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实践与体会
2016-03-10段艳芝
段艳芝
志愿服务在慢性病防治中的实践与体会
段艳芝
目的:缓解目前存在的慢性病防控网络不健全、卫生人力资源不足等问题,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慢性病防治活动,初步探索慢性病综合防控新模式。方法:建立志愿服务体系,弘扬志愿服务文化,通过开展特色志愿服务,传递健康、传递爱心、传递关怀。结果:“紫荆花”志愿服务队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了服务队在慢性病的干预防控和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医患关系的积极作用。结论:推行志愿服务,在现阶段国情背景下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卫生资源紧缺的矛盾,推动慢性病防治工作健康发展,同时还能弘扬志愿服务文化,实现志愿服务与慢性病防治相互促进发展。
志愿者;慢性病;健康促进
根据WHO资料显示,全球疾病谱由感染性疾病向慢性非感染性在转变,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慢性疾病正成为致残的主要原因和卫生资源的主要消耗所在[1]。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健康水平提高、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然而,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慢性病防治网络尚未健全,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当前,我市的慢性疾病防控工作也存在底子薄、基础差、网络不健全、人才队伍极其匮乏等突出问题,我中心作为全市慢性疾病防治中心,主要职能是承担全市麻风病、结核病、性病等慢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以及全市皮肤病、精神疾病、呼吸疾病、职业病及职业相关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防治任务繁重,仅靠我中心现有专业技术力量是远远不够的。2010年初,卫生部等八部委共同下发了《关于开展2009年国际志愿者日“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的通知》,进一步推进医院志愿者服务活动,很多医院开展了形式不同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作为一种高尚的社会行为,不仅能够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关爱和帮助,还能够充分动员和有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服务于社会,在弥补政府资源不足、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服务经济建设与社会道德构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2]。在人口城市化、老龄化和社区管理化的进程中,慢性疾病管理、健康宣传教育、科学普及工作逐步走进社区、走进百姓,成为慢性病防治发展的趋势。由此可见,在追求文明、崇尚奉献的今天,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发展志愿者参与慢性疾病防治健康促进活动,可鼓励更多的社会人员参与慢性病防治活动。
1 做法与实践
1.1 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志愿服务体系
1.1.1 广泛接纳,积极做好志愿者招募工作 2012年5月,经团市委批准,由我中心发起、成立了我市卫生系统唯一一支自我组建、自我运作、自我管理的公益性专业自愿者服务队伍——“紫荆花志愿服务队”,主要由我中心的青年员工和社会的热心人士所组成,工作宗旨是动员全社会力量,让更多的群众关注和参与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招募志愿者的方式主要有网上招募和现场招募两种,分别在珠海高校的“阳台网”、团市委和市慢性病中心官方网站上发布招募信息,同时通过开展义诊宣传和健康宣教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的开展接受社会热心人士的报名,通过面试、考核和注册,吸纳符合条件的志愿者,截至2015年6月,已招募网上注册志愿者121人,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活动自愿者人数达到1230人。
1.1.2 加强管理,积极做好志愿者的培训和考核 成立志愿者管理小组,明确小组人员分工,制定了服务队的管理制度、服务章程,确定了队伍的服务方式与方向;加强志愿者服务队的培训管理,确定培训主管部门,制定培训内容,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志愿服务宗旨、理念、志愿服务的有关规定、志愿服务岗位职责,服务流程、服务礼仪、服务技能和医患沟通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新上岗志愿者需完成培训学时,经考核合格才能上岗,培训采取专题讲座与现场操作相结合、集体培训和个体辅导相结合、专家讲座和志愿者互学互动相结合,促进志愿者工作水平的提升。各岗位专业督导人员对参与活动的志愿者进行服务活动指导、沟通及考核,每次记录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录入志愿服务时,确保服务的规范性。
1.2 建立激励机制,弘扬志愿服务文化
1.2.1 高度重视和支持,强化组织保障 为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我们将“紫荆花志愿服务队”活动作为中心的书记项目,与中心党建工作结合起来。党总支把自愿服务纳入党、团组织建设的重要工作,志愿服务队队长一直由单位团支部书记担任;志愿服务时作为年终评选优秀志愿者的凭证,进一步促进了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开展;中心还对志愿队伍的培训和活动开展给予经费支持与帮助,保障了志愿服务工作的有序运转。
1.2.2 积极培育志愿服务团队,弘扬志愿服务文化 为加大营造志愿者工作的浓厚氛围,我们邀请高年资医师、专家教授参与青年志愿者活动,言传身教带动青年志愿者不断前行。同时主动宣传,积极发现并广泛宣传在志愿者工作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不断以优秀事迹感染志愿者,营造氛围吸引志愿者,用平台锻炼志愿者,通过引领志愿者向上的思想,促进志愿服务工作发展。通过组织拓展训练、登山、郊游等健康有益的活动,营造团结、友善、互助的自愿服务氛围,吸引员工自觉自愿地参与自愿者活动;中心团支部还注重抓好志愿者的教育、管理和分类培训等各项工作,发挥骨干志愿者的影响和带头作用,形成光环效应,影响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
1.3 开展特色服务,夯实志愿服务品牌
