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良老师用药点兵论
2016-03-10董国菊
董国菊
李淑良老师用药点兵论
董国菊
李淑良老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耳鼻喉科全国师承导师,临证非常重视理法方药,强调“用药如用兵”。李老师认为要熟知药的特性,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本文通过介绍李老师常用的车前草清热利尿之外取其清肺化痰之功,麦冬养阴之外兼以清心,取路路通的通利之性,用防风祛风之外的启脾火之功,取玉竹养阴之外的疏风作用,并通过医案举例,对李老师用药点兵的基本功窥见一斑。
李淑良;车前草;麦冬;防风;玉竹
李淑良老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著名中医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师承导师。李师从事临床工作5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李师曾教导学生说:“不要一谈中医就谈经典,经典固然好,但除了经典,基础知识也很重要。”就在跟师学习的数月内,感受到了李师深厚的中医功底,不仅仅是随口拈来的经典条文,仅就对于中药的把握和驾驭上,都令人耳目一新。李师认为,理法方药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体现和精华所在。理法是遣方用药的依据和前提,方药是理法的具体体现。同样的理法认识,不同的临床效果,在于不同的方药,更确切的说是药使然,合理的用药才能彰显疗效。所以,古人一直强调“用药如用兵”,只有熟知“兵”的特点,才能发挥其优势,同样,只有熟知药的特性,才能彰显其疗效。有的药对于全方来说有画龙点睛之功[1]。现兹举数例来阐释李老师的“用药点兵论”。
1 车前草
提起车前草,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清热利尿的作用,实际上古代经方中很少用到车前草,大多数用的是车前子来利水通淋。李老师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时常会用到车前草,是取其清肺化痰之功。首先重新认识一下车前草:甘、寒, 归肝、肾、肺、小肠经,有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之功。《神农本草经》中提到车前草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药性论》中明确指出其能去风毒,肝中风热,… …去心胸烦热;《滇南本草》中记载了车前草可以消上焦火热,止水泻。现代药理研究业已证实,车前草有明显的祛痰、抗菌效果,能作用于呼吸中枢,有很强的止咳力;还能促进气管、支气管黏液的分泌,有很好的祛痰作用。李老师对于上焦有热的耳鼻喉科疾病,临证常会用车前草。比如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有痰、舌苔薄黄的,常和桑白皮配伍,车前草可用至30 g;而对于耳鸣伴听力下降,辨证属于外感引起的入里化热者,或者慢性咽炎合并中耳炎伴肺经郁热者,或者肺经风热未退,仍有鼻塞流涕者,李老师会用车前草10~30 g不等,除了常与桑白皮(一般6~15 g)配伍,视情况会选用黄芩清上焦热,或者金莲花清利咽喉,清热解毒[2]。
病案举例:患者,女,46岁,慢性咽炎病史,数天前感冒后咽喉部不适,自觉有痰,但不宜咯出,口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细。李老师予以处方如下:车前草30 g、金莲花10 g、苦杏仁10 g、橘红10 g、前胡5 g、芦根30 g、白茅根30 g、蝉蜕10 g、牡丹皮10 g、生甘草6 g。全方总药数不过10味,剂量都比较小,而且以草类轻清之品为主。方以车前草、金莲花清肺热为君,以杏仁、橘红、前胡、蝉蜕利咽化痰为臣,以芦根、茅根滋养肺阴为佐,以生甘草为使,全方共奏养阴清热化痰之功,患者服用5剂之后咳嗽咯痰症状明显缓解。 再如一中年男性患者,感冒后出现左耳闷伴听力下降,舌红苔薄黄,脉滑。李老师予以处方如下:车前草10 g、桑白皮10 g、葶苈子10 g、柴胡10 g、郁金10 g、白芷10 g、辛夷10 g、紫苏叶10 g、防风10 g、黄芩10 g、野菊花10 g、蝉蜕10 g、牡丹皮10 g、生甘草6 g。该方除秉承李老师用药量小的轻清宣上特点,针对患者肺内蕴热、肺气不宣的病因病机,在车前草、桑白皮、黄芩清肺化痰基础上,加用葶苈子宣肺降气化痰,并伍以白芷、防风、苏叶、辛夷等疏风散寒清热之品,表里同治,患者服用7剂后诸症痊愈。
2 麦冬
