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建议
2016-03-10杜宇佳黄冬霞绵阳师范学院绵阳6006电子科技大学成都673
□杜宇佳黄冬霞[.绵阳师范学院 绵阳 6006;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73]
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建议
□杜宇佳1黄冬霞2
[1.绵阳师范学院绵阳621006; 2.电子科技大学成都611731]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利用网络加强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加强的途径在于利用校园网络,搭建学习教育平台;利用网络热点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利用qq、微博、微信等载体,传播正面信息;提高大学生对网络隐性教育的自主认识。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如今,网络已全面普及,网络社会悄然来临。网络生活对传统社会构成全方位、宽领域的冲击和挑战。大学生是中国目前最大的触网群体,一方面,网络为大学生获取学习资源、拓展眼界提供了便利的途径,但另一方面,网络上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信息不可避免的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冲击,致使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出现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探索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势在必行。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一)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在教育学领域,隐性教育实质上是与显性教育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认为,显性教育是教育者在公开场合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对受教育者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活动。而隐性教育就是教育者带有一定的教育意图和目的,采用比较隐蔽的手段,比如利用环境或者情境去影响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一种和谐、友好、自如的氛围中,自觉接受教育,从而实现教育者意图和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
隐性教育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李锦红等从课程论的角度指出,它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觉运用隐性课程理论,注重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的教育方式,是隐性课程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延伸和应用”[1]。王瑞荪则从载体角度指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是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建设成就、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其中,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2]无论从课程论的视角还是从形式载体的视角,都不难看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潜隐、内容渗透、手段隐蔽、效果渐进的显著优势。因此,本文认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把教育的意图和目的隐藏到大学生的周围生活环境中,并通过生动活泼、人们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者的意图,以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
1.隐蔽性强。网络环境下,隐蔽性仍然是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最显著的特征。与显性教育不同的是,它不是把教育目的明显地摆出来,而是巧妙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目的隐藏在大学生的网络文化环境、网络媒介中,让大学生在获取网络信息时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教育。正是因为这种方式是一种间接地、无声息地介入,大学生才会减少抵抗和排斥心理,以一种放松、平和甚至是愉悦的心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熏陶。
2.载体多样。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递需要一定的载体进行。在网络环境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载体是多种多样的,教育内容既可以渗透在微博、博客、qq等聊天平台中,也可以渗透在非政治的网络信息中,还可以渗透在天涯社区、校内网、开心网等交流网站中。
3.超时空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上课时间外、学校外的教育很难进行。网络的出现,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育者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在相关的网络信息中,受教育者只要具有一定的电子终端设备,在信号好的网络环境,就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如排队等候乘车,外出旅游等)进行学习,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随时随地发生。
4.吸引力强。从效果方面来看,网络的出现,增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其一,由于多样化的网络载体承载着丰富的信息,覆盖了大学生生活学习各方面,这对于渴望信息解答现实问题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其二,网络集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于一体,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生动的数字化信息,这无疑对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二、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应对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遭遇的挑战的需要
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迅速等特点,西方各种势力把网络当成争夺青少年的重要阵地,各种社会思潮在这里碰撞、激荡,信息良莠不齐。然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对这些海量的、纷杂的信息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选择力,很容易被一些错误的信息误导,从而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坚信不疑,对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从这一角度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潜隐性的特点,表达形式是间接的,可以巧妙地应对大学生的这种排斥和抵抗心理,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间接地引导他们正确地辨析网络上纷杂信息,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
(二)是适应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特征的需要
随着网络的普及,多数大学生变成“网络一族”,几乎人人都拥有一台电脑或者手机,他们的生活、学习、日常的交往都离不开网络,绝大多数学生在网上冲浪、发贴、下载各种资料和信息。在访谈中有学生表示:“如果哪一天没有带手机,或者到了没有网络的地方,心会发慌。”这足以可以说明,现在的大学生逐渐进入了新的生存样态——网络化生存状态之中,他们对网络世界存在着严重的心理依赖和行为依赖的状态。此外,受互联网的影响,大学生的选择性、自主性、独立性都有了较大的增强。他们更喜欢独立思考,不仅仅满足于教育者向他们灌输现成的观点和理论,特别期望能够主动探讨他们从网络信息中所了解到的一些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希望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果教育者还是采取传统的灌输方式而不考虑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特别是理论和现实联系不紧密时,大学生就不愿意接受这种教育,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因其具有隐蔽性、多样性的特点,又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介、新载体渗透教育内容,提高大学生的兴趣,适应了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特征的需要。
(三)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需要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课堂教育是主要渠道,辅之以日常思想教育。但问题是,学生在课堂之外、学校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进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传统,创新形式显得尤为必要。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子终端设备的发达,大学生不再被限制在四面墙的教室里了,他们通过使用智能机、平板电脑等电子终端设备可以很容易地获得想要的知识。这种移动数字学习模式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入了更丰富的元素。教育者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在传播的网络信息中,只要网络信号支持,大学生可以突破以往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地获取与自己生活、学习、工作有关的信息,同时受到思想方面的启发。由此可见,新时期,网络环境下,以移动学习为平台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契合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需要。
