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境基金(GEF)赠款项目在定西市安定区的后续影响评价
2016-03-10徐琳娜
徐琳娜
(甘肃省畜牧业产业管理局,甘肃 兰州 730030)
全球环境基金(GEF)赠款项目在定西市安定区的后续影响评价
徐琳娜
(甘肃省畜牧业产业管理局,甘肃 兰州 730030)
土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通过全球环境基金(GEF)赠款项目的实施,有效遏制了安定区草地退化的势头,实现了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不断改善。
全球环境基金;赠款项目;后续影响评价
1 概述
全球环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GEF)是国际环境公约履约的主要资金渠道之一,以赠款或其他形式的优惠资助,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国际水域和臭氧层损耗等相关领域项目的资金支持,以帮助其实现国际环境公约中所规定的义务和行动。
全球环境基金(GEF)赠款项目与全球环境基金(GEF)支持的六个领域(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国际水域,臭氧层破坏,土地退化以及持续的有机污染物)的其中三个(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和土地退化)是一致的,也与中国政府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防治沙漠化的战略相一致,是对《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沙漠化防治公约》指导下的缔约国会议做出的反应。本项目是全球环境基金综合业务规划(OP12)下中国—GEF合作伙伴关系旱地生态系统中土地退化项目的第一个试点项目,由世界银行执行,并与世界银行贷款甘肃/新疆牧业发展项目捆绑执行。
2 项目实施区域
定西市安定区位于甘肃省中部,境内植被稀疏,植被覆盖度不足10%,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区)之一。香泉镇泉湾村位于安定区西南部,属二阴纯山区村,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全村共有农户190户890人,以穆斯林为主,常年有近17%的劳力外出打工,主要男劳力在农闲时常进行牛羊长途贩运。
3 项目实施
项目累计培训GEF项目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155人次,累计培训农牧民9 700人次。完成天然草原补播200亩,草原围栏1 700亩,草原鼠虫害防治3 000亩,多年生或一年生人工饲草料地7 300亩,建立草原固定监测点1处,投放太阳灶120台,修建沼气池30座,人畜饮水工程2处,乡村道路2公里,引进肉用种羊35只,投放铡草机170台,割草机40台,粉碎机5台。
本项目以香泉镇的泉湾村为重点区域,受益户达387户1 977余人,其中回族(东乡)占87%,汉族占13%,辐射带动该镇的其他各村,间接受益473户2 781人,其中回族(东乡)占77.3%,汉族占22.7%。在实施过程中,每项活动的开展至少有30%的人员妇女必须参加。
4 项目后续影响评价
4.1 经济效益
GEF项目的综合配套实施,推动了项目区在保证人口5人、劳力3人的农户,生产结构优化调整为种植面积3.13 hm2,其中:种植小麦0.8 hm2、燕麦0.2 hm2、大麦0.2 hm2、豆类0.53 hm2、油料0.4 hm2、洋芋0.53 hm2、高粱草0.13 hm2、红豆草0.33 hm2,饲养羊10只,牛1.5头,役畜1头。年产粮食2 225 kg、油料360 kg、洋芋14 000 kg、饲料粮1 425 kg,年产农作物秸秆4 130 kg、牧草2 700 kg。生产的粮食主要作为口粮和牛羊饲料,牧草和作物秸秆用于牛羊饲养,实现自给自足,达到农户草畜平衡。
生产结构的优化,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创造更多经济收益。在种植总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油料、洋芋和出栏牛羊,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1 500元达到2015的4 705元。
4.2 社会效益
农业生产结构持续改善。改变原农业生产粮、经二元结构为粮、草、经三元结构,同时增加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合理配置农村劳动力资源,变农闲为农忙,不断促进项目区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繁荣。GEF项目的综合配套实施,加快了畜牧业发展,增加了农户收入,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4.3 生态效益
4.3.1 发展循环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项目区广泛推广沼气池、太阳灶等农村新型能源开发利用,建立了“圈—沼—粮(草)”为一体的家庭生态经济开发模式。一口沼气池(10 m3),每年可折合节约0.8 t煤,节省资金300元。沼液、沼渣可为每户节约农药化肥300元。一台太阳灶,一年可节约农作物秸秆750 kg,年可节约资金150元。通过项目的实施,有效地开发、节约能源,对保护植被和改善生态环境产生有益贡献,由于综合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田园式经济,促进种植—养畜—能源—还田实现进程,建立起资源综合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经济机制,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发展模式。
