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诚信村”是怎样炼成的?

2016-03-09韦星

廉政瞭望 2016年2期
关键词:菜市菜篮投币

韦星

摘 菜、洗净、捆成一把把放到菜篮里,拎到集市上,吊挂在树下或摆在路边售卖。

卖菜的农民不需要守摊,只需在菜篮旁标注菜价,并放一个用来装钱的袋子,就可安心回家或下地干活。收市时,农民再去把菜钱收回。

在广西横县罗凤村,这个“卖菜不需守摊、村民自助投币”的“无人菜市”,已有上百年历史。

是什么在支撑着这一信任体系在乡土社会的运转?

“小偷宁愿去远处偷,也不碰无人菜市的钱”

罗凤是广西横县百合镇下属的行政村,由葛麻、罗凤(圩)、俄眉3个自然村组成,3000多人口,中心村罗凤圩有1200多人。

1月16日上午,罗凤圩的一棵榕树下,一排装满青菜的篮子整齐地吊挂在一根竹竿上。菜篮里装的是一把把的菜心、大白菜。菜篮上挂着一张张纸皮,纸皮上歪歪斜斜写着:两元一把。旁边是用来给买菜人投币的塑料袋、布袋或竹篓——这就是传说中的“无人菜市”。

钱袋里,零散挤着很多面值一块的纸币,有些甚至已从钱袋里“探出头”。记者张望着来来往往的人们,但没发现有人对它们动私心。

不久,一名驼背老人拎着一篮青菜朝树下走来,她把菜悬挂在树下后,就走开了。老人叫邓秀芬,76岁,本地人。16岁时,她从隔壁的钦州市灵山县洞口村嫁到了罗凤村。20岁起,就把菜拎到“无人菜市”摆卖。开始,一把5分钱,如今涨到一把两块钱。

但过去50多年的卖菜生涯中,从不守摊的她,也没因此丢过一分钱。据称,这是所有在这里卖菜村民的共同经历。

其中还有些趣事。一天,村民邓崇良把菜拎到树下摆卖后,就下地干活了。晚上,她忘了把菜钱收回。第二天去看时,钱还在,且一分钱不少。类似的情况,不少村民都经历过。

如今,已经没有人能准确说出“无人菜市”在罗凤出现的时间,但村民普遍认为:至少上百年。

罗凤圩年纪最大的老人——95岁的陆尔泉记得,解放前,买菜用的是铜钱,当时菜篮挂在老街巷道的墙上,旁边标好价格、挂着收钱的篓子,1到2枚铜钱买一把菜。

后来,老街人流增多,“无人菜市”几经迁移,但无人守摊卖菜成为了不变的习俗,并不断传承。

罗凤也有坏人,10年前,村里有些吸白粉的、偷东西的。但他们宁可去别的地方偷、抢东西,也不会去碰菜篮子里的钱。对此,罗凤村村委会主任凌乐也感到很奇怪。

在村民凌发荣看来,潜意识里,村民谁也不愿意伤害“无人菜市”,大家都认为这是村里一大特色,是荣誉,不愿意让这个百年的传统毁在这代人手里。

“无人菜市”成为了村里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默契点。

为何村民感情稳固,又不拉帮结派?

“无人菜市”诞生和延续的原因,从罗凤的由来、宗族成员构成,以及当地的风序良俗,可窥知一二。

很多地方集市的形成,要么是人员大量聚集而生,要么是村庄地处乡镇政府等行政中心所在地,由政治中心诱发出经济中心。

但罗凤圩,是因过去地处偏僻,在现实需要下催生出的小集市,并由小集市吸引周边的经济能人加入。在不断加入的过程中,扩张了集市原有的规模和影响力。所以这里出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和很多集市村民姓氏单一不同,罗凤圩上居住着20多个姓氏。

以凌姓为例,罗凤圩有80多人,这算是当地的大姓。最小的如谭姓、廖姓,分别只有1户、2户。

不少没来过罗凤村的社会学者预测,“无人菜市”的出现,很可能是和这个地方封闭、落后、姓氏单一、宗族势力十分强大有关。

但现实恰恰相反,罗凤圩等自然村落形成的集市,流动性很强,姓氏复杂、宗族势力普遍弱化。

这恰恰为彼此婚嫁提供了可能。比如,罗凤圩村长温复明的老婆也是罗凤圩的;村主任凌乐的父母,也是“本地结合”;凌发荣的儿媳也是本地的,两家的距离不到40米,“有时孙子哭一声,外婆都能听到”。这种关系,使得村民感情稳固,又不拉帮结派。

