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动脉充气式止血带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6-03-10林菡群王红幸郑繁程
林菡群,王红幸,郑繁程
(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医院,浙江宁波 315010)
桡动脉充气式止血带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应用效果观察
林菡群,王红幸,郑繁程
(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医院,浙江宁波315010)
摘要:目的探讨自主研究设计的桡动脉充气式止血带的临床应用价值。
将200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或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观察组采用自主研发的桡动脉充气式止血带止血,观察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及皮肤水泡、肿胀、疼痛麻木等局部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观察组成功止血98例,对照组成功止血97例,两组止血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水泡、肿胀、疼痛麻木发生情况观察组分别为1例、3例、2例,对照组分别为10例、12例、11例,两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桡动脉充气式止血带用于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效果好,局部血管并发症少。
关键词: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充气式止血带;止血
doi:10.3969/j.issn.1671-9875.2016.02.023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al angiography,CAG)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技术的发展,经桡动脉穿刺已在CAG及PCI中展现出其显著的临床优势,应用也日趋广泛[1]。术后如何安全有效地压迫止血是护理上重点关注的问题。本院心脏中心对介入治疗后患者常规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临床观察发现由于松紧度难以控制导致患者出现穿刺部位疼痛麻木、穿刺侧肢体肿胀,在拆除弹力绷带时穿刺点周围皮肤出现红肿、水泡。为了能够有效减少血管压迫过程中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本科室自主研发一款桡动脉充气式止血带(专利号:ZL201420079901.X),临床应用后与常规组相比皮肤水泡发生率及穿刺侧肢体肿胀、麻木发生率明显降低。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4年3月至12月在本院心脏中心行CAG或PCI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按随机数字表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男65例,女35例;年龄40~84岁,平均年龄(56±6.08)岁;体质量48~98 kg,平均(66±5.56)kg;行CAG 80例,择期PCI 20例。观察组:男69例,女31例;年龄43~80岁,平均年龄(57±5.46)岁;体质量46~90 kg,平均(68±6.48)kg;行CAG 77例,择期PCI 23例。所有患者术前常规检查桡动脉搏动良好,Allen试验阳性,确认桡尺动脉间有良好的侧支循环。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病情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所有患者均经桡动脉路径行CAG或PCI,治疗后在介入室拔除鞘管,对照组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观察组采用自主研发的桡动脉充气式止血带止血,止血措施均在导管室完成。
1.2.1对照组备好无菌纱布2~3块及弹力绷带,介入治疗结束用等渗盐水纱布清洗穿刺点周围皮肤并擦干,退出鞘管2~3 cm,用2~3块无菌纱布展开卷曲对折成条柱状顺桡动脉走向放置在桡动脉穿刺点上方,1名操作者拔出鞘管的瞬间即加压穿刺点,另1名操作者用弹力绷带施以一定压力加以固定。介入治疗结束后6 h逐渐减压,12 h后如无渗血将绷带拆除,用创口贴覆盖穿刺点。
1.2.2观察组准备好无菌纱布1块及桡动脉充气式止血带(见图1),介入治疗结束用等渗盐水纱布清洗穿刺点周围皮肤并擦干,退出鞘管2~3 cm,用1块无菌纱布对折顺桡动脉走向放置在桡动脉穿刺点上方,1名操作者拔出鞘管的瞬间即加压穿刺点,将C型固定夹正确固定在手腕上,另1名操作者用专用注射器从充气孔注入空气20~40 ml,根据气囊压力及是否有穿刺点出血适当调节注入气体量,原则以穿刺点不出血且刚能触及手背桡动脉搏动为宜(见图2)。介入治疗结束后6 h逐渐减压,抽出气囊内空气(剩5 ml空气),12 h后如无渗血解除止血带,用创口贴覆盖穿刺点。
图1 桡动脉充气式止血带实物图
图2 桡动脉充气式止血带应用图
