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稻田养蟹技术
2016-03-10王艳艳李正友张效平朱玲周洲杨星商宝娣
王艳艳,李正友,张效平,朱玲,周洲,杨星,商宝娣
(贵州省水产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25)
山区稻田养蟹技术
王艳艳,李正友*,张效平,朱玲,周洲,杨星,商宝娣
(贵州省水产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25)
稻田养蟹是在一块稻田,同一个生长季节里既种植水稻又养殖河蟹。是一项风险小、见效快、效益高的种植业与养殖业巧妙结合的立体种养新模式[1]。一方面,河蟹的各种生理活动对水稻的生长起促进作用,蟹类掘洞的生活方式和日常行为可以刺激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2],加之其排泄物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可间接为水稻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同时,水稻也为河蟹提供了庇荫场所,稻田中的各种动物及浮游生物又可作为河蟹的食物来源[3]。因此,稻田养蟹既可使水稻增产,又可收获河蟹[4],达到了一水两用,稻蟹双丰收的效果,增加农民收入。稻田养鱼不仅在黔东南等传统养殖地区迅速发展,铜仁、遵义等新区也得到迅速推广[5]。本文从稻田的选择与改造、蟹种的选择及放养、饲养管理、回捕、常见敌病害的防治介绍了山区稻田养蟹技术。
1 稻田的选择与改造
1.1 田块的选择养蟹的稻田要选择水源方便、水质良好无污染、保水性能好、较为安静又便于管理的田块。面积以666.67~3 333.33 m2为宜[6],最好为冬闲一熟稻田。
1.2 蟹溜、蟹沟在稻田四周,离田埂1 m左右挖一圈宽0.5~1.0 m,深0.6~1.0 m的蟹沟,根据田块的大小,在稻田中间开挖“一”字形、“十”字形或“#”字形的蟹沟,蟹沟交叉处开挖1.5~2.0 m见方的蟹溜。蟹沟、蟹溜的面积一般占稻田的15%~20%。
1.3 防逃设施用砖块、钙塑板、石棉瓦、塑料薄膜等材料沿蟹田四周建设防逃墙。防逃墙与池面垂直或稍向内倾斜,内壁光滑,高度0.6~0.7 m,用木桩或竹桩固定,四角建成圆形;或将田埂的坡度加陡,坡比1.0∶0.5以内,坡面上用1 mm左右厚度的硬质塑料布贴面[7],既可防逃又可防止河蟹打洞。稻田进出水口设置防逃网[8]。
2 蟹种的选择及放养
2.1 蟹种的选择选择规格整齐、爬行活跃的蟹种。可采取“一查、二看、三称重”[9]的办法选择。“一查”是查清蟹种的来源和产地;“二看”是看蟹种规格是否整齐,附肢是否齐全,爬行是否活跃,性成熟蟹的比例是否过大,不能用性成熟蟹和小蟹做蟹种;“三称重”是采取随机取样的方法称重过数。
2.2 清野、消毒在稻田放水前3~5 d进行清野、消毒。彻底消除稻田及沟、溜中的水蛇、老鼠、野杂鱼等敌害生物。每667 m2稻田用生石灰30~40 kg,兑水化成浆后均匀地泼洒在田内进行消毒。
2.3 苗种放养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后,秧苗已经栽插成活时进行。放养密度450~750只/hm2。投放前用田水喷淋蟹种3~4遍,使其逐渐适应田水。用高锰酸钾10~20 mg/kg或3%~5%食盐水消毒5 min,之后让蟹种自行爬入田中。
3 饲养管理
3.1 日常检查每天早、中、晚3次巡查,观察河蟹的摄食、活动、蜕壳、水质情况及蟹、稻有无发病;检查防逃设施安全情况以及田埂、沟溜有无破洞、漏水情况。
3.2 适量施肥河蟹不耐肥水,养殖河蟹的稻田不宜大量追肥,一般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基肥可施粪肥7 500 kg/hm2,磷肥450 kg/hm2,钾肥150 kg/hm2[9]。追肥以尿素为主,每次4~6 kg/667 m2[9],一般2~3次。
3.3 合理投饵河蟹是杂食性偏动物性的甲壳动物,在稻田养蟹中,应适当添加动物性饵料,以弥补天然水域中动物性饲料的不足。日投喂1~2次,如果投喂2次,傍晚投喂量为全天投喂量的2/3。日投喂量为蟹种体重的3%~8%,投喂的品种应动物性饲料与植物性饲料结合,保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