4.3.2 增加了植被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 安定区山多川少,山区植被覆盖度低,水土流失比较严重。GEF项目各项综合配套措施的在安定区的实施,增加了植被覆盖度,减少了土地翻耕和水土流失,使项目区水土保持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据测算,每年可拦蓄泥沙1 318 t,拦蓄径流3 796万m3,土壤侵蚀模数由原来的每年5 664 t/km2下降到目前的每年1 666 t/km2;林草覆盖度由原来的9.2%增加到现在的10.6%。
4.3.3 培肥土壤,促进土地持续利用 GEF项目推广种植的红豆草根量大,并且具有根瘤菌,不仅可为土壤提供大量有机物质,根瘤菌还可固氮,给土壤供应氮素。种草养畜又能增加有机肥料,培肥土壤,对保持土地持续利用有重要意义。
4.3.4 改善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GEF项目的实施以来,动植物群落良性发展,禽类、昆虫数量明显增加,昔日罕见的黄鼠狼、狐狸、猫头鹰、老鹰等动物也频频被发现。封育休牧使区域生态系统的自我组织和调控作用增强,生态环境趋于良性循环,已初步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
4.4 能力建设方面
4.4.1 参与式的工作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项目实施村作为示范点,在县、乡、村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的共同参与下,经过各层次的需求评估,综合了政府部门、专家和农牧民的意见和需求,特别是通过社区成员和其他相关方的参与,共同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草原管理计划,围绕计划活动的展开,支持农牧民进行泉眼保护、畜种改良、技术培训、饲草种植利用等。以村为基础的参与式草原管理计划贴近了农民、贴近了实际,既提高了养殖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又降低了草场载畜量,遏制了草地退化的势头,实现了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4.4.2 妇女的地位得到提升 项目特别重视为妇女创造就业机会,增加了她们的收入,大大提高了她们的社会地位,促进了社会的全面发展。通过项目培训,项目区妇女能够发现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获得解决问题的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有67%的妇女参与到家庭的事务决策,提高了她们的社会地位。
4.5 环境教育方面
在开展农牧民培训的同时,发现可以通过对孩子的教育进而影响到对成人的教育。从培训效果的评估结果看,加强学生的环境教育并建立长效机制,从儿童入手教育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并逐步影响他们家长的意识,对农牧民培训工作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4.5.1 环保实践活动在学校开展得有声有色 通过GEF项目环境教育活动的开展,项目区的学生将学校的废电池收集工作积极地开展起来。学生们不仅把家里的废电池集中交到学校的收集箱,还主动地向朋友、邻居宣传废旧电池的危害。收集后统一交到学校,做好处理工作。
4.5.2 各科渗透,潜移默化 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充分考虑到环保教育的空间,规定每月的最后一周队活动安排环境教育,并学习GEF项目制作的环境教育课本。教导处还专门组织教师进行这一课程的研讨活动,同学们从中受到了环保方面的系统教育,受益匪浅。
4.5.3 环境教育与班队活动、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相结合学校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等环境纪念日开展教育活动,让全校师生通过对环境纪念日主题的了解、学习,增强师生环保意识。每个班级每学期都要举行环保为主题的班队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强了环保意识。学校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学习园地的评比,如“环保知识”、“绿色的地球”、“绿色的家园”,激发学生爱动物、爱家乡、爱地球的情感。学校还规定各班对教室、校园卫生包干区实行一日三扫。在每学期开学与结束时,开展了教室的绿色美化评比、班容班貌评比,改善教室、校园环境。
(编辑:高真贞)
F323.22
A
1006-799X(2016)19-0031-02
全球环境基金(GEF)赠款项目
徐琳娜(1985-),女,河南安阳人,畜牧师,研究方向为畜牧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