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动物布病现状及防控措施建议
2016-03-10武秉镡
武秉镡
(白银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白银 730900)
白银市动物布病现状及防控措施建议
武秉镡
(白银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白银 730900)
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和动物的大量跨区域流动,动物布病出现反弹。本文通过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阐述了白银市畜间布病流行现状,分析了传播扩散的主要原因,针对当前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分群分类防控措施建议。
布病;养殖环境;防控措施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以生殖器和胎膜发炎,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局部病灶为特征。病原有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猪种布鲁氏菌、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和犬种布鲁氏菌等6个种19个生物型。其中,对人和动物危害最大的是羊种布鲁氏菌,也是动物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传染病。
1 白银市动物布病基本现状
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动物及其产品的高速度、跨区域流通,由于布病防控政策滞后、经费不足,防控意识薄弱,防控知识普及不及时等多种原因,白银市以羊为主要感染对象的动物布病出现反弹,呈现阳性检出率和流产率两高现象。人间病增大,且呈明显上升趋势。2013年2月在白银市靖远县大芦乡确诊首例人感染布病病例。随后,畜间按照省上确定的5个100%检测重点,进行了跟踪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2013~2015年全市检测羊243 515只,检出阳性羊6 939只,平均检出率2.85%,检测牛14 084头,检出阳性牛8只。检测结果表明,阳性率在10%以上的羊群多见,2%以上的羊群普遍,最高群检出率34%。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从阳性畜分布并结合饲养方式、活羊流动、流产情况调查和人间布病感染情况等综合分析,白银市以羊感染为主的动物布病分布重点区域为:
1.1 屈吴山周边区域
屈吴山位于靖远县高湾乡和平川区黄峤乡境内,周边与会宁县,宁夏的海源县接壤,历史上是靖远、平川、会宁和宁夏海源等县近山周围农户的共牧区,也是布病的老疫区。近年来,共牧羊只虽有所减少,但在每年4~6月份,山上放牧羊只仍然在2万只以上,同时,养殖户之间换种现象比较普遍。这一区域羊存栏在35万只左右。
1.2 与宁夏接壤区域
主要是靖远县北部和会宁县的中东部的一些乡,羊存栏10万只。
上述两片区域,养殖户与宁夏地区在共牧、换种、活羊交易方面比较频繁。羊布病呈现散发流行,感染率在1~5%,个别羊群感染率在20%,是白银市动物布病发生的重点区域,也是人感染布病特别是从事养殖业等高危人群感染布病的主要区域。
1.3 主要公路沿线地区
包括国道109线,省道201线和207线沿线地区,羊存栏80万多只,这些地区羊只流动频繁,周转换代快,外购补栏数量大,是外源布病传入的高风险区域。布病呈现零星散发,发病在1%以下,个别羊群阳性率高大50%,尤以景泰县多见,是白银市牲畜布病扩散的主要区域。
2 动物布病传播扩散原因
2.1 布病在群间、区域间传播
一是活畜流动。跨区调种、群间换种,商品畜流动,引起病畜流动,造成传播扩散。
二是产品流动。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的病畜皮、毛等产品流通,引起病原扩散传播。
三是共牧。白银市与省际、县际交界地方,有传统共牧地带,引起羊只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2.2 布病在群内传播扩散
一是配种传播。患布病的动物在发情期,病原迅速向生殖系统转移,并向外排毒,经交配互相感染。检测发现,如果种公羊感染布病,经过半年时间,群阳性检出率高达40%以上。
二是繁殖传播。检测结果表明,患病母羊所产羔羊,3个月以后阳性检出率高达80%以上。
