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岭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016-03-09吴汉秋

当代旅游 2015年6期
关键词:资源开发岭南民俗文化

吴汉秋

摘 要:广州的花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广州独有的传统民俗。这与广州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民俗传统不无关系。广州花市的历史反映了广州种花、卖花业的繁荣发达与广州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广州迎春花市广采博收,品种越来越多,形式越来越广泛,充分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兼容性这一鲜明特点;广州迎春花市形成了自己丰富多姿的“花市民俗”。花市民俗给广州人带来当地民俗的文化特色,也给旅游资源开发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这一部分,给不少外来游客不一样的民俗旅游。

关键词:岭南;民俗文化;迎春花市;资源开发;

广州花市的形成,可追溯到明朝。当时广东罗浮山的药市、东莞的香市、广州的花市、廉州的珠市,称为广东“四市”。特别是广州的花市。迎春花市文化内涵丰富,审美情趣独特。广州得天独厚地拥有春意早来的优势,广州人有着务实、包容、乐观的性格,以鲜花“讲意头”,祈望新年人人吉祥如意,形成并发展了迎春花市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在“老广”的心里,“行花街”除了花卉买卖之外,更多的是一种“祈福”活动,希望来年“行好运”。逛花街,买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花,如金桔之“吉祥如意”、水仙之“花开富贵”、桃花之“大展宏图”等等,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平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因而迎春花市常常成为一个举家偕游或丽影成双的充满欢乐喜庆的大海洋。冰心、秦牧、关山月、万兆泉、刘天一等文学艺术家都为广州迎春花市创作了各类高水平的艺术佳作,更提升了花市的文化品位,丰富了广府文化的内涵。20世纪50至70年代,逛花市也成为不少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广州过冬的必选节目。

一、长盛不衰的原因

在于花市的历史沉淀,世世代代都在传承着,不断延续,不断的更新随时代而进步,使之更好的保留下来。同时群众不断在享受传承文化中,给予了花市更好的支持。在历史与群众的两大支撑下,花市才能长盛不衰,才能每一年持续的举办,而且越办越好,不断在创新地延续下来。

二、广州花市的发展现状

1950年建国后的第一个除夕,广州市就兴办了第一个花市,规定在除夕前3天连续摆卖,直至大年初一的凌晨2时前结束,中心花市在太平南路和教育路。其后,花市数目几经增加。自2005年开始,广州9区共设10个花市,其中越秀区有西湖花市和东湖花市两个(越秀区的西湖花市因其历史悠久和富有传统几经波折后得以额外保留)。特别是近几年,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广州迎春花市于2007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成为市民喜迎春节的欢乐嘉年华。据《羊城晚报》报道,2011年广州全市十大花市(不含南沙花市)人流量为730万人次,与2010年10个迎春花市3天的总人流量379万人次相比,增长了92.9%。其中,越秀区西湖花市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历年来吸引众多人士参加。对于花市的形式,在1956年,为了更好地发扬花市传统,分散于各街巷的店铺被集中到太平路(今人民南路),人们用竹竿搭成牌楼和花架,名曰“迎春花市”。这便是现代花市的雏形。

到了1980年代,洋花开始进入花市市场,迎春花市进一步扩大。根据风俗,花市结束,花农必须把售不出去的花砸烂,2000年花市,越秀区说服客商把花农卖不出去的花都买下送给老人院的孤寡老人,这一行动得到了众多青年志愿者的支持,此“护花活动”后来得到了广州其他花市的效仿,广州花农沿袭了一两百年的除夕夜过后摔花砸花的陋习,戛然而止。

2008年,广州市越秀花市首创“网上花市”和“手机花市”,市民轻触鼠标或手机,便可安坐家中逛花市。2009年,全国首个免费上网的无线迎春花市也在越秀区西湖路迎春花市开锣。而海珠区花市也出现了备受市民欢迎的“海珠康园手工艺作品慈善义卖点”。 2013年广州首届水上花市从2月7日持续至3月13日,其间共有60余艘船艇与游客“会面”,其中10艘是主题花船,每天分三个时段,自梁家祠码头起航巡游;另有30余艘商贩船艇,或水上游走、或停泊亲水码头、或固定在岸上仿古码头,向游客贩卖鲜花、年货等;其余20余艘则作为搭载游客的游船。

