteric hernia in causing intesrinal obstruction in children[J].EurJ Pediatr,2007,166 (10):1045-1047.
[3] 李强,吴晓云.先天性巨结肠系膜缺损致肠系膜裂孔疝1例报道[J].医学信息,2011(2):162-163.
[4] 宋晋,席红卫.小儿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的治疗体会[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1,25(4):290-291.
[5] 乔唐,王伟.腹腔镜治疗小肠系膜裂孔疝1例报道[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4,3(21):366.
[6] 李文华.姜传武腹内疝病理基础及分型的多层螺旋CT诊断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响杂志,2010,12(8):493-496.
[7] 黄顺根,汪健.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J].2014,43(6):583-584.
[8] 刘文跃,王琳.儿急性肠梗阻肠黏膜免疫屏障损伤及细菌移位的研究[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1,8(8):557-580.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5.055
福建 353200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南平市第一医院普外科(权广前 陈魏威 顾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