3.4 水质管理一方面要勤注水,最好每天注水或隔天注水,保持10 cm左右的水深,7~10 d换水1次,每次换水1/3。夏季高温,应使稻田达到最深水位;秋季是摄食高峰,应由7~10 d换水1次改为2~3 d换水1次。另一方面,坚持每半个月泼洒1次生石灰,以调节水质和预防病害。
4 回捕
一般在水稻收割前后进行。为防止稻谷收割时对蟹的伤害,可对养蟹稻田进行多次灌水和排水,使蟹集中到蟹沟、蟹溜中。回捕时,在水流动方向下游的沟渠中设置陷阱和袖网,白天加水,夜晚放水,河蟹顺排水方向爬进陷阱和袖网。余下部分可用灯光诱捕或人工捕捉。
5 常见敌害、病害的防治
稻田养蟹病害采取“预防为主”的科学防病措施。及时消除敌害生物;勤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多种水草,模拟天然环境;科学投喂,增强河蟹体质。一旦发病,及时治疗,对症下药,科学用药。
5.1 敌害的防治主要包括水鸟、蛇、老鼠等,可在修建蟹沟、蟹溜时加强驱捕,封死鼠洞、蛇洞,做好进、排水的防护措施。养殖过程中,可用人工或捕鼠器捕捉。
5.2 病害的防治
5.2.1 烂鳃病:表现为病蟹行动迟缓、鳃腐烂。发病原因是水质败坏,饵料中缺乏维生素。主要防治措施:(1)换水;(2)用生石灰连续消毒水体3 d;(3)每100 kg饵料中添加维生素C 100 g,恩诺沙星50 g。
5.2.2 烂肢病:表现为蟹肢节间充水腐烂,步足易断落,群体残蟹较多。主要由于运输和捕捞过程中蟹体受创伤被细菌侵入引起。主要防治措施:(1)在蟹种放养前,彻底清理消毒,消灭病原;(2)在蟹种运输过程中,避免对蟹体造成损伤;(3)强化饲养管理,促进伤口愈合,增强河蟹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5.2.3 脱壳不遂症:表现为蟹的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接处出现裂口,但不能蜕去旧壳,进而导致死亡。主要防治措施:(1)加大换水量;(2)投放少量石灰;(3)饵料中添加钙质丰富的物质,如:每次蜕壳前2~3 d,用“免疫多糖+虾蟹多维+离子钙”拌料,连用3~5 d[10]。
[1]陈淑芬.山区稻蟹共生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23):280.
[2]Wang J Q,Zhang X D,Jiang L F,et al.Bioturbation of burrowing crabs promotes sediment turnover and carbon and nitrogen movements in an estuarine salt marsh[J].Ecosystems,2010,13(4):586-599.
[3]程保政,刘义霞.稻田蟹鱼生态养殖技术试验[J].北京水产,2001(3):18.
[4]姜维,陈彬.稻田养蟹的技术要点[J].西江农业科技,1995(3):34.
[5]李正友,王艳艳,李世华,等.贵州山区稻田养鱼现状与发展对策[J].贵州畜牧兽医,2014,38(6):62-64.
[6]薛有桂,杨海鑫.稻蟹共生配套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1991(6):33.
[7]胡以朝.稻田养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3):330-331.
[8]陈淑燕.稻田养蟹关键技术要点[J].渔业致富指南,2008(9):48-50.
[9]孙雅君.稻田生态养蟹技术[J].生态农业科学,2004,20(3):242-243,254.
[10]刘福林,何贤明.稻田生态养蟹技术[J].宁夏农林科技,2013,54(9):77-78,80.
S962.3+5
A
1007-1474(2016)06-0067-02
2016-09-29
贵州省特色水产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稻-渔”耦合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
王艳艳(1987—),女,助理研究员,从事水产养殖技术研究。E-mail:wangyy19870117@163.com
*通讯作者:李正友(1965—),男,研究员,从事水产养殖技术研究。E-mail:li-z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