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调动,超出你想象
2016-03-09夏芯
夏芯
“背 井离乡的公务员,想互相调动的,进来留个名。”某论坛楼主在2009年5月发的一篇帖子,直至现在仍有人回复,回复内容大多如下,“想从某地调到某地,有对调意愿者请加QQ……”然后不可避免地,被淹没在数百条大同小异的信息中,而这样的论坛、贴吧、QQ群在网上不计其数。
公务员调动难一直被热议,近年来在一些“关系网”上,还演变出一些明码标价找关系、走后门之类的乱象,一时间让公务员调动变成了一个话题。在实际现象中,似乎除了“打开天窗考一场”之外,其他方式都像是避不开“找关系”“牵线搭桥”这些“敏感”词汇,让很多人对此话题讳莫如深。
谁在“为难”谁
今年1月,一名备注为“攀枝花调回新疆”的公务员在QQ群里分享了他在调动上的一个喜讯,即对方单位向他的现单位开出了商调函,同意将他调入,而他正拿着这份函件等待现单位领导签字同意。消息瞬间在群里炸开了锅,“是不是基本上没问题了?”“居然跨省调动了?”“商调函怎么开的?”大家纷纷请求支招。
“我一直和对方单位的一个联系人保持联系,就在这个月事情出现了转机。”除了这句话,这名公务员没有向记者透露更多的信息。
其实一提到公务员调动,“关系”似乎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但是找关系不一定就和走后门是一个意思,这个问题要分开来看。”一名在市级单位工作的干部称,如果通过商调的渠道调动成功,那么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借助他既有的人际关系来实现的,如果是为了调动而在这个时间段去建立人际关系,就可能因为有走后门的“嫌疑”而不受人待见。
“这就表示,一名公务员在调动过程中,他本人是否有能力,与是否有人知道他有能力是两回事。”这名干部告诉记者,公务员其实和普通人一样也存在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本身是一种能力,而越是要在优秀的群体中发挥这样的能力,就越需要他自身优秀,从而在今后的调动中发挥作用。
这说明一个道理,别人要“举贤”,首先你得“贤”。公务员要实现调动,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实际能力作为基础。“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基层公务员一般满了一定的服务年限才可以调动,实际上是需要能力提升的过程。”这名干部说。
有人想从下往上调,也有人想实现跨地区、跨部门之间的平级调动,“打开天窗考一场”无疑是最公平且透明的一种渠道。如果通过公开选拔的渠道,前者的“对口”方式是遴选,后者则是选调。
“选调与遴选最大的不同在于,遴选只能是上级机关对本级或下级机关选用公务员,而选调则比较灵活,甚至可以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选用公务员。”一名在组织部门工作的干部告诉记者,虽然这种方法可以更好解决用人紧缺的问题,但国家并没有出台专门文件进行规定,只有广东、山东等一些地方在尝试。
但遴选的机会也是相对较少的,渠道单一对公务员意味着调动的机会少,对机关单位来说可能出现长期职位空缺。而事情可能又引向了商调,问题又回到了“关系”上。
一名省属单位的领导干部告诉记者,对于急需用人的单位来说,可能最为难的地方就在于,没有“关系”不知道此人的能力,有了“关系”却可能要将考虑的重点从此人的能力,转变为“关系人”的“面子”。
一场努力了两年的调动
从达州到南充200多公里距离,动车耗时仅一个半小时。然而老刘要在两座城市之间实现的跨越,却是无法用距离来衡量的。为了让自己的公务员身份从达州转到南充,他曾整整努力了两年。
1998年,老刘在老家南充以一名中学老师的身份参加工作,到2011年报考了公务员。老刘说,当时南充市恰恰没有适合自己的岗位,就在相对较近的达州市报考了某一行政执法类岗位,一次就考上了。