三、广州花市旅游资源的价值

(一)观赏价值

观察广州人新年买花的一些习俗,还可看到岭南文化心理结构的一些颇有趣的侧。面:金桔是家家户户必买的,因为它代表大吉大利;桃花是青年男女的最爱,它会“带来”桃花运,还有解释是可“大展宏图”(广州话“红桃”与“宏图”谐音);还有买发财树的,盼望来年财源广进……许多花木都别有寓意,买花者也特别讲究这个意头,买花已不仅是因为爱花的自然和生命,还融人了某些功利色彩的祈愿。

(二)体验价值

花市中还是会看到有爱花之人,不顾路途遥远来到这里,稀稀落落的穿梭于附近的一个个小店里,精心挑选、细细找寻自己最爱的花苗去栽培。因此,来此买花的人不仅爱花,而且还懂得养花。有些顾客颇有专家风范,看叶子、看花蕾,不知不觉半天就过去了,手中才干挑万选出自己最满意的花。也许,他们和那些只买一两束花的“爱美心切”的人不同,他们爱的是有生命的美丽,体验着挑选花卉给予的愉悦,挑选给予的美丽心情。

(三)商品价值——昔日花海,今日商海

花市的形成和发展,又与这座千年商埠的发展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正是这种浓厚的商业氛围和广州人敏锐的商业触角,挖掘了爱花的需求而使之成行成市,目趋兴旺。清初广州成为“一口通商”之后,主要的出口货物之一茶叶的加工需要大量香花,更催旺了种花业和花市。有趣的是,我们还可从中心花市的地址变化,看到广州商业布局的变迁。清代、民国年间的两大花市一个在藩署前(今北京路、中山路交界处),一个在十八甫,其实这正是当年的广州两大商业中心区,自1956年起数十年间西湖路、教育路成了中心花市,显示着北京路作为商业中心无可动摇的地位;而2001年起广州中心花市移到了天河体育中心,恰体现了广州经济文化重心已经从越秀山——北京路的传统中轴线,移向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的新兴中轴线。教育路一带曾经是解放后广州的中心花市所在地。

四、广州花市对于当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

(一)广州花市对于当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质影响

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题街道上搭起彩楼,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广州各区都有至少有一个传统中心花市,其他小型的花市更是星罗棋布。推荐北京路附近的"越秀西湖花市",它是广州最古老、最著名、最热闹的花市,办了一千多年还长盛不衰,而且地处市中心,逛完花街捎带购个物、吃个饭、看个电影什么的都很方便。逛花市不分白天黑夜,白天去光线好、能尽情赏花,晚上去热闹、能感受气氛,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花市每一年的举办,一直地延续,是结合着广州当地民俗文化旅游的更好的开发与利用,在吃住行游购娱中更好的把旅游开展,把花市这广州一个好风俗一直在传承。然而花市已经不再仅仅的把花卉盆栽摆在一个的特定的位置欣赏购买,而是更好的与民俗文化旅游更好的相结合。

(二)广州花市对于当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一系列影响

每年春节前后在广州过新年的外地旅客也有不少,在逛花市的同时,亦是享受着在广州里一种岭南民俗的氛围。如今的花市随着时代的进步,花市的形式,活动也在不断的多样化。以前传统花市,可能就是把应节的花卉,盆栽供人们选购欣赏。而现代的花市逐渐与旅游,娱乐活动相结合。如广州首届水上花市开放时间中,共有60余艘船艇与游客“会面”,其中10艘是主题花船,每天分三个时段,自梁家祠码头起航巡游;另有30余艘商贩船艇,或水上游走、或停泊亲水码头、或固定在岸上仿古码头,向游客贩卖鲜花、年货等;其余20余艘则作为搭载游客的游船。游客在赏花买花的过程中,乘坐着游船也可以欣赏着周围的美景,民俗生活景象;也可以有机会品尝着广州当地的特色,吃的,玩的,广州的古风古色。

