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形廿合支表象理论认识里的人体四质
——根于“中阴阳零一·周五行零一二三四”理论的医药与养生文化(四)

2016-03-10覃荣周王琪林王莉刘建钊蔡光正刘通吴天德陈兴龙

广东蚕业 2016年7期
关键词:水谷化生肾精

覃荣周 王琪林王莉 刘建钊 蔡光正 刘通吴天德 陈兴龙

(1.阿坝师范学院藏羌医药研究所字道中周羌医药研究室,四川汶川 623001;2.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院,四川成都 610000;3.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羌医药分会,四川茂县 623200;4.字道五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五形廿合支表象研发部,四川成都 610000)

中周论(中周学说)是羌医药学的基本哲学理论,包括中阴阳零一论和周五行零一二三四理论,因为与五名“廿、合、支、表、象”同义的五数“二十、六、十二、八、四”正好分别在五行的“零、一、二、三、四”(即“土、水、火、金、木”)的五个数组(数系)中,所以结合具体应用的“五行零一二三四”理论也称为“五形廿合支表象”理论。人体结构的组成包括“中”(阴阳零一)和“周”,“中”为中心元神,“周”包括内周身和外周身。对应于五形廿合支表象,内周身的结构系统包括廿经(二十经络)、六道(六管道、赛米管道)、支藏(十二脏腑,亦即六脏六腑)、八器(也有学者称为八腑)和四质。外周身包括廿周天、合周天、支周天、表周天和象周天。本研究团队成员曾发表过一篇名为《五周变易理论认识里的人体有形周身—兼论中周学说与中医经典形体观之差异》的论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周五行理论认识里的人体有形周身,但其中有些说法存在错误或者有些论述不够完整,在本文中一并进行修正。

内周身是指人体的有形周身,中周医论所言及的有形和无形是以人感知的角度定义的,有形或无形都是物质客观存在的形式。内周身之中,四质是人体的基本组织,支藏八器是器官体系、廿经和六道是四质的运行路径和通道;其中四质包括气、津、血和精。

1 气

1.1 气的概念

中周医论里的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气是指万物的本原,狭义的气是指人体四质的组成部分,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微细无形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是激发和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是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物质载体,气的运行不息,维系着人体的生命,气的运动停止,则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1.2 气的生成

人体气的生成主要有物质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禀受于父母并藏于肾的先天精气;二是饮食物中的固液态营养物质(即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三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气态物质(自然界清气)。人体气生成是由体内支脏八器、廿经六道共同协调作用的结果,但不同脏器在气生成中所起的作用是有分工的,例如先天之气藏于肾,后天之气主要在脾胃和肺中生成。

1.3 气的功能与运动变化

人体气具有不断运动变化的特性,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变化称为变化。气具有推动、固摄、营养、防御、温煦和中介等多种功能,人体通过气的不断运动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气的基本运动形式包括升降出入,并以此推动和激发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当气的运动变化失去平衡时,就会出现不升及过降之陷、不降及过升之逆、不守而过出之脱、不动而受阴之滞等情况的气机失调。气化过程就是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是物质能量转化的过程。气机和气化相互影响,每一方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均以对方活动协调为前提条件。

1.4 气的分类

四质中的气是指狭义之气,是构成人体的无形之气。根据气的组成成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等方面上的区别,气有多种多样、不同名称的气,如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等。元气又称原气,主要由肾所藏的先天精气所化生,并赖后天水谷精气的不断培育。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功能以及廿经六道、支藏八器、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宗气是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与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相结合而生成于胸中的气,与营气、卫气一样属于后天之气的范畴。宗气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影响到人体的多种生理功能,视听言动、肢体寒温均与宗气盛衰有关。营气源于脾胃化生之水谷精微,和津化血,行于经脉,通及管道,布入藏器,营养周身。卫气与营气一样,也来自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其中慓悍滑部分化生为卫气。卫生不受廿经六道之约束,可散布于皮肤肌腠,可存在于支藏八器,既留于胸腹,也走于四肢,调节腠理开阖,防御外邪入侵。

2 血

2.1 血的概念

血,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现代生理学中的血液。血主于心,行于心之脉,在气的推动下,循行于廿经、六通之中,营养藏器及周身。

