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价话语权轮转背后的困惑
2016-03-10侯帅
侯帅
肉价话语权轮转背后的困惑
侯帅
近期,全国生猪均价整体呈现上涨的走势,各省猪价以稳中上扬行情为主,个别城市生猪价格已涨至近年最高。根据济南市物价局价格监测,4月28日,济南市生猪市场平均收购价已经涨至20元/千克,较前一周上涨1.52%,较去年同期上涨51.06%,生猪价格目前已创出2011年以来的新高。
储备冻猪肉“降温”菜篮子
3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10年来首次发布猪粮比达到10∶1以上。截至4月底,猪粮比已连续5周达到10∶1以上的调控红线。
也基于此,多地宣布向市场投放储备冻猪肉。北京5 月5日正式启动猪肉市场调控和政府储备冻猪肉投放工作,将每日定点投放5万千克储备冻猪肉,直至7月4日,将累计投放305万千克储备冻猪肉。
目前,各地对于储备冻猪肉等“稳价”举措表示认可,投放的冻猪肉也受到了相关地区市民欢迎。
“以往一个地级市投放的储备肉一般都在1000t以内,两周左右放完,北京此次投放3000t,力度前所未有。”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认为,北京地区做法值得效仿:不仅大规模投放储备肉,还对屠宰场、销售终端等进行补贴,“老百姓能够吃到便宜肉,养猪人能够卖个好价钱。”
当前,业内大部分观点认为,立夏已过,气候因素将导致消费偏淡,5月份消费并不会有实质性提升,但由于仔猪存栏量偏低,供应量下降基本是大概率事件,猪价仍会持续上涨。“猪肉价格走势还将受供需影响,投放储备冻猪肉,可以缓解‘高价’,但难以根治‘供需’。”冯永辉表示。
从屠宰场到养殖户,一家独大问题多
从2016年3月份开始,面对坚挺的毛猪价格,屠宰场不仅在毛猪的收购过程中丢失了话语权,在白条肉销售的过程中也丢失了话语权。在产业链利益分配中完全被动,导致其利益受损。
冯永辉对于屠宰场窘境概括道:“当前屠宰企业高价收猪,低价卖肉,亏。”
对此,北京市新发地批发市场统计部负责人刘通比较在意屠宰场“收猪难”这一现象。他认为,一方面,当前信息通畅,养殖户对毛猪定价相似,低价或因此难寻。但另一方面,养猪场在毛猪的销售中或已形成价格联盟,“每个地区的毛猪,几乎实现了统一价格,没有低价毛猪。”
据刘通介绍,在近期猪肉供应链中,养猪场处于空前的暴利状态,“养猪场每出栏1头毛猪,获利千元以上,现在1个月或者2个月的盈利就可以抵消此前1年的亏损。”反观屠宰场,则进入亏损状态。
同样,当前没有话语权的销售商,也处于潜亏状态:销售商加价空间窄,消费者对高价有抵触情绪,销量亦下降。
显然,当前这猪市的“春天”,仅仅是养殖户的“春天”。现在,在养猪产业链中,养殖户的角色刚好和一年前屠宰企业的角色进行了互换。
此情此景,似曾相识。在2015年,当屠宰企业拥有定价权、一家独大时,另外两方也是一片惨淡,当时,也有业内人士质疑屠宰企业对价格的影响。
“利益分配不均是一个老问题。”冯永辉对此表示,行业处于过渡期,养猪行业自身,甚至整个产业链都不成熟。利益分配、风险机制的弊病频频暴露:猪多,养殖方日子不好过;猪少,屠宰企业日子不好过。
如此反复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行业境况,让人颇感无奈。但令人期待的是,《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近日由农业部印发了。
对于这份“十三五”期间生猪生产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冯永辉表示,看到的不仅仅是生猪产业规模化的扶持政策,还有政府“青山绿水”的决心,明确划分了生猪产业布局。他期待,当前一些弊病能够在“十三五”时期发展中得以解决。
实则,近年来,政府一直在鼓励规模化养猪替代传统散户养猪,部分企业的成功,为养猪人指明了出路,但初起步的规模化也暴露了些许问题。
如刘通所质疑“收猪难”中的价格联盟行为。他认为,几年前,国家为通过规模养殖稳定猪肉供应所扶植的一批养殖企业,部分现或已成为价格上涨的“风向标”,“养殖场占尽利润,屠宰厂、经销商无获利余地。这是一条不可持续、不健康的供应链。”
对此,冯永辉也有担忧,政府调控的目的是防止暴涨暴跌,但若完全将小规模家庭养猪户挤出市场,也就意味着,当前完全自由、充分的市场竞争将逐渐过渡到优质企业竞争,甚至寡头竞争,届时将非常容易形成价格联盟,广大消费者利益或将受损。暴涨暴跌的问题解决后又会产生新的问题,“价格方面,就需要政府加强监管,防止相关企业的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