三是消化道传播。病羊的流产物、正产物、各种排泄物、内脏、乳等,污染饲料、牧草、场地、饮水、工具等,动物食入,经消化道感染。
四是呼吸道传播。动物近距离接触,病畜通过呼吸、喷嚏排出病原,经呼吸道黏膜或眼结膜感染。
3 布病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了尽快遏制布病在畜间传播,近几年,采取了以5个100%为检测重点的“检测一片,净化一片,巩固一片”的防控策略,但从阳性检出率和人感染病例看,效果并不理想。
3.1 仅靠检测净化在短期内很难取得成效
白银市牛、羊年饲养量350多万头只,年存栏数220万头只。根据近年检测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感染羊群在1/3以上。由于易感动物基数大,感染范围广,现有的检测能力,要对疑似感染羊群进行一轮全面检测,至少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检测淘汰病羊的速度远远低于病羊增加的速度,因此,通过检测净化来遏制布病畜间传播势头,困难较大。
3.2 检测净化制约因素多,扩大检测范围困难
检测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技术能力来保障。现有技术力量,一个县区年检测2万~3万只,已经在满负荷状态,要加大检测数量,无论在人力、财力方面,还是技术能力方面,都受到很大限制。因此,通过加大检测数量来净化布病难度很大。
3.3 感染阳性与免疫阳性区别困难,存在误判误杀的情况
目前,布病筛选检测方法为琥红平板凝集试验,这种检测方法对感染阳性与免疫阳性区别困难,存在误判误杀可能。从近年检出阳性畜分布看,与布病免疫区接壤地区的羊只和引进羊只(布病免疫地区),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原因之一,可能是来自布病免疫区的羊只,未到转阴期,造成误判误杀。
3.4 “检测一片、净化一片、巩固一片”难度大
受养殖条件、饲养管理水平、养殖户防护意识、监督管理等多种因素制约,经过全面监测的羊群,由于监管跟不上,通过引种、换种、补栏,经过一段时间,再次检出阳性羊。因此,要实行“检测一片、净化一片、巩固一片”难度大。
3.5 养殖环境中病原清除难度大
实际工作中,对阳性畜扑杀工作重视,处理比较规范,但对所污染的环境、圈舍、工具等消毒处置不够重视,病原清除难度大,消毒处置不彻底,经过一段时间,再度感染发病的现象时有发生。
4 防控措施建议
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力、财力,科学技术水平,养殖条件等诸多因素制约,布病防控应着眼长远,分群分类,采取免、检、消、杀、管等综合防控措施。
4.1 先检后免,建立净化场(群)
对种羊场和一些养殖条件相对较好、饲养管理水平高、防疫意识较强的规模场,在防控技术上,采取先检后免措施。首先进行全群检测,淘汰阳性羊,然后进行全免,再定期对新生羔羊进行补免疫。在饲养管理上,实行自繁自育,确实需要引种的,严格检疫,巩固检、免成果,逐步建立净化场(群)。
4.2 检测种畜,切断主传途径
对种公羊和后备种公羊,采取全面检疫,淘汰阳性羊,净化种畜,切断布病主要传播途径,遏制群内传播速度。
4.3 全面免疫,控制病畜增量
除种羊场、种公羊和计划检测净化的规模场外,对其他羊只,采取全面免疫的防控措施,使羊只获得免疫保护,防止感染,控制病畜增量。
4.4 淘汰病畜,减少病畜存量
通过检测淘汰和自然出栏淘汰两种方式,逐步减少病畜存量。
4.5 消毒灭源,净化养殖环境
帮助指导养殖户平时定期对圈舍等养殖环境进行卫生消毒,改善养殖环境;规范流产胎儿、胎衣等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和病畜圈舍的彻底消毒,消灭环境中的病原,净化养殖环境。
4.6 强化培训,增强防控意识
采取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养殖户宣传布病防治知识,改变徒手接羔、辅助哺乳的不良习惯,规范养殖行为,自觉遵守引种检验和免疫动物的管理规定,做好自身防护和安全管理,增强防控意识,巩固防治成果。
4.7 加强监管,防止病畜流动
严格无害化处置阳性畜,严防阳性畜流动;规范免疫登记,限制免疫羊在转阴期的流动;切实落实调入羊只检疫和隔离观察制度,强化监管,防止跨区域传播布病。
[本文获甘肃省首届兽医系统征文比赛二等奖]
(编辑:赵鹏飞)
S851.33
A
1006-799X(2016)19-0010-02
武秉镡(1961-),男,甘肃会宁人,高级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免疫、疫病检测、疫病诊断、动物疫情控制和技术培训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