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因素与防护措施研究进展
2016-03-10涂店红
涂店红
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因素与防护措施研究进展
涂店红
在临床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时常会用到PICC导管(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例如肠外营养、静脉输液等。虽然其在疾病治疗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使用过程中也极易引起一些并发症,如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继而对疾病的治疗与预后造成影响。因而,文章将对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对此症的防护措施进行综述。
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因素;防护措施
PICC导管(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指的就是经由外周静脉路径(如头静脉、肘正中静脉等),把静脉导管插进锁骨下静脉或上腔静脉的导管[1]。PICC导管具备留置时间长、给患者带来的疼痛小、安全系数高的特点,同时还能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因而,在临床上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运用[2]。但长期使用PICC导管会产生一些并发症,而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就是其中最为常见且典型的一种。
1 PICC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概述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指的是身上插有血管内导管的患者,或将血管内导管拔出48 h之内的患者,发生真菌血症或菌血症,同时带有低血压、寒颤、发热症状(体温在38℃以上)等症状[3]。此病症除血管导管之外,并无其它确切的感染源。而因插入PICC导管所引起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即为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2 PICC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因素
2.1 患者因素 在采用PICC导管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年龄、身体素质(免疫力)、营养状况、原发疾病等因素,都有诱发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可能性。有报道指出:病患自身的免疫功能和静脉置管感染之间,呈反比。以肿瘤患者尤其化疗患者为例,其在化疗期间,化疗药物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继而致使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白细胞降低,从而加大了感染发生的概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较为特殊的患者,也极易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如儿童,相对于成年人而言,其血管管腔较细,因而导管极易刺激其血管内膜,并造成损伤,从而诱发感染;而老年人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抗感染能力降低,也极易发生感染。还有一类患者也极易发生感染,即过敏体质者,在导管插管操作期间,消毒液、胶布、导管等可能会刺激到其皮肤,且造成损伤,此时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处理,可能引起皮肤破溃、感染[4]。
除此之外,患者及其家属对PICC导管的维护不够重视,并未意识到PICC导管维护的必要性,且对导管维护的认识不够,仅认为导管维护只是单纯地对插管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处理,而忽视了其它方面的因素,继而引起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2.2 操作人员的因素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操作人员的操作技术、操作经验也有一定的关系。第一,未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如果操作人员在插管过程中,并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规范展开,极易导致细菌侵体,继而诱发感染。其二,穿刺次数多。在置管期间,若多次穿刺,或导管异位,又或是送管难,都可能损害到血管内壁与皮下组织;而通常局部组织恢复的时间比较长,在这种情况下,细菌很容易侵入体内,从而加大了感染的机率。操作时间过长,各种无菌物品长时间暴露在外,极易受到外部环境的污染,从而引起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5]。
2.3 导管留置时间过长 一般在置管之后的24~48 h之后,在导管附近就可能出现纤维蛋白鞘。不管是何种形式的纤维蛋白鞘,皆能为微生物的繁衍、生长提供环境,最终细菌会转移到导管上。因为纤维蛋白鞘通常是附着于导管头端或管壁之上,所在部位较为特殊,因而患者本身的吞噬细胞与抗生素药物,均无法对其产生影响[6]。在这种情况下,若长期置管,那么纤维蛋白鞘的形成概率就愈高,相对的发生感染的概率也随之提高。
2.4 置管位置不合理 以往在置管时,通常会将置管位置选择在肘部,且以14 G穿刺针进行穿刺。但是在肘部置管会对患者的正常活动造成一定影响,并且导管也会因过于频繁的活动而受到影响,继而导致导管时常滑动[7]。在导管滑动的过程中,可能会有细菌侵入,或带有细菌的导管进入身体内,进而致使细菌定植体内,最终引起感染。
3 PICC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防护措施
3.1 加强对患者的宣教 针对PICC导管者,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宣教,通过各种方式(如发宣传手册、口头说明、播放PPT),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一些有关PICC置管的知识,例如置管的原因、置管时间,置管期间需注意的一些事项(如注意手卫生、保证敷料的干净干燥、保证穿刺处皮肤的清洁与干燥、注意导管外接头不受外力牵拉);与此同时,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导管维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告知其如何维护导管。叮嘱患者一旦发生感染,需第一时间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
3.2 加强对护士的培训 专业的静疗小组不但能够减少CRBSI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能减少患者治疗疾病的费用。因此,医院可成立一支静疗小组,并对其成员进行有效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就包含PICC置管的操作技术,严格要求护士按照无菌操作的规范进行操作,在穿刺期间尽可能一次性穿刺成功;在穿刺过程中,首先选择贵要静脉,且送管时动作不可过于粗鲁,从而降低对血管内膜的刺激与损害;在穿刺期间,不可在同一条血管进行多次穿刺,以防血管发生损伤,继而诱发血栓性静脉炎[8]。
3.3 合理选择穿刺部位 在穿刺过程中,应坚持一定的原则,即血管直、粗,且没有静脉瓣,便于操作人员操作,且需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与配合度。操作人员应将右侧贵要静脉作为首选穿刺部位,而头静脉、肘正中心静脉可作为次要选择。在选取穿刺部位时,应做到针对性,即依据每一名患者的实际情况(如血管条件)而做相应的选择。针对静脉肉眼观察不佳者,可在B超的辅助之下实施穿刺,而最佳的部位是肘窝上四横指处的贵要静脉[9]。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患者在采取PICC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因各种因素如患者自身、操作人员等因素,引起CRBSI。若治疗期间发生CRBSI,势必会影响到疾病的治疗与身体的恢复,因此,应采取各种防护措施,如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强化对操作人员的培训,以降低CRBSI的发生率。
[1] 张清霞,周小娅.4例乳腺癌化疗患者携PICC发生CRBSI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优生优育,2012,18(1):47-48.
[2] 冯玉玲,徐伟,于海洪,等.8例化疗间歇期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294-295.
[3] 周薇,何佩仪,刘丽兰,等.集束化管理方案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7):2963-2965.
[4] 张伟.肿瘤患者留置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6):1306-1307.
[5] 江锡环.全程护理干预对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7):73-74.
[6] 江文,曾登芬.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风险因素与防护措施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2):218-221.
[7] 马新华.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8):48-50.
[8] 唐颖.试论化疗间歇期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观察与护理[J].医学信息,2015,28(32):276.
[9] 吴惠莲.25例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医药前沿,2013,3(35):63-64.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5.008
江西 330000 江西省肿瘤医院 (涂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