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社区健康管理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6-03-10张艳张水林
张艳,张水林
(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 体检科,广东 深圳 518100;2.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富华社康中心,广东 深圳 518000)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较以往明显提升,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均发生重大转变[1-2],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各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3-4](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发病隐匿、潜伏期长及难以治愈等特点,大多需长期吃药,患者极易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严重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本文选取本院社区医院收治的110 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社区健康管理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期间,本院社区医院收治的110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采用抽签方式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包含55 例患者。对照组中,男21例,女34例 ;年龄42~70岁,平均(52.31±3.16)岁;疾病类型:20 例为糖尿病,16例为高血压,10例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9 例为血脂异常。观察组中,男26例,女29例;年龄45~70岁,平均(53.51±4.05)岁;疾病类型:18例为糖尿病,15例为高血压,14例为冠心病,8例为血脂异常。两组患者的上述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叮嘱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常规用药指导等。
观察组:给予社区健康管理。①参考专家制定的相关内容,综合临床经验,制定健康改善方案;②对参与项目的社区义务人员进行健康管理培训,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③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对患者实施健康管理,具体的措施如下:由资深的专家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以知识讲座方式(每周1次,共8次),同时以社区专栏、发放健康知识手册等方式,向患者讲解慢性疾病基础知识、危险因素、自我检测方法、预防和治疗方法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同时可以配合社区医务人员的相关医疗操作。此外,社区医务人员还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全身状况及兴趣爱好等,为患者制定相应的运动疗法方案。如糖尿病患者,可采用打太极拳的方式进行治疗,同时告知患者控制每周运动的次数、强度。结合患者的体重、身高等参数,评估每日所需能量,并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注重每日饮食的营养均衡。
1.3 观察指标
①心理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评估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评分越低,提示焦虑、抑郁程度越轻;②生活质量:运用生活质量通用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 FACT)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生理状况、功能状况、情感状况及社会家庭状况4个方面,评分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生理状况、功能状况、情感状况、社会家庭状况)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比较 (±s,分)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比较 (±s,分)
注:1)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 <0.05;2)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 <0.05。
组别 例数 SAS评分SDS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55 45.24±6.02 37.26±4.301)2) 43.62±7.62 38.01±3.211)2)对照组 55 45.36±5.99 40.52±5.371) 44.01±7.29 40.06±3.031)t值 0.06 2.12 0.17 2.08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s,分)
注:1)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 <0.05;2)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 <0.05。
组别 例数 生理状况 功能状况 情感状况 社会家庭状况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55 10.51±6.22 19.41±7.521)2) 2.11±0.95 4.69±0.821)2) 2.87±0.99 4.16±0.971)2) 2.96±1.03 4.03±0.851)2)对照组 55 10.31±5.96 15.31±5.031) 2.09±1.00 3.10±0.951) 2.79±0.86 3.11±0.371) 2.89±1.10 3.09±0.491)t值 0.10 2.03 0.06 5.67 0.27 4.52 0.21 4.28
3 讨论
根据临床资料显示,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对象来看,中老年人是高发人群。该类疾病的发生与环境、职业及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关。该类疾病虽不具备传染性,但具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且需长期治疗,费用较高,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一定的负担[5-6]。
社区健康管理属于一种医学干预模式,指的是对社区群体或个体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健康管理方案、提供健康咨询服务等过程。对于患者来讲,要想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单纯依靠药物治疗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加强自身管理和控制,包括饮食、运动等[7-8]。但是,据相关调查显示[9],目前大多数患者对疾病了解不足,存在诸多认识上的误区,如在高血压疾病中,认为血压稳定即可不必再吃药等,严重影响疾病的控制效果。
有研究显示[10],对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实施社区健康管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疾病的预后水平。在本文研究中,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管理,观察组给予社区健康管理。在健康管理措施的实施中,通过健康教育,有助于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加深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同时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在日常的疾病控制中,不随意增减、漏服相关药物;通过饮食指导,可以纠正患者的不良饮食习惯,保证每日的科学饮食,促使患者维持标准体重,避免出现代谢紊乱,比如出现过度肥胖等;通过运动指导,可以提高患者的身体免疫力,值得注意的是,在运动指导方面,需结合天气变化及时调整运动锻炼的强度、时间等,从而有效保障运动锻炼的效果。经本文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经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FACT量表中各指标(生理状况、功能状况、情感状况、社会家庭状况)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以往研究结果存在一致性。
综上所述,在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中,与常规管理相比,社区健康管理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并且还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1]郭策. 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现状与社区卫生服务[J]. 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3): 607-610.
[2]张璐, 徐文丽, 彭金陵, 等. 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中应用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技术的效果[J].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7(4): 556-559.
[3]凌小媛, 韩一平. 我国社区慢性病管理进展[J]. 中华全科医学,2012, 32(10): 1607-1609.
[4]郝丽娜, 胡镜清, 刘保延, 等.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管理现状和中医药的应用优势[J]. 天津中医药, 2013, 30(2): 90-93.
[5]廖燕, 程立群. 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模式的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9(4): 105-106.
[6]曾文娟, 曾金生, 王伟民, 等.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防治康复管理效果评价[J]. 华南预防医学, 2013, 22(4): 69-71.
[7]陈勃江, 李为民.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模式研究现状[J]. 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7) :1260-1272.
[8]王宏, 姚华, 拓宽前, 等. 克拉玛依区社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实践及效果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1, 11(S2): 5122-5127+5181.
[9]盛梅, 胡万进.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与健康管理[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9, 25(4): 309-312.
[10]陈恩晃. 探讨社区卫生服务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5(2): 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