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区草畜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2016-03-10唐春霞
唐春霞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畜牧兽医局,甘肃 定西 743000)
安定区草畜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唐春霞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畜牧兽医局,甘肃 定西 743000)
摘要:安定区畜牧科技工作助推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加大了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针对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重点,从而提升科技在当地草畜产业发展的贡献率,推动了全区草畜产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安定区;草畜产业;畜禽生产
近年来,安定区把发展草畜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开发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全区畜牧科技工作立足产业实际,紧紧围绕发展需求,以办培训、引良种、做试验、抓推广为主要内容,加大了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提升了产业发展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了全区草畜产业快速发展。
1 科技助推草畜产业取得的成效
1.1引入牧草新品种,夯实饲草料基础
近年来,安定区先后引进“金皇后、阿尔岗金和抗病苜蓿”等11个国内外优质紫花苜蓿品种1500kg,“红山叶、无芒雀麦和串叶草”等优质牧草品种500 kg,“承3359、沈单16号、富农1号”等玉米种籽及“海牛、大卡、超级糖王”等甜高粱等2500kg。新品种的引入,既丰富安定区牧草品种,又提高了饲草料产量。全区以苜蓿、红豆草为主的多年生优质牧草留床面积4万hm2,年内新种植良种紫花苜蓿和红豆草0.4万hm2,依托旱作农业种植双垄沟播玉米2.67万hm2,种植优质高产甜高粱666.67 hm2。全区年产各类饲草200万t,可为100万羊单位提供充足的饲草料。
1.2引进畜禽新品种,提高畜禽良种化程度
引进道赛特、萨福克等专门化的肉羊品种5 000多只,小尾寒羊5万多只;引进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等优良瘦肉型种猪2 000多头;引进荷斯坦奶牛、夏洛莱、德国黄牛、利木辛、西门塔尔肉牛冻精2万多枚。优良畜禽的引进,为提高全区畜禽生产性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育省级种畜禽场21家、市级种羊场21家,区级良种繁育户遍及全区19个乡镇,全区现有25个牛冻配改良点,25个羊常温人工授精改良点,5个猪人工授精改良点。羊、牛、猪的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75%、80%、85%以上,规模养殖户的良种化程度达到100%。
1.3完善设施设备,充分发挥畜禽生产性能
全区以圈舍改建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草食畜舍饲养殖,以肉羊为主的草食畜养殖得到较快发展。全区累计改建规范化圈7.5万间;建成大型饲草加工企业4个。购进各类加工机械1.6万台,粉碎、铡短、打捆和制粒等形式的粗饲草加工能力显著提升,年加工能力在200万t左右;累计建成永久性青贮氨化池1.65万座、56.29万m3,年青贮氨化饲草能力达50万t。伊兰纯公司建成年产1万t的牛羊肉生产线、西泰公司建成年产1.5万t生猪屠宰生产线、民祥草业建成年生产20 万t草块、草粉、草颗粒生产线、现代草业建成年加工10万t的优质苜蓿生产线。暖棚养畜、青贮氨化等综合配套技术在全区普及应用,肉品、饲草加工龙头企业开始起步,为充分发挥畜禽生产性能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1.4推广适用技术,提高生产水平
科技推广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集中体现,是推动草畜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是加快推广秸秆青贮氨化技术。自肉羊产业大县建设以来,全区每年新增青贮氨化能力10万t以上,截至目前秸秆转化利用率达到55%以上;二是推广杂交改良技术。每年杂交改良肉羊8万只以上,改良肉牛5 000头以上,生产瘦肉型杂交仔猪10万头;三是推广规范化圈舍改建技术。以牛羊舍为主规范化圈舍改建每年以1 000间的速度推进,累计建成规范化圈舍7.5万间,规范化圈舍普及率达到了85%以上;四是推广规模养殖及配套技术,每年新增规模户1 000户,累计达到1.6万余户,建成规模养殖企业436个(大型养殖企业30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市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场17家。家庭养殖场122个、养殖专业合作社212个,建成以肉羊为主的专业村73个,挂牌28个,五是推广畜禽疫病综合防制技术。以上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畜牧业生产步入质量效益型的轨道。
1.5壮大畜牧科技队伍,增强产业支撑力度
通过兽医体制改革,组建了动物卫生监督所和草原监理站两个执法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畜牧技术推广站两个技术支持机构,在全区19个乡镇设立了基层畜牧兽医站及动物卫生监督分所,为区畜牧兽医局派出机构,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管理方式,现有技术人员156人。全区292个行政村选聘村级动物防疫员296人,为全区草畜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科技人才支撑。