1.3.1 传递健康,防控慢性病 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积极响应原卫生部启动实施的“百千万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活动”,志愿者利用微信、微博等进行网络宣传;利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活动,志愿者走进社区、学校、企事业等单位,开展现场健康知识宣传讲座,致力提高全民结核病防治知晓水平。在性病防治工作中,利用“志愿者”独特的身份开展对高危人群的宣教和外展干预工作,通过与广同网、中山大学彩虹多元文化协会、高校群体合作等方式开展宣教,开展男男同性性行为者咨询检测。在慢性非传染疾病防治工作中,志愿者结合“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传播健康知识,开展“高血压、糖尿病”义诊宣传活动,将慢性病早诊早治的健康知识传递给居民。自愿者们经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开展“药学服务进社区活动”“健康促进进学校、进企业活动”,还开展以“世界卫生日”“世界麻风病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吃动平衡,走向健康”等主题宣传活动,向市民开展慢性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健康促进活动。总之,慢性病防控的每一次外展、宣传活动一定可以见到紫荆花志愿服务队绿马甲的身影。
1.3.2 传递爱心,关爱他人 每年的麻风病节,志愿者服务队都会组织到麻风岛,慰问已在岛上居住多年的麻风病康复者,为他们送上新年的礼物和问候。队员们与麻风病康复者们一起包饺子,表演文艺节目,传达全社会的关爱;还多次组织麻风病康复者还乡一日游活动,让离开自己家乡多年的麻风病康复者感受家乡的变化,深得患者和家属的赞许与好评。志愿者服务队还时常到儿童福利院、护老中心,开展健康咨询,并给孩子和孤寡老人们带去生活用品和食品。
1.3.3 传递关怀,和谐医患 在中心的慢性疾病门诊,每年在就诊高峰期到来,“志愿者服务在医院”活动便成为主战场,工作在不同岗位的志愿服务队员们在完成了紧张的工作后,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就诊患者提供导医、导诊、预约诊疗、咨询、取药护送、陪同检查、取送检验报告单、费用查询、健康教育和开展“满意度调查”等一系列志愿服务,哪里患者集聚的多,哪里就看到身穿绿马甲的志愿者服务队员在忙碌,此举不仅使患者得到温馨的专业服务,而且有效地缩短了患者的候诊时间,提高了诊疗效率,促进了良好医患关系。
2 成效与体会
秉承自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紫荆花志愿服务队”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了服务队在慢性病的干预防控和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医患关系的积极作用。我中心连续获得“广东省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行动优秀组织奖”,“紫荆花志愿服务队”荣获了“2014年度珠海市十佳志愿服务组织”称号。
“紫荆花志愿服务队”参与慢病防控工作的实践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发展志愿者参与慢性病防控健康促进活动,能缓解卫生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协调医患关系,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健康促进活动,无私、奉献的志愿服务让慢性病防控工作如虎添翼。志愿者通过参与慢性病防控工作,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慢性病事业的发展给志愿服务搭建了更大平台,使之锦上添花。
3 体 会
3.1 探索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新路 志愿服务是公民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方式,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建立和健全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需要[3]。我们将继续探索慢性病防治志愿服务的新路子,加大社会宣传,拓展招募渠道,扩大志愿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强化志愿者的专业化培训,建立志愿服务评估制度和工作标准,提高团队的工作能力,推动志愿服务科学化、品牌化发展;宣传志愿者服务成果,发扬志愿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理念,传播志愿服务文化,为慢性病防控工作助力,为和谐社会增辉。
3.2 探索慢性病综合防控模式新路 在我国当前医疗资源相对贫乏,尤其是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不足、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应在参考国际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以社区为基础,培养和培训社区志愿者骨干或患者骨干的慢性病防控之路[4]。我们通过自愿服务的特色服务,推进志愿服务工作与慢性病防控业务的科学化并进发展,也为逐步实现志愿服务与慢性病防控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吸纳社会资源和力量促进慢性病防控工作发展,探索医院-社区-患者-志愿者一体化模式,将志愿者引入到慢性病防控的工作中来,实现对慢性病患者的持续支持[5]。
[1]Atkins RC.The changing pattems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the need to develop strategies for prevention relevant to different regions and countries[J].Kiddney Int Suppl,2005(98):83-85.
[2] 陈志宏,杨亚伟.关于建立医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9):16-17.
[3] 党秀云.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11(3):50-54.
[4] 仲学锋,Fisher EB.糖尿病自我管理影响因素及健康教育干预研究进展[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0,5(2):133-138.
[5] 高圆圆,谢 波,孙子林,等.医院-社区-患者-志愿者一体化慢病管理新模式的构建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8):2624-2626.
(本文编辑 崔兰英)
519000 珠海市 广东省珠海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护理部
段艳芝:女,本科,主管护师
2015-11-07)
10.3969/j.issn.1672-9676.2016.1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