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归心、肺、胃经,是代表性的经典养阴药。事实上麦冬的功效远不止养阴一点。《本草求真》中批注麦冬可以清心肺火;《本草备要》也指出麦冬可以补肺清心,泻热润燥。李师说熟知药物方可调兵遣将,运筹帷幄以决胜千里。知麦冬不仅养阴,还可清心;不仅入肺经、为肺经要药,还可以入胃经,降胃火,可以入心经,息心火,还可以助生肾水,涵养肝木,不独于治肺。对于慢性耳鼻喉科疾病,辨证属于肺肾阴虚或者心脾两虚者,李师多选用麦冬,取其养阴润肺、清心泻火之功。为了增强补气养阴之效,常与太子参、五味子配伍,取生脉饮之义。
病案举例:一青年女性患者,慢性反复性耳鸣病史,耳鸣以持续性咝咝蝉鸣声为主,伴失眠、心烦,舌红苔薄白,脉沉细;证属:心脾两虚,气阴不足而兼见心经郁热;处方:生脉饮加减,麦冬30 g、五味子10 g、太子参15 g、灯芯草2 g,连服7剂后,二诊患者症状即明显好转。
另有一老年女性患者,左侧声带肿物术后,声音嘶哑,舌质淡黯,苔薄黄,脉弦滑。李师辨证认为,患者高龄,慢性病程,声音嘶哑无力,其本证仍属于虚,故治法在清热活血散结的基础上,以生脉饮为主补益肺肾气阴,驱邪不忘扶正,标本兼顾。
再如一老年女性患者,反复头晕头痛,失眠,服用西比灵、尼麦角林等西药均不能耐受。结合该患者动则汗出,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李师辨证为气阴不足,髓海失养所致头晕头痛,处方以生脉饮为主补益气阴,合二至丸补肾填髓,辅以疏肝理气升清阳之品,三诊基本痊愈。李师对此解释说,用麦冬不仅仅是取其养阴之效,这类患者大多伴有心烦失眠,属于心神不宁、心神受扰,再取麦冬清心除烦之功,可谓一石二鸟之功。
3 路路通
路路通味苦、微辛、性平,归肝、胃、膀胱经,是祛风通络的代表药物,具有疏肝气、通经络、祛风湿、利水道之功,临床上常用于风湿痹痛、脘腹胀满、小便不利等症。李师用路路通则是取其通利之性,对于慢性鼻炎、耳鸣患者,凡有鼻塞不通、耳蒙重堵塞之积聚症状者,在路路通基础上配伍荔枝核、橘核等理气散结之品,每每收效。早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曾记录到路路通有辟瘴却瘟之功,认为其性能通行十二经穴。
病案举例:患者,男,3岁半,中耳炎、鼻炎病史,母亲代诉其夜间打呼噜,张口呼吸,磨牙,纳可,二便调,舌质偏红,苔薄白,脉浮数。李师予以处方为:桑白皮10 g、车前草10 g、辛夷6 g、白芷6 g、野菊花6 g、金莲花6 g、橘核10 g、荔枝核10 g、土贝母10 g、炒僵蚕6 g、珍珠母10 g、苦杏仁6 g、化橘红10 g、路路通10 g。14剂之后复诊,母亲诉患儿夜间呼噜声消失,偶有喘息较粗重,偶尔夜间会张嘴呼吸。复诊调方:路路通10 g、橘核6 g、荔枝核6 g、土贝母6 g、炒僵蚕6 g、珍珠母6 g、胖大海6 g、海浮石6 g、诃子6 g、炒扁豆6 g、莲子肉10 g、黄精6 g、百合6 g、生甘草6 g。与前方相比,软坚散结通络之品药量下调,增加了黄精、百合、扁豆等顾护脾肺之品,使自身正气得以培补,助驱余邪外出。
再如一中年男性患者,鼻窍堵满了鼻息肉,2005年曾手术,2014年复查又建议手术,考虑术后容易复发,遂求助中医。患者主症为鼻塞,夜间鼻塞尤甚,伴记忆力下降。舌红苔白润,脉沉弦。处方如下:橘核10 g、荔枝核10 g、路路通10 g、土贝母10 g、炒僵蚕10 g、生牡蛎30 g、白花蛇舌草10 g、百枝莲10 g、赤芍10 g、当归10 g、白芷10 g、辛夷10 g、生甘草6,服用14剂后复诊,自诉鼻塞感明显减轻,但西医仍建议积极手术,拟术后再继续中药调治。
4 防风
无论是防风本身名字的内涵,还是传统的教课书中的记载,都一直把防风作为祛风解表的代表药物,其实防风辛甘而温,能入脾经,有升阳祛湿醒脾之功,李师称之为“启脾火”。金元四大家李东垣在《内外伤辨》中记载的升阳益胃汤即是防风“启脾火”的代表方剂。方中在重用黄芪,并配伍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健脾养胃基础上,加减使用若干风药如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解救湿邪围困之脾,取其升脾阳,启脾火之功,适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湿郁生热之证。《珍珠囊》中论及防风为“太阳经本药”,《汤液本草》也提到防风乃“足阳明胃、足太阴脾二经之行经药”。后世也有医家谈到防风可以泻肺实,想来与“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有关,只有脾运化水湿,才能达到健脾燥湿、助肺化痰之功。由此看来,防风泻肺实是其“启脾火”的作用结果。