1.6加强院地(院企)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科学试验是技术推广应用的依据和支撑。结合生产实际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加强科技对接,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试验研究工作。一是结合肉羊产业大县建设,开展了专门化肉羊与小尾寒羊的杂交效果试验、羔羊的舍饲育肥试验及苜蓿草粉育肥羔羊的效果等方面的试验,甘肃省畜牧研究所与定西旺盛养殖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不同处理方法对绵羊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与团结、香泉、内官等乡镇的规模养殖场合作开展了“萨福克肉羊细管冻精推广与应用”项目,进一步扩大优良种质资源利用,推进了冻精在全区肉羊养殖中的推广步伐。二是依托国家星火计划开展了黄牛杂交改良效果试验;甘肃农业大学与定西市安定区隆兴养殖场合作开展肉牛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主要研究不同目标日增重全混合日粮对不同体重阶段西杂牛育肥效果的研究,与定西伊兰纯牛业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探索畜禽粪便等牧业固体有机废弃物的快速有机肥料化技术,提高有机肥有效氮含量,既对资源进行了高效循环利用,又减少环境污染。三是结合草产业开发,开展了不同牧草品种的引种栽培试验、不同播种方式的对比试验、根瘤菌拌种效果试验、包水剂拌种试验等。与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研究所合作实施“中兰2号牧草品种区域试验”、与甘肃农业大学合作实施“山地牧草机械收割推广项目”,甘肃农业科学院与甘肃民祥牧草有限公司合作在宁远镇开展“牧草新品种引进及秸秆饲料化利用试验研究”,共种植饲用玉米品种16个、饲用高粱品种21个。进一步加快了牧草良种的推广步伐和提高了牧草收购加工的机械化程度。四是先后与甘肃省外资办、甘肃农业大学合作开展了以生物发酵床为主的生态环保养殖方面的试验。试验研究工作的开展,为大面积的示范推广贮备了技术、提供了依据。
1.7强化科技培训,提高从业者素质
宣传培训是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的前提和关键。为此,我们开展了不同层次和形式的培训。一是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设立专栏,从常规畜禽的饲养管理、品种改良、疫病防制和牧草栽培管理等方面进行广泛的科普宣传。二是通过派出去、请进来、走下去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和培训。派出去学:每年派出至少10名以上的专业技术骨干参加省级以上的养殖技术培训,通过派出去学习培训,专技人员接受了新知识,掌握了新技术,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请进来讲:结合每年的畜牧重点工作,邀请科研院所专家教授来该区举办有关肉羊养殖、品种改良、牧草种植及利用等方面的讲座,对该区内的规模养殖户、场(小区)和畜牧技术人员进行专题培训;每年利用冬闲时间,安定区组织开展了以讲发展思路、讲法律法规、讲实用技术为内容的“三讲”教育活动,每年选派30名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技术骨干深入全区各乡镇,驻村入户开展培训,举办有关畜牧技术培训班100余场(次),培训农民1万人(次)以上,印发科普资料5 000余份。通过深入广泛的宣传培训,真正使一大批畜牧实用技术被广大群众认识和接受,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为草畜产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几年来,虽然全区草畜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主
导地位不断提升,科技含量日益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增长,但还存在许多的困难和问题。
2.1科技意识不强
安定区草畜产业发展处于转型阶段,千家万户分散养殖仍然是主体,传统养殖占据重要地位的现状未从根本上转变,加之青壮年劳务输出,在家从事养殖多为老人,思想观念还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科技养殖意识普遍不强。
2.2重视程度不高
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业主方面,对科技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高。
2.3科技经费不足
安定区内良种自繁能力不足,向外地引种耗资大,同时开展的新技术引进、技术培训、人才引进等资金缺口大,科技推广培训无配套资金。
2.4科学化饲养水平亟待提高
受传统观念影响及技术推广有限,圈舍改扩建、疫病防治等养殖的常规技术不能普遍使用;虽然多数规模养殖场、企业配备有专业技术人员,但占比少、技术侧重点各有不同,畜禽繁育、杂交改良、人工授精、饲草料加工利用、育肥、营养调控等单项技术不能集成配套发挥实效。
2.5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不及时
由于没有专门的培训资金,培训仅限于部分项目设计的范围,培训覆盖面窄、内容单一,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不及时,新技术推广普及步伐缓慢。
3 草畜产业发展的建议
3.1依托科技发展,提高品种改良技术的深度和广度
在注重引进国内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同时,加强新品种的培育和改良,改变当前改良工作仅局限于良种引进和本交的现状,逐步形成和完善适合该区产业发展的扩繁体系。
3.2提升饲草料种植及加工调制水平
一方面通过牧草良种引进和试验推广示范,进一步丰富该区牧草品种资源,建立饲草高产栽培的生产供应新体系。另一方面结合草产业开发,开展不同牧草品种的引种栽培试验、不同播种方式的对比试验、根瘤菌拌种效果试验、包水剂拌种试验等,提高饲草的利用率,从而保证饲草、饲料的全年均衡供应。
3.3提高畜禽饲养管理水平
结合畜禽的生物学特点和行为学特性,积极开展养殖工艺模式、配套设施设备研究,解决畜禽饲养管理中出现的一些关键问题,改变传统观念,重视养殖档案管理,为提高管理水平打好基础,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生产水平。
3.4提高畜禽疫病防控能力
集约化、规模化养殖饲养密度较高、容易造成应激,从环境调控入手,按照畜禽的生理要求,开展畜禽常见疫病的研究,探索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促进常规疫病防治常态化,保证产业健康发展。
3.5加快技术的集成配套应用
积极探索企业与科研院所相结合的工作新机制,加大技术研发和培训推广步伐,加快成熟技术的集成配套应用,结合常规技术的应用,加快新品种培育;运用同期发情和人工授精技术,实现批量繁育与规模化养殖;完善相关的标准体系,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编辑:赵鹏飞)
中图分类号:S8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9X(2016)04-0098-02
作者简介:唐春霞(1979-),女,甘肃民勤人,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