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霞运用健脾除湿法治疗痛经个案分析
2016-03-10姚美玉杨金枝王秀霞
姚美玉 杨金枝 王秀霞
王秀霞运用健脾除湿法治疗痛经个案分析
姚美玉1杨金枝2王秀霞3△
痛经是女性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的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中医学认为,痛经病位在胞宫、冲任,病因有“虚”和“瘀”之分,旧时虚寒型痛经多见,多以温经汤加减治疗,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多食少动,湿痰型体质偏多,病情表现往往虚实寒热错杂。王教授认为,对于湿痰型痛经,运用健脾除湿法改善其湿痰体质才是彻底治疗此类痛经的根本。
痛经;湿热;月经量少;苍附导痰汤
痛经是女性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的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头痛、乏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腰腿痛等一组全身不适的症状。
中医学认为,痛经病位在胞宫、冲任,病因有虚实之分。一般经期或经净后疼痛,喜温喜按者多为“不荣则痛”,属虚证,可分为肾气亏虚型、气血虚弱型,治以补气养血,温胞止痛;而经前或经期疼痛,疼痛拒按,经色暗红并伴有血块者多为“不通则痛”,属实证,可分为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湿热蕴结型,治以行气活血、清热祛湿、逐瘀止痛[1]。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主体体质也发生变化,病情往往虚实寒热错杂,这就给临床上辨证用药带来困难。
王秀霞教授为全国名中医,博士生导师,国家第二批带高徒名老中医,从事中医妇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 50 载,擅长诊治妇科经、带、胎、产及各种疑难杂症,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诊,曾在临床上遇到数例湿痰型痛经患者,经王教授治疗效果颇佳,现介绍一例典型患者如下。
1 病案举隅
汤某,女,23岁,2014年6月7日初诊。主诉:经行腹痛3年余。现病史:月经周期规律,量少,色暗,经行小腹坠胀痛,喜温喜按,四肢清冷汗出,恶心,便溏。经前一周始痤疮,口疮,乳房胀痛,手脚心干热,烦躁易怒。末次月经:20/5。平素乏力,尿频,口干,下肢肿胀感(按压无凹陷)。中医查体:舌暗苔白腻,脉沉滑,平素便溏臭。体重指数:23。辅助检查:彩超:未见异常。自述曾口服汤药数剂,服药疼痛缓解,但停药数月复发。四诊合参,中医诊断为痛经,经行口糜,证属湿热蕴结,气滞血瘀型,西医诊断为原发性痛经。治以健脾化湿,佐以清热、理气、化瘀,拟方如下:生白术15 g,苍术20 g,赤芍15 g,黄芩15 g,石斛15 g,丹参20 g,香附15 g,姜半夏15 g,陈皮10 g,茯苓15 g,麦冬10 g,薏苡仁15 g,夏枯草15 g,土茯苓20 g,皂角刺10 g,通草5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并嘱患者平日常服茯苓薏米冬瓜仁粥、清淡饮食、多运动。
二诊:6月18日,患者服药10天,自述服药后便次增多,溏臭,口干减轻,身体轻快感,新起痤疮较之前范围变小,未见口疮。四诊合参,考虑患者湿阻气滞有所减轻,又月经将潮。故治以燥湿、温中行气止痛,拟方如下:苍术、姜半夏、麦冬、延胡索、夏枯草、皂角刺、汉防己、泽兰、益母草各15 g,吴茱萸、小茴香、乌药各10 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
三诊:6月27日,患者自述末次月经21/6,腹痛减轻,经量如前,未见血块。王教授嘱患者多运动,经净后服6月7日方14天,继服6月18日方至月经来潮。