2.2 气的生成与运行

血液的化生是以水谷精微化生的营气、津液和肾精为其主要物质基础。脉为血之府,脉管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于全身,环周不休,以营养人体的周身内外上下。营气与津液结合而成血,在循二十经方向在脉中周而复始,运行不息。血液正常循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血液要充盈,二是脉管系统的完整而通畅,三是全身各脏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

2.3 血的功能

血液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营气乃水谷精微中之精纯部分所化生,津液可濡润全身,故血液的主要功能即是营养和滋润作用。血液行于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内至支藏八器,外达皮肉筋脉,对全身各脏腑组织不断地发挥着营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神志活动虽由心所主,但与其他脏腑的功能也密切相关。血液濡养着人体脏腑,使脏腑功能强盛,神志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因此说血液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如果血液亏少,精神失于营养,则易出现惊悸、失眠、多梦,甚则精神恍惚或昏迷等症状;若血热心神被扰,则可见烦躁、谵语或狂乱;或瘀血阻蔽神明,则可出现发狂、神昏等症状。

血还有运载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肺吸入体内的清气与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在肺的气化作用下,渗注于肺脉之中,由血液运载于全身,以发挥其营养作用。此即血之藏气、寓气和载气的作用。弥散飘逸无定之气,必须依附于有形之血,才能在体内输布。另一方面是脏腑组织代谢后所产生的浊气浊物,必须通过血液的运载才能到达于肺,在肺中进行清浊交换,呼出体外。因此,血的运载作用失常,人身之气的新陈代谢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危及生命。另外,血也能够运载传递体内各种信息。

2.4 与血液运行密切相关的藏器

血液的正常运动与心、肺、脾、肝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心与脉连接的闭环通路是血液循行的通道,心气的推动、心阳的温煦、心血的充足是保证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其中心气的推动是其根本动力。若心气充沛,推动血行有力,则血液运行正常;反之,心气不足,推动无力,则会出现血行缓慢甚或瘀阻的病理变化。因此,心在血液的循行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肺朝百脉,主治节,辅助心脏推动血行,其对血液运行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肺主一身之气,参与宗气的生成,宗气贯心脉而行气血,能促进血液的运行;二是肺主宣发肃降,调节全身气机,随着气的升降运动推动血液运行到全身。另外,肺司呼吸,呼浊吸清,主宰着血液中清浊之气的交换,影响着血液之清浊,进而也影响血液的运行。

肝对血液运行的影响,是通过主疏泄和主藏血两方面来实现的。首先,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而气机的调畅是保证血行通畅的一个重要环节,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其次,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可以根据人体生理活动的需要,及时调节各部位循环血量,以维持血液循环及血流量的均衡;另外,肝藏血的功能还可防止血液逸出脉外,而避免出血的发生,以维持正常的血行。

脾主统血,脾气能够约束血液在脉管内运行,防止其逸出脉外。脾对血的统摄,主要通过脾运化之水谷精微不断化生气来实现。故脾气健运,气足血旺,则能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若脾气虚弱,统血无力,血溢脉外,可致各种出血。另外,肾精所化的元气不但能派生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还有激发和推动作用。所以,心、肺、肝等脏对血液运行的推动,亦赖元气的激发。因此,年迈肾虚,元气不足时,诸脏腑功能减退,推动血行功能乏力,也会形成血行瘀阻的病理变化。

3 津

3.1 津的概念

津,也称津液。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津液与气相对而言,性质属阴,故也有“阴津”、“阴液”之称。津液涵盖范围广泛,主要是指脏腑组织内的液体及其代谢物,包括涕、泪、唾等分泌物以及汗、尿等排泄物。津液遍布周身,在脉内可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在脉外则灌渗于脏腑器官以及组织间隙之中。

3.2 津的生成

津液来源于水谷,主要通过脾胃和大肠、小肠等脏腑的气化活动而生成。具体言之,饮食入胃之后,经胃的腐熟消化,输送于脾,再通过脾主运化及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的功能,吸收其中的液态物质而生产津液。大肠主津,在传化糟粕的过程中,也能吸收其中的部分水分,使粪便成形。可见,津液的生成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有充足的水饮类食物摄入;二是在脾的主导作用下,经胃、小肠、大肠参与而共同完成。因此,若脾气的运化及胃肠的吸收功能虚亏或失调,都会影响津液的生成,导致津液不足的病变。