但从第二年起,他就萌生了返乡的念头。“孩子还不满10岁需要照顾,妻子在镇上的一个小学教书,辛苦地撑起这个家,自己年近七旬的父母还生活在条件落后的农村。”他说, “觉得自己至少应该陪在他们身边。”
当时他已经过了35岁的年龄大关,不具备重新报考公务员的资格。这就意味着,他只能寻找调动的机会,其中一种方式是参加遴选这一类公开选拔。
“但遴选一般对年龄、专业、文凭、地域等都有严格的限制,通常是在本市才有资格参加。”他感到这条路机会渺茫,听说可以走商调这个渠道,就准备试试。
老刘刚开始认为,自己能以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理由向单位或组织提出申请,组织会考虑、安排解决,而且他认识的朋友中有的与南充那边的人比较熟悉,他觉得只要知道对方单位有空编,就可以着手准备申请调动的事情,两边互相“配合”,应该能够行得通。
然而,令老刘没有想到的是,且不说能不能调动,就连打听到对方单位的情况都很困难。“一般情况下,没有谁会回答有没有空编。”他说自己找了南充几个单位询问,但这样的问题基本上都不被理会,最多回答他一句“凡进必考”,所以他根本打听不出来这些单位是否缺编,更不要说知道单位是否愿意调入。
老刘走的第一步失败了。他又迈出了第二步,即试图找关系向这些单位领导探探“口风”,他还在这些单位网站上的领导信箱中留言咨询,但都失望而归。后来他知道了,单位领导也不一定能决定能否进人,程序上还需要当地人社局、编办、财政局等单位的通过。
最后,老刘找到这些职能部门询问,但他得到的答案还是只有一句“凡进必考”。最终他明白了无论是目标单位还是职能部门,之所以谢绝了这些“打听”,可能就是为了避免有人私下找关系。“所以无论怎样打听也是徒劳。”
走完了这“三部曲”,老刘也是碰了一鼻子的灰。不仅如此,“两边来回跑,请人吃饭,也花了不少钱”。最终,感觉“有力无处使”的他只能寄希望于遴选。
直到2014年7月,他的漫漫返乡路终于亮起了一丝曙光。“我终于等到了一次非常难得的参加遴选的机会。”老刘说,他刚好既满足招考中年龄不超过40岁的条件,又达到了在机关或参公管理单位工作满2年及以上的要求,最终挤入了这支“小分队”。
“公务员调动,常有的事”
公务员想要丰富自己的仕途经历,有的会考虑调往偏远地方挂职锻炼。同时,如果一名背井离乡的公务员想要回到故乡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就会想从异地调回来。
也有一些公务员调动的动机比较“实在”,比如就冲着哪个单位工资高、福利好、工作环境好等等。还有的想从“累”的岗位调到“轻松”的岗位。记者加入的“公务员调动群”里,隐隐透露着从面子到里子、从端正到俗套、从积极到消极各种类型的调动动机。
这些动机“纯不纯”暂不做考究,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是一名公务员就会想要‘动,同时也只能通过‘动来实现这些目标。”这名机关干部说,但公务员调动实质上一项组织安排,其出发点与最终目的并不是满足调动者的这些动机,而是满足特定岗位的人才需要。
作为调动的“初级阶段”,干部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挂职锻炼是一种特殊方式。一名从事人事工作的干部告诉记者,一名公务员在被选派到上级机关或其他地区参与挂职锻炼时,正是其展现个人能力的最佳时机。一般情况下,如果此人得到对方单位领导赏识,且能满足对方的编制、职位需要,他便能获得很大的调动机会。
此外,挂职锻炼也可以为遴选助力。一名曾在某省级机关单位挂职的干部告诉记者,正是因为处于挂职期间,他参与省委某部门的遴选时所具备的条件,比过去在市级单位更具有优势。可见,干部交流能为调动打下实质性的基础。
“虽然干部交流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在某些干部身上实现,但其并没有形成制度化,要从日常工作上实施起来非常难。”这名人事干部说,现在跨部门之间、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之间、跨地区之间的干部交流都没有相关制度,什么样的干部可以参与交流、交流期间的考核怎么与调动形成衔接机制等,并没有相应的标准。