四诊:7月26日,患者述平日精神状态佳,痛经、口臭消失,经量较之前有所增多,苔薄白。由于患者是在校学生,欲服用中成药,遂处以妇科养荣胶囊(主要成分是四物、麦冬、白术、香附、益母草等),经前5天改用调经助孕冲剂(成分是当归,白芍,瓜蒌,川楝子,牛膝,王不留行,通草,皂角刺,枳壳,青皮,生白术)至经期结束。随访三个月,经量已恢复正常。
按:王教授认为此患者并非古时常见的虚寒性痛经,虽然此患者小腹坠胀痛喜温喜按、四肢清冷汗出为一派虚寒象,经前痤疮、口疮、手脚心干热一派热像,容易让人误认为是大温经汤证的寒热夹杂,但是结合其服药经历,王教授发现前方多为大温经汤的加减,均药后奏效,几月后痛经复发,提示未治其本病。故仔细询问其病史,患者述几年前经量较多,而今渐进性减少,且此患平素带下色黄,口有异味,头面部油脂分泌过多,喜膏粱厚味,舌暗苔白腻,遂诊为湿热蕴结,气滞血瘀型。此患平素嗜食膏粱厚味,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液停聚生湿,湿浊郁而化热。湿热初期,湿在气分,湿阻气机,清阳不升,故平素头晕、乏力。经前血气壅盛,湿热上泛颜面,故滋生痤疮、口疮。湿热蕴结中焦,脾不运化,但此患胃纳尚可,故食欲强、便溏臭、口有异味。湿热下注胞宫,与血结,伤血,连带而下,故平素带下色黄;又热迫血行,故经量增加,色红。湿阻气机,阳气运行受阻,不能温煦胞宫和四肢,故出现经行小腹坠胀痛,喜温喜按,四肢清冷汗出等虚寒象。湿性趋下,故自觉下肢肿胀。但湿性黏滞,缠绵难愈,故湿热后期,热入血分,耗伤阴血,故经量呈渐进性减少,舌暗,伴有血块。
2 用药分析
一诊:王教授认为不除气分之湿,难透血分之热,故治以健脾化湿,佐以清热、理气、化瘀。用药以妇科名方苍附导痰汤中的苍术、香附、半夏、茯苓、陈皮为基础加减,意在健脾燥湿、化痰行气,苍附导痰汤出自《叶天士女科全书》,常用来治疗因脾不健运,痰湿内阻而引起的诸多妇科病。《本草求真》言:“凡水湿诸邪,靡不因其脾健而自除”“苍术,专入脾,甘苦辛烈,升阳散郁、除湿燥痰;白术,专入脾,味苦而甘,燥湿实脾、缓脾生津,生则较熟性更鲜补而不滞腻”,故用苍术健脾燥湿行气、生白术健利脾气,使脾健湿除,为方中主药。丹参、香附为妇科圣药,养血活血、疏肝理气。半夏、陈皮、茯苓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少量麦冬、石斛养阴,防二陈之燥。 黄芩、薏苡仁清热利湿。赤芍清血分热。土茯苓清下焦热、除湿消水、分清别浊。夏枯草清热散结,皂角刺消肿排脓,王教授常用其治疗经前痤疮。通草祛湿,引热下行。诸药合用,功在使湿去气畅,热清烦消。嘱常服茯苓薏米冬瓜仁粥、清淡饮食、多运动意在改善其易湿热的体质。二诊:药后便次增多,臭秽为身体排湿的反应,考虑到月经将潮,“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故治以燥湿化痰、温中行气、活血调经。方中延胡索、乌药、小茴香、吴茱萸温经行气,止痛效著,王教授常以此来治疗各种类型的痛经。丹参、香附合泽兰、益母草共奏活血调经之功。三诊:湿性粘滞,缠绵难去,故巩固治疗。四诊:诸症显示,湿热已去,此时应养阴血使经量增。由于患者是在校学生服用汤药不便,又“阴血之难成易亏”,故改用中成药缓缓调之,经净后妇科养荣胶囊补气养血,经前调经助孕颗粒疏肝行气止痛、养血活血调经。
3 总结
中医主张治病求本,对于此病来说湿热除,则痛经不复发。现代人多膏粱厚味,缺乏锻炼,所以体质多痰多湿,往往会产生一些与病因不一致的病症,然其本质是由痰湿所致,这就要求医者能够清楚疾病的发展规律,详细的询问病史,做到望闻问切,审证求因,辨证论治。与此同时,医者也要劝服此类患者改变生活习惯,从根本上改善其痰湿体质。
[1]马宝璋.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94-96.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二科(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七年制2009级(哈尔滨 150040);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医馆坤秀堂-王秀霞名老中医工作室(哈尔滨 150040)
△
10.3969/j.issn.1003-8914.2016.03.017
1003-8914(2016)-03-0337-02
(本文校对:韩凤娟201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