3.3 津液的功能

津的功能包括滋润濡养、化生血液、调节阴阳、排泄废物等生理功能。津液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和一些营养物质,具有较强的滋润和濡养作用,内至支藏八器,外而筋骨皮毛,无不依赖津液的滋润和濡养。布散于体表的津液,能滋养皮肤肌肉,使肌肉丰满,毛发光泽;渗入体内的津液,能濡养脏腑,维持各脏腑的正常功能;注入各孔窍的津液,能使口、眼、鼻等官窍濡润;流注于关节的津液,能滑利关节,使之屈伸自如;渗注于骨、脊、脑的津液,能充养骨髓、脊髓和脑髓。因此,津液不足,滋润濡养功能失职,则可使皮毛、肌肉、孔窍、关节、脏腑以及骨髓、脊髓、脑髓的生理活动受到影响,脏腑组织的生理结构也可能遭到破坏。“津血同源”,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营气共同渗注于脉中,化生为血液,循环全身以发挥滋润濡养的作用。津液作为人体阴液的一部分,一方面人体津液充足,既可制约亢奋之阳热,又可气化为汗,借出汗以散发身热,调节体温,从而维持体内阴阳寒热的协调平衡。另一方面,津液代谢常随机体活动与外环境的变化而调节汗、尿的排泄,进而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以促进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津液经过代谢后,在排出体外的过程中,能把机体代谢所产生的各种有毒废物带出体外,因而起到排泄废物的作用,避免了有毒废物在体内的蓄积,以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

3.4 津液的输布

津液生成之后,在脾、肺、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的协调配合下,完成津液在体内的输布。脾主运化水液,一方面将胃、小肠、大肠吸收的津液凭借其升清之力而上输于肺,再通过肺的宣发肃降而布散全身;另一方面,脾也可以直接将津液向四周布散至全身。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接受由脾转输而来的津液后,一方面通过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至人体上部和体表;另一方面通过肃降作用,将津液向身体下部和内部脏腑输布,并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向肾和膀胱输送。若肺气宣发肃降失常,通调水道失职,津液运行障碍,则水停气道而发为痰饮,或水泛肌肤为水肿。肾中精气对人体整个水液输布代谢具有推动和调控作用,如脾的散精、肺的通调水道、小肠的泌别清浊等,都离不开肾阳的温煦和肾精所化元气的激发推动。另外肾本身也是参与津液输布的重要环节,由脏腑代谢产生的浊液,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向下输送到肾与膀胱,经过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将其中的清者重新吸收参与全身水液代谢,剩余的浊者则化为尿液,下注于膀胱排泄。肾对津液的蒸化作用,是根据体内津液的多少和机体的需求,通过增减尿量来调节体内津液总量的平衡。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而津液的输布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推动。气行则津布,以促进津液的输布环流。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往往影响津液的输布,使水液停滞,产生痰饮、水肿以及痰气互结的梅核气、瘿瘤、臌胀等病症。三焦是津液在体内输布运行的通道,具有运行津液的功能。三焦气化正常,水道通利,保证了诸多脏腑输布津液的道路通畅,津液才能在体内正常地流注布散。总之,津液在体内的输布主要依赖于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降、肾气的蒸化、肝气的疏泄和三焦水道的通利。津液的排泄主要是肺、肾、大肠和膀胱等诸脏腑功能协作的结果,由于尿液是津液排泄的最主要途径,因此肾在津液的排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肺通过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于体表皮毛,经过代谢后的津液,在气的蒸化作用下,形成汗液排出体外。此外,肺在呼气时也会从呼吸道以水气形式带走一些水液。因此,汗液的排泄和呼吸道水气也是津液排泄的途径之一。大肠排出粪便时,随着糟粕带走一些残余的水分,也是津液排泄的一条途径。因此,粪便中残留水分过多,则引起泄泻;若残留水分过少,则形成便秘。

