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生活会上不能老流泪
2016-03-09舒炜
舒炜
“红脸出汗、声泪俱下、边哭边批评”……这些是近两年来一些地方的民主生活会上出现的高频词。表情包是丰富了,却并不能说明会就开得成功。
河北省委原书记周本顺主持的那两场河北省委民主生活会看起来火药味很浓,发明了“三堂会诊”、“四面镜子”等新词,一度被称为是“真刀真枪”,参会且“红脸出汗”的已有3个常委落马。这是不是民主生活会的效果呢?显然不是,看看中央纪委对他们违纪内容的通报吧,在民主生活会上可是一点都没提及。
大部分内容都属于有佐料,少猛料。如河北省委原秘书长景春华涉嫌受贿,在干部任用和企业经营上为他人谋利,在会上批自己把角色定位在服从服务省委和书记省长上,小节细节把得不严,多了“官气”;受到的“批评”则是“身为秘书长,对文山会海负有责任”。
台上说的都不是要害问题,台下谈的才是问题关键。有“辣味”的民主生活会是一面镜子,少数干部和单位存在“过关”思想,“演”的成份多,提出触及灵魂的问题少。
周本顺得到的“批评”是决策更应民主化、保持干部政策的连续性等。这些批评也可以说有针对性,但说虚吧,也虚。想想济南市委原书记王敏看红色影片每每泪流满面,但“第二天想做啥还做啥”。南京市委原书记杨卫泽曾在民主生活会中3次打回时任市长季建业的自我批评,看似很严格了,但不管是故作姿态还是“双簧”,都已经把生活和演戏融为一体了。仅在会上演一演,那还不简单?
所谓预演,重点在演,所以有排练,少实弹。某市商务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前,先定调——“征集意见设‘禁区,接受批评设‘防区。”接下来单位班子成员一起演练,发言顺序、内容和时长“走几遍”。第二天,大家严格按“脚本”进行,结果“圆满成功”。会后,参会人员一起在食堂吃饭“压惊”。
这并非孤例。笔者了解到某县在会前就反复准备、沟通和预演,如排练春晚一般。其中一名参会县领导振振有词的理由竟然是“为求得一个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 其实这大可不必,民主生活会应该是常态化的,而常态化的民主生活会不能总是“流眼泪”,而是解决问题,不能只是有表情,而少内涵。
民主生活会贵在一个“真”字,不能为吸引“眼球”、迎合“形势”、对付“检查”,而无原则的添加“佐料”,若“辣味”变成“怪味”,不仅达不到解决问题的效果,还会对有诉求群众的造成“二次伤害”。
“不对自己放‘空炮,不对上级放‘礼炮,不对同级放‘哑炮,防止不痛不痒,这是我们那个年代对民主生活会的要求,放在今天,仍然实用。”一名离休干部对笔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