三、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建议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牢牢把握舆论工作的主导权,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第36次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人,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4.6%[4]。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网络的普及率非常的高,在此情况下,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探索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势在必行,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利用校园网络,搭建学习平台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为了便于信息的传播和交流,高校一般都建有自己的校园网,其功能多半是用于发布新闻、通知、公告等行政管理方面的事务信息,主要是为了扩大学校知名度,进行招生就业宣传等,而涉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和信息并不多。针对学生对网络世界具有依赖性这一行为特征,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网络,给学生搭建一个网络学习教育的平台。首先,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题网站,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结合时事突出重点,采取符合大学生思维方式、接受方式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变以前单纯的灌输式教育为寓教于乐的渗透式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开设网上信箱和沟通热线,采取匿名和不直接面对面的方式,跟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让学生能倾诉和解惑,从而培养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5]。再次,还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给广大在校大学生介绍一些弘扬正能量、内容丰富的网络资源。第四,组建网络讨论区,给大学生们提供畅所欲言的平台,一方面提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们毫无察觉地接受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情感表达、观点表达,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
(二)利用网络热点事件,引导学生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流于简单的说教,而应该紧密联系国家、社会、学校和生活的实际,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生动活泼,提高工作效果。如今,科技迅速发展,网络普及速度加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从自身做起,多了解网络热点事件,特别是大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跟他们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热点热门事件,有意识地组织大学生去思考和讨论,再加以适当的引导,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比如,“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总理敦促网络提速降费”这些热点消息,都引起了大学生的广泛关注,教育者就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再比如“中国北方大部分城市出现雾霾,空气重度污染”这条热点消息,可以引导同学们讨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探讨怎样才能节能减排,怎样更好地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同时,教育者还应该掌握并能熟练的运用网络语言,一方面可以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便于开展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从大学生常用的网络语言中,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诉所求,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才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利用qq、微博、微信等载体,传播正面信息
据新浪微博数据中心2015年1月发布的《2014年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9月30日,微博日活跃量达到7660万人,较2013年同期相比增长30%,90后成为微博的主力,而且学生用户所占的比例较高。此外qq、微信的大学生用户也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当代大学生已经把qq、微博、微信作为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获取相关信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重要平台,这就给教育者利用他们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提供了可能和便利。教师和大学生可以通过在qq、微博和微信上互相关注、加为好友等方式,互通信息,增加交流与沟通,这种互动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增强了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者还可以有目的的发布一些积极向上的,具有正能量的消息和链接,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些正面消息并采取自主探索的方式去研究消息的来源和不懂的内容,从而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当前,大学生手机的普及率也非常高,大部分学生都利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上网。教育者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介绍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手机应用软件,让学生把日常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进行移动学习,使其在休闲的时候也能受到教育。
(四)提高大学生对网络隐性教育的自主认识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6],无论是何种方式的教育,其效果最终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内化来实现。前面提及的平台建设、热点事件引导、载体拓展等隐性教育方式,都不是强制大学生参与和接受的,大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他们参不参与、参与哪些、怎么参与等都是由大学生自主决定的,如果大学生没有自主意识,不能积极参与,那么教育者把活动策划得再好,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提高大学生对网络隐性教育的自主认识,让其从内心接受、自愿选择网络隐性教育,是网络环境下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具体说来,提高大学生对网络隐性教育的自主认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第一是分层次进行。即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宣传教育。如大一刚入校的学生,对大学生活环境不熟悉,而且高中三年习惯了班主任、家长“盯着学习”的模式,对大学自由式、自主式学习不太适应,为此,要结合校纪校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认同教育等进行,使其对自我教育,特别是靠自我教育产生主导作用的网络隐性教育产生一个直观、正确的认识。对于大四的学生来说,大学生活环境已经非常熟悉,他们关注的是实习和求职,那么就应该关注他们的需要,引导其通过网络虚拟招聘、网络招聘信息来锻炼自己的相关能力和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第二是分阶段进行,意即大学生对网络隐性教育认识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对他们的教育要遵循有序性、渐进性原则,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停滞不前。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广大青年大学生更是触网的主要群体,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为此,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教育者应充分发挥网络的隐性教育功能,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更好实现。
参考文献
[1]李锦红,宋刚,王青,亚熊枉.试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种形态[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2): 121-123.
[2]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7.
[3]史迎霞.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2(1): 37-38.
[4] CNNIC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15-07-23). http://www.ce.cn/xwzx/gnsz/ gdxw/201507/23/t20150723_6022843_1.shtml.
[5]彭升,胡亚军,章辉美.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影响的调查与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2): 33-37.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M].第2版.杜殿坤,译.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 1984: 78.
编辑张莉
Suggestions on Strengthening College Students’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DU Yu-jia HUANG Dong-xia
(1.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Mianyang 621006 China; 2.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1731 China)
Abstract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ternet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e domin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n’t meet the needs new era, and college students’way of thinking and concept of value has changed greatly. Therefore, i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y using the Interne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mportance of the recessive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discusses several methods of strengthening college students’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to the promo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network;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ggestion
[作者简介]杜宇佳(1980-)女,绵阳师范学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访问学者;黄冬霞(1987-)女,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科研项目(WLWH12-17).
[收稿日期]2015-09-1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DOI]10.14071/j.1008-8105(2016)01-01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