4 精

4.1 精的概念

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融合而成的一种有形的精微物质,是生命的本原,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中周哲学中精理论的形成,更多的是源于古人对人类生殖繁衍过程的观察与体悟,与中医里的男子“二八……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如出一辙。同时也得益于对人体吸收饮食精华物质来维持生命活动的观察与体验。人体之精是人类生命繁衍的根源,是人体内有形的精华物质,因而与古代哲学范畴作为气之精粹者的精概念并不完全相同。精的含义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精,是指包括血、津液、髓以及水谷精微等一切有形的精微物质,但从具体物质的生成与功能而言,精与血、津液、髓的概念并不相同,一般说来,精概念的范畴,仅限于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以及脏腑之精。狭义之精,是指具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也是精的本初含义和精概念发生的始基。精与气相对而言,精属阴而有形,藏寓于脏腑之中;气属阳而无形,运行于全身上下内外。

4.2 精的生成

人体精的生成禀受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故从精的生成来源而言,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的区分。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古人通过对生殖繁衍过程的观察和体悟,认识到男女生殖之精的结合能够产生新的生命体。父母遗传的、与生俱来的生命物质,即称为先天之精。先天之精作为原始的生命物质,主要秘藏于肾。当然,在胚胎形成之后,直至胎儿发育成熟,这一过程中又必须依赖从母体汲取来的水谷之精的营养。

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水谷,又称为“水谷之精”。人出生以后,要依赖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将其转化为水谷精微,以营养各个脏腑组织,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由于这部分精微来源于后天,故称为后天之精。后天之精在供给脏腑生理活动需要后,其剩余部分输送到肾中加以贮藏,以充养肾所藏的先天之精。人体之精虽有先天和后天之分,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先天之精要不断得到后天之精的充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作用,而后天之精的生成要靠先天之精的活力资助。因此,无论是先天之精或是后天之精的匮乏,均能产生精虚的病理变化。。

4.3 精的功能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有形精微物质,具有繁衍生命、促进生长发育、生髓化血、濡养脏腑、生气化神等作用。

生殖之精是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其中蕴藏着男女双方的遗传信息,对子代的终生发育,如体质的强弱、形体特征乃至寿命的长短等都有较强的制约、规定作用。肾精是产生生殖之精的物质基础。先天之精与经过脏腑代谢后的后天之精共同贮藏于肾中,组成肾精,随着肾精的不断充盛,化生肾气以促进形体的生长发育,到一定年龄即产生天癸这种物质,后者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生殖能力的作用,使新的个体又具备了生殖机能。因此,肾精不仅产生生殖之精,而且化生肾气以促进生殖。所以,肾精充足,则生殖能力强;肾精不足,则会导致生殖能力的下降。故补肾填精是临床上治疗不育、不孕等生殖机能低下的重要方法。

生殖之精虽然以肾精为物质基础,但二者又有所不同。首先,肾精存在于生命的全过程,作为生命的物质基础,其盛衰对健康有重大影响;生殖之精只存在于育龄期,作为繁衍后代的物质基础,其质量只对子代产生影响。其次,肾精宜藏不宜泻,而生殖之精则遵循“精满必泄”的规律,定时或非定时地排出体外。另外,肾精可化为肾气,分为肾阴和肾阳,推动和调控全身脏腑的功能活动。

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都是以精为其主要的物质基础。在胚胎至胎儿生长成熟时期,精既是构成形体各组织器官的主要物质基础,又是促进胎儿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人的脑、髓、骨、脉、筋、肉、皮肤、毛发等皆由肾精生成。人出生之后,随着肾精的不断充盛,人体不断生长发育直至成熟,然后随着肾精的不断衰少,人体不断衰老。因此,随着人体之精由盛到衰的变化,人体呈现出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若肾精充盛,则人体生长发育正常;若肾精不足,则出现生长发育的迟缓或早衰。

髓有脑髓、脊髓、骨髓之分,三者均由肾精所化。故肾精充盈,则髓之生化有源而充满。一方面脑得到髓的滋养,则元神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表现出意识清楚,思维灵敏,语言清晰等;另一方面,骨得到髓的滋养,则骨骼健壮,运动灵活有力。由于齿为骨之余,也依赖肾精所生之髓的充养,故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而有光泽。若肾精亏虚,不能生髓,髓海不足,则头昏神疲,智力减退;骨骼失养,则骨软无力,牙齿松动脱落。精也是生成血液的重要物质,一方面水谷之精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而化生为血液;另一方面,精生髓,髓可以化生血液,精足则血旺,精亏则血虚,故有“精血同源”之说。临床上用血肉有情之品补益精髓以治疗血虚证,即以此为理论根据。