当地人结婚较早,不少人40多岁就当爷爷、奶奶了。年富力强的“爷爷奶奶”通常在家守着自家铺位,卖些杂货或经营粉店。因为门店是自家的,不交租金,劳动力也是自家人,他们没有背负上沉重的经营成本压力,生活因此过得有滋有味。

特殊的“村规民约”

过去,即便是罗凤圩的大姓,也不过20、30人,扣除老人、小孩,剩余的青壮年很少。这样,要办喜事或丧事,注定单个宗族无法完成,只有不分宗族、彼此同心协力才能完成——“团结”在罗凤圩出现的时候,注定是抹不去的标识。

不断互助协作中,不同宗族的村民情感得到强化,也形成了共同的价值体认。互助中形成的诚信氛围,因而延续至今。

在罗凤圩,小孩放鞭炮,不能只放三响。因为放三声响炮,暗示着这家死了人,他的家人正在向邻里发出求助信号。

村民说,即便凌晨突然听到三声炮响,邻居也会竖起耳朵听听是否传出哭声,或亲自去探个究竟。当核实有人过世了,村民就不分姓氏地提着米、油过去探望逝者家属并给予帮忙,同时给逝者家属封礼金。

如今,一些姓氏宗族的成员不断扩大,但互助往来的传统依旧存在。笔者看到,在一些商铺门口,如果刚好有进货归来的车辆在卸货,一些没有血缘、宗族关系的村民,也会上前主动帮忙卸货;有村民在打扫自家门前时,也顺带扫了邻居家的屋前或公共巷道。

办喜事时,罗凤圩人则颇为周到。如村民陈本志的孩子结婚前一天,他就带糖果逐一去招呼生产队的成员,“到时你家借两个劳动力去帮忙”,实际上是请人家去他家喝喜酒,但这种方式达到了体面的目的。

陆尔泉说,一些传统村落间的村斗或宗族派系斗争,“几十年来,也没在罗凤出现过。”反而是村里人有时去附近的村庄义务帮忙。比如,俄眉村的人少,有啥事,罗凤圩的人过去帮忙,罗凤圩有事,俄眉也来支援。

陆尔泉不知道如何归纳这种现象。他说,小时候,父母就告诉他“要团结,不要分裂,不要拿别人家的东西”。

作为江儿(小溪名)上游,罗凤圩还规定:早上9点前,不准村民到江儿洗衣服。因为9点前洗衣服会影响到下游其他村庄从河里取水饮用。对此,罗凤圩村民一直恪守。

罗凤圩的“无人菜市”正是在这种氛围中产生,并代代延续。当每隔3天一个赶场日,外地人来“无人菜市”买菜时,也很自觉地投币,更不会偷拿钱,“或许受整体环境的影响吧。”村民说。

如果真有人偷拿“无人菜市”的钱或买菜不投币,会是什么结果?这要分情况:如果是小孩,由家长教育并带小孩去菜农家道歉、偿还;如果是大人偷,他在村里将受歧视、被看不起——“贪小便宜,连小孩都不如”。

陈本志说,大人偷拿的话,他将会被群众“痛批”,后果很可能是:他被孤立、被排挤。这样,这家人家里办事就没人去帮忙,他就被村民抛弃了,所以菜篮子里的钱,别人是不敢碰的。

在罗凤的影响下,河对岸的榃朴村也出现“无人菜市”。 事实上,这种现象已有不小市场,在广西容县、龙州等地的农村,都有“无人菜市”,且持续了不短的年份。

猜你喜欢

菜市菜篮投币
在红薯面前(外一首)
巨頭圍剿 菜市場能否借「上線」殺出重圍?
买半斤齐白石的虾
摄影作品选登
投币畅饮(图片故事)
我是白骨精
蔬菜日均交易量1.2万t 长沙黄兴海吉星跃升全国最大“菜篮”
菜市
张玉玺 “小菜篮”里装着“大民生”
放飞诚信的白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