李师临证时对于慢性鼻炎辨证属于脾肺不足,症见流清涕,纳少,舌体瘦小、舌质淡白、脉沉细者,往往用防风10 g“启脾火”,配伍白术、百合、黄精等补益脾肺之品,共奏补脾肺气虚、升举清阳之功。李师认为脾气受困,失之健运,水谷之精不能上荣于肺,肺气虚损,清涕不收[3-4],故解救受困之脾,恢复脾主健运至关重要,而防风就是“启脾火”之关键。
病案举例:患者,女,83岁,宫颈癌、乳腺癌术后,下咽癌放疗10年。主症:失眠、口干舌燥、头晕头麻头痛、头脑不清楚感,尿频尿急,喉镜结果提示下咽部梨状窝光滑。舌红少苔,脉细弱。证属:气阴不足;处方:太子参15 g、麦冬10 g、五味子10 g、茯苓30 g、泽泻10 g、泽兰10 g、炒扁豆12 g、莲子肉12 g、百合30 g、橘红10 g、防风10 g、炒槐花10 g、肉桂3 g、灯芯草2 g、苏梗10 g、生甘草3 g。李师特别强调,防风在本方中的功用,不仅仅是取其祛风之功,而是取其“启脾火”之效。在醒脾基础上健脾运脾,并脾肺同补、气阴兼顾,并佐以清热利水之品,清虚热、引热下行。连服14剂后,夜眠好转,头脑比较清利,口干减轻。再继服14剂后,诸症均减。再如一例患者,28岁,以鼻塞为主症,兼见流涕,涕时黄时白,无头痛,舌体瘦小,舌质淡,脉沉细。证属:脾肺不足;处方:黄精30 g、百合30 g、白术10 g、防风10 g、白芷10 g、辛夷10 g、炒扁豆10 g、莲子肉12 g、车前草30 g、牡丹皮10 g、蝉蜕10 g、野菊花10 g、生甘草5 g,方中防风亦起“启脾火”之功,当然防风亦有泻肺实之效。
5 玉竹
玉竹味甘,微寒,归肺、胃经,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之功。李师临证对于肺肾阴虚的耳鼻喉科疾病,常用玉竹配黄精、百合等滋肺肾之阴。李老师指出,玉竹除了滋阴之外,还有不为一般人所知的祛风热作用,如《外台秘要》方中有葳蕤汤治疗风温表证[5]。故除了滋补肺肾阴,玉竹也常与蝉蜕、辛夷、防风等相配伍,以加强清虚热、疏风止痒的作用[6]。《本草便读》中指出,葳蕤(即玉竹)质润之品,培育脾肺之阴是其所长,而兼可搜风散热诸治,则实为难得。试想能祛风温风热之证者,必有伤阴之虞,而单纯养阴之药,又易碍邪。唯玉竹甘平滋润,滋阴兼祛风热,补而不碍邪。《神农本草经》提及玉竹“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即是取其养阴疏风之功。
病案举例:患者,女,25岁,过敏性鼻炎因感冒加重就诊,症见鼻塞、流涕,涕色黄,舌红苔薄黄,脉沉细。属外感之后邪气未清,风邪留恋,郁而化热,耗气伤阴。辨证为肺肾阴虚,兼有肺经郁热。处方:苏叶 10 g、防风 10 g、杏仁10 g、橘红 10 g、车前草 30 g、金莲花 10 g、百合 10 g、玉竹 10 g、白茅根 30 g、芦根 30 g、前胡10 g、白芷10 g、辛夷 10 g、生甘草 6 g。方中百合、玉竹、茅根、芦根滋阴润肺,同时玉竹有祛风热之功;苏叶、防风、前胡、白芷驱散风邪,杏仁、橘红、车前草、金莲花清热化痰,甘草调和诸药。服药7剂,诸症缓解,再服7剂,诸症消失。
[1]刘静,李蕾. 李淑良老师临床用药特点探讨[C]// 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8届学术交流会暨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第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2, 158-161.
[2]张予,李淑良. 李淑良教授治疗耳鸣验案3则[J].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7):1164-1165.
[3]李淑良,赵文明,白桦,等. 中医辨证论治变应性鼻炎300例[J]. 中医研究,2010,23(11):33-35.
[4]刘静,白桦,李蕾. 李淑良治疗中老年耳鼻喉科疾病辨证思路[J]. 世界中医药,2008,3(S1):54-55.
[5]李淑良. 从肾虚论治变应性鼻炎[J]. 江苏中医药,2007,39(2):4.
[6]刘静,李蕾,赵文明,等. 散风法治疗慢喉痹[J]. 北京中医药,2011,30(4):274.
(本文编辑: 韩虹娟)
100091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内科
董国菊(1975- ),女,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临床。E-mail:dongguoju@aliyun.com
R249
A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10.030
2015-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