精是滋润濡养人体脏腑组织的重要物质。饮食入胃,经过脾的运化作用转化为水谷精微,不断地为全身脏腑组织提供营养,其富余部分则归藏于肾,储以备用。肾中之精一方面不断贮藏,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向全身输送,如此生生不息,维持着精在脏腑组织之间分布的协调平衡,促进着各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之精化生障碍,则肾精亏虚,五脏之精虚衰,脏腑组织得不到精的濡养,而导致功能的减退甚或衰竭。

精作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有形精微物质,其维持生命活动的形式之一,就是精化气的转化过程。“精化为气”,先天之精可以化生先天之气(元气),后天之精可以化生为水谷精气,再加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融合而成一身之气。气不断地推动和调节控制着人体的新陈代谢,维系着生命活动。精化生气,气有保卫机体、抵御外邪入侵的作用。精足则正气旺盛,抗病力强,不易受病邪侵袭。精能化神,是指精也是神志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不管是人体整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还是人体心理活动的狭义之神,其产生都离不开精这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只有积精,才能全神,这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反之,精亏则神疲,精亡则神散,而生命活动终结。

4.4 精气概念与功能的辨析

一般根据精的来源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但也有学者认为精应该分为先天之精、水谷之精和生殖之精三类,因为先天之精起源于父母生殖之精,而并不等同于生殖之精。先天之精即肾精,是从生命开始起就有,并维持终生;生殖之精则是在先天之精的推动下,使“天癸至”以后才能产生,故与水谷之精一样,都应属于后天之精。但也有人认为生殖之精是肾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子代胚胎的原始物质,从其产生的过程及生理作用来看,将其归属于先天之精的范畴更合理。另有人认为,先天之精是肾脏所藏之精,禀受于父母,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是生命产生的本原。生殖之精是人类生殖繁衍的基础,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受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血和津液的充养,在天癸的作用下化生并施泄。二者的区别一是在来源上,先天之精直接来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而生殖之精是后天由先天之精和水谷之精在天癸的作用下化生的。二是在功能上,先天之精只有一部分化为生殖之精,以维系种族的繁衍,而另一部分化为先天之气,即元气,分为元阴和元阳,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活动和人体的生长发育及生殖,还有一部分化为先天之神,即元神,主宰和调节后天之神(即识神或欲神)及机体的生命过程;生殖之精则只有繁衍后代的作用。

[1]覃荣周.羌医大师与羌医药传承导师在羌族医药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根于“中阴阳零一·周五行零一二三四”理论的医药与养生文化(一)[J].广东蚕业,2016(50):4.

[2]覃荣周,王琪林,王莉,等.中周医药与养生学的基本哲学理论——根于“中阴阳零一·周五行零一二三四”理论的医药与养生文化(二)[J].广东蚕业,2016(50):5.

[3]覃荣周,王琪林,王莉,等.五形廿合支表象理论认识里的人体有形周身——根于“中阴阳零一·周五行零一二三四”理论的医药与养生文化(三)[J].广东蚕业,2016(50):6.

[4]王琪林.五周变易理论认识里的人体有形周身——兼论中周学说与中医经典形体观之差异[J].广东蚕业,2016(50):4.

[5]元字元道.蔡氏祖传中周羌医经[EB/OL].字道五行网中京洛都西京长安站,http://zjldxjca.lyhmzxsyjzyzdxwx4444333221001234.zdwx01234.zidao.wang/s?wd=,2013.

[6]刘建钊,王莉,蔡光正,等.羌医药基本理论的哲学基础——中阴阳零一周五行零一二三四[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4(01).

[7]杨福寿,包希福,王战国.羌医特色疗法规范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1).

猜你喜欢

水谷化生肾精
穆志明:“产品+服务”提升生活品质
从阴阳气血化生浅议熟地黄的临床使用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幽门螺杆菌对肠化生胃黏膜Cdx2和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的影响
春天哪来这么多怪病?
胃黏膜“肠化生”就意味着胃癌?NO!
五子衍宗丸改善肾精亏虚证大鼠精液质量及机制研究
马凤琴应用龙血竭胶囊治疗胃黏膜肠化生经验
水谷雅子的草根儿“驻颜术”
中医补肾与养生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