1.3观察指标CAG或PCI结束后12 h观察两组桡动脉穿刺处创口有无出血、局部血肿等现象。肉眼观察穿刺处有血液渗出且需压迫止血判断为出血,局部隆起或有波动感判断为血肿。本实验中未出现出血或局部血肿为止血成功,如出现出血或局部血肿为止血失败。CAG或PCI结束后48 h观察两组局部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即皮肤水泡、穿刺侧肢体肿胀、麻木疼痛、迷走神经反射、桡动脉闭塞等。凡穿刺部位出现大小不等水泡均判断阳性。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及出汗等即为迷走神经反射。桡动脉闭塞是指48 h内出现桡动脉搏动消失,血管超声检查提示桡动脉闭塞。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和校正的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97例止血成功,3例止血失败,其中1例血肿、2例为松解弹力绷带后出现渗血,再次加压后血止,观察组98例止血成功,2例止血失败,2例都为渗血,加压后能成功止血,两组止血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局部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见表1,未发生桡动脉闭塞、迷走神经反射等现象。
表1两组局部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
例
3讨论
目前经桡动脉行血管介入治疗已成为心血管介入治疗的主流术式,因其具有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等优点,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传统的绷带包扎止血法操作简单,也可达到有效的止血效果,但因操作手法及患者自身因素而导致压力不均匀容易出现各种血管并发症,使得患者的手臂肿痛、麻木,降低了患者的舒适度,甚至引起远端肿胀麻木、皮肤破损、肌肉坏死、手指功能减退等不良情况[2-3]。为最大程度地满足患者舒适度的需求,迫切需要各种新型压迫工具的发明。目前应用于临床的桡动脉压迫器,根据工作原理主要分为气囊式压迫器和螺旋式压迫器两种类型,前者不易找止血点正确位置,后者不易控制压力[4]。本科室自主研发设计的桡动脉充气式止血带属于气囊式压迫器,通过向压迫器中的囊袋充气产生相应的压力作用于动脉穿刺点,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该桡动脉充气式止血带中的独有的C型固定夹内置气囊的设计,符合手腕部的结构特点,给桡动脉一个均匀而局限的压力,并不是全部手腕均受压,仅在穿刺点加压,不影响手部静脉回流及尺动脉血流,舒适度明显提高,并且能控制压力。根据手腕部的结构特点,并结合临床反复实践应用将C型固定夹内置气囊的容量定为20~40 ml,刚能触及手背桡动脉搏动且穿刺点不出血为宜,手术结束后操作者在桡动脉充气式止血带上贴上专用标签,注明注入气体量,手术结束时间、减压时间、观察出血和并发症时间填写完整,便于术后观察和操作。本次研究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和桡动脉充气式止血带压迫两种止血方式,均能达到理想的止血效果,但绷带包扎致使穿刺处周围皮肤压迫、牵拉的面积大,绷带在压迫桡动脉时尺动脉也同时受压,同时绷带包扎后不易改变包扎力度,因此较桡动脉充气式止血带更易引起局部皮肤张力性水泡、肢体肿胀、麻木疼痛等。据屠艳梅等[5]报道,过敏性体质可能是引发张力性水泡的基础,敷料包扎过紧也是导致皮肤水泡的重要因素。该桡动脉充气式止血带选择防过敏处理的材质,经过消毒后与皮肤直接接触,止血带的宽度仅6 cm,轻便小巧,设计美观,与绷带包扎相比,约束并固定的范围减少,松紧适宜,减少张力性水泡的发生,尤其是对糖尿病患者、过敏体质患者以及老年皮肤松弛患者,可减少皮肤水泡的问题,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参考文献:
[1] 章志伟,钟清玲,谭洁,等.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压迫止血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5):476-478.
[2] 王桂美.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TR-Band桡动脉止血绷带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4):22.
[3] 王健,张宁,董文甫,等.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不同方法止血效果[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3,7(3):183-185.
[4] 郭士遵,王宁夫,叶显华,等.经桡动脉冠脉介入诊疗后两种压迫器止血效果的比较[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1,11(3):179-181.
[5] 屠艳梅,王秋池.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并发张力性水泡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2):63-66.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75(2016)02-0163-03
通信作者:王红幸,浙江省宁波市第一医院
收稿日期:2015-09-17
作者简介:林菡群(1983-),女,本科,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