再如越秀花市融入粤剧、讲古节目,牌楼设计配合亚运主题。2010虎年春节将至,随着最受关注的越秀区西湖花市档位投标的圆满结束,2010年越秀区花市将会加入更多与往年不同的创意,越秀区的花市还特意预留了五六个摊位,展览广州剪纸、石湾公仔、肇庆裹蒸粽等民间工艺,届时将邀请广、佛、肇的大师亲临现场展示,与市民交流互动。同时,为配合2010年迎亚运的主题。越秀区的花市还将邀请体育明星参与。西湖花市主牌楼则以南越宝鼎燃烧圣火为主体,中央是一个巨大的LED显示屏,据说这是有史以来花市主牌楼第一次运用LED显示屏,花市期间将播出丰富的城区宣传、亚运宣传和贺年喜庆宣传节目。 在花市的开放中,还把不同的活动,大型的展览,大型节庆活动和运动赛事的宣传融合其中。游客再逛广州花市的同时也可以激发了对于广州其他的大型活动,节庆,展览的认识与参与。

五、如何应对广州花市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

(一)分析形势

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才可能亲身体验和触摸到旅游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事项,体会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的方式和、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因此在旅客通过逛花市,享受花市给予的一系列感观,视觉才能真真切切的感受花市中带来的广州乃至岭南的特色民俗。如果单靠从宣传资料其他间接的感知,很难真切的品尝岭南广州花市的特色。

以前,由于场地狭窄,每年的花市都要占用很多街道、公共道路,只剩下一两条行车道给汽车行驶,交通十分不便。场地不大,人又多,完全是被人流推着走,让人想好好挑选一下年花都难。十几岁的时候,一听到要行花街就怕,因为行花街的人好多,担心自己和父母走散。那时候行花街很容易就会发生小孩走失的事情,而且又没有喇叭广播,一旦走散,很难找到。所以那时候行花街只顾着紧紧地跟着父母,根本无暇顾及周围的年花和灯饰。人流密集,扒手也容易得手,行花街还要时刻留神钱包,欢乐轻松的心情自然大打折扣。广州有句歇后语“大姑娘行花街———顾得上不顾得下”,从中就可以想象当时行花街“人贴人”的拥挤情景。大概在1986年后。首先是场地变大了,不再需要占用太多公共道路。如这些年天河区的花市主要都设在天河体育中心,黄埔区的则设在该区的体育馆里。场地大了,不影响交通之余,还让市民不用人贴着人行花街,不用老是担心会被“打荷包”。其次是交通便利,市民出行更方便。以前去行花街,很多人都是骑单车或坐公交车,而很多人即使是开车也不怕没地方停车,花市周围都有专门的停车场,还有地铁,更方便。以前很多人在花市上买了年花,挤公交车回到家,花都掉了一大半,现在也不用再担心这些问题。

而花市的场地在跟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不断地在完善,尽力完美。能让本地的老广人乃至更多的外来游客亲身感受到花市的改变完善,吸引更多的人因为广州花市的传统或者民俗特色,慕名而来,从而带动起这里的民俗旅游经济或者全广州的旅游经济。

旅游开发一方面本身存在着扭曲地反映文化与真实地反映文化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它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这时候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策略在这也应该要进而得到更好的理解与应用实现。

(二)因地制宜,挖掘、开发和建设各具特色的新景观、新产品

民俗旅游资源散存在各地各处。开发,就是要使这些散落在民间或各地的民俗资源具有招徕游客前来观光的能力。既包括对新开辟的旅游区中民俗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包括对原有的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建设。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要依靠当地所拥有的固有资源,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从当地的资源特点出发,利用本身所特有的优势。如建筑、服饰、风味食品等等,保持古朴的民风、特有的风情,同时又要让现代生活中新的民俗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袁钟仁. [M],岭南文化,1998.

[2]李权时. [M],岭南文化,1993.

[3]仇巨川. [M],羊城古抄, 1993.

[4]屈大均. [M],广东新语,1985,卷14.1

猜你喜欢

资源开发岭南民俗文化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岭南百年散文诗选》出版发行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宋代岭南词中羁旅山水词的特征
岭南传统技艺名扬海外,侨胞助力民俗节庆创新传承
吃荔枝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数字媒体技术介入地方性博物馆资源开发